“钢城”开出“生态”花
本刊记者/周仕凭
因为一个企业在这里“生根”,后来发展成为一座城市,这样的事例比较多。安徽省的马鞍山,就是其中的一个。
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荒凉村庄,由马鞍山钢铁厂的建设开始,现在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化气息非常浓厚的工业城市;如今,马钢公司位列中国十大钢铁企业,2007年钢产量将达到1500万吨———安徽省马鞍山市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之城”。
一个重工业城市,这里的生态环境肯定好不到那里去!很多人都这样认为。依山环湖濒江而建的马鞍山有“九山环一湖”的优越环境,在过去,多年来的废渣、废水、废气,形成了“废渣山、臭水湖,天空整天灰蒙蒙”。而“九山环一湖”则被民间戏言为“九个馒头一锅汤!”
上面所说的湖就是雨山湖,位于主城区中心地带,占地1平方公里。长期以来,由于生产生活污水的排入,加上湖水不流动,造成湖水富营养化,水质曾多年处于劣5类状态。历届市委、市政府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整治,终因财力不足等原因,未能彻底根治。从2001年起,马鞍山市委、市政府把综合整治雨山湖列上重要议事日程。
“宁愿付出最大的代价,也要彻底治理好工业污染,造福人民。”2003年,马鞍山市确定了“碧水、蓝天、绿地”等十大环保工程,一场整治环境的城市文明创建在全市展开。马鞍山市把雨山湖综合整治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头号工程,前期投资1亿多元把雨山湖连通长江,使死水变活,2004年再投1亿多元开展了雨山湖综合整治工程,使雨山湖再现碧波,成为市民最喜欢去的休憩观光场所。
为找回碧水蓝天,马钢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完成了500多个治理项目。为搬掉钢渣、粉煤灰两座“大山”,马鞍山市大兴综合利用项目,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4%。
从2002年以来,马鞍山投入100多亿元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整治市容市貌,建设市民文化广场,使之成为市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雨山、佳山公园等城市公园全部免费开放,城市绿地以每年100多公顷规模增加,市建成区绿化率达43%,最大限度地实现绿色共享,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十五”期间,该市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1%以上;2006年,人均生产总值4361美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3705元和5191元,经济总量居全省前3位,振奋人心的数字背后是马鞍山近年来注重环境保护的扎实足迹。
采石矶、翠螺山兀立长江边,湖泊、园林点缀城中———许多初到此地者都陶醉于眼前这“城中有园、园中有城”的景致。但有谁知道,这座中部首个环保模范城市曾经盘踞着几条巨大的污染“黄龙”。
所谓的“黄龙”,就是马钢的两座平炉吹氧时冒出的黄烟,可以覆盖市区12平方公里。这个黄色的烟有腐蚀性物质,污染形式为粉尘。据当地的市民说,过去夏天乘凉的时候,睡一觉第二天起来,凉席上就会留下完整的人的形状。可到了2000年,细心的市民发现原来的“黄龙”没有了。
“碧水、蓝天、绿地,得来不易。”据环保局同志介绍,进入新世纪以来,针对重工业比重大的特点,马鞍山加强污染治理,狠抓节能降耗:先后投入200多亿元实施环境治理和综合技改,对国家明令禁止的15个小行业,全部予以关、停;对所有重点污染大企业,都实行达标排放的硬性目标。将20多家“城中厂”搬迁到工业园区或工业集中区,解决市区企业废弃物和噪音污染问题。“仅烟囱就拔了70多根!”环保局的同志说。
马鞍山设立了严格的“绿色门槛”,2001年以来,145个项目遭到环境保护的“一票否决”;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了一批废气回收利用和水循环利用工程,基本形成了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循环链;马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吨钢综合耗能指标跃居全国十大钢铁企业前列,实现了“绿色增长”。2006年,在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6%的情况下,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了4.7%,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了2%。
为了还上群众生活的“历史欠账”,马鞍山确立了建设“滨江山水园林城市”的总体规划定位,推动重工业资源型城市加快向环保、绿色、宜居城市转变。加强自来水、污水处理和天然气利用等公用设施建设,全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全市13万户居民家庭全部用上了天然气。
马鞍山市环境保护所取得的成绩,与重视宣传教育工作密不可分。经过多年的努力,该市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环境宣传体系,做到了报纸上有文章、电视上有图像、电台上有声音、因特网上有信息,广大市民有了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的阵地。该市还特别重视面向决策层的环境保护宣传。
自2003年开始,各县级单位党委中心组按照市委宣传部的要求把环境保护纳入年度学习计划之中,党校主体班每年都开展环保形势专题教育。对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企业,在全市各大新闻媒体予以“曝光”,促使了一批环境问题的解决。市环保局定期为企业干部职工和乡镇长、乡镇环保员举办各类环保培训班,开展环境法规标准、清洁生产、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方面内容的培训。
注重提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在全省率先建成了马鞍山市青少年环境教育基地。到目前为止,教育基地已经接纳了五万多名学生开展了以实践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教育。2001年起开展了“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到2006年,该市已有国家级绿色学校2所,省级绿色学校12所,市级绿色学校30所。
宋代诗人王观在《卜算子》中写到:“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在马鞍山市,雨山湖恰似“眼波横”,而那九山环绕恰如“眉峰聚”,与南齐诗人谢朓“山水都”的赞美遥相呼应;而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这里留下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等名句。
山水的灵气,优美的环境,使马鞍山市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等奖项。
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与深厚的文化资源,马鞍山正持之以恒地推进环境保护。这里的人们正采“钢”之铿锵、“水”之灵气,锤炼刚柔并济的城市性格,营造生态文明的绿色氛围!
《绿叶》杂志2007年12月号
本刊记者/周仕凭
因为一个企业在这里“生根”,后来发展成为一座城市,这样的事例比较多。安徽省的马鞍山,就是其中的一个。
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荒凉村庄,由马鞍山钢铁厂的建设开始,现在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化气息非常浓厚的工业城市;如今,马钢公司位列中国十大钢铁企业,2007年钢产量将达到1500万吨———安徽省马鞍山市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之城”。
一个重工业城市,这里的生态环境肯定好不到那里去!很多人都这样认为。依山环湖濒江而建的马鞍山有“九山环一湖”的优越环境,在过去,多年来的废渣、废水、废气,形成了“废渣山、臭水湖,天空整天灰蒙蒙”。而“九山环一湖”则被民间戏言为“九个馒头一锅汤!”
上面所说的湖就是雨山湖,位于主城区中心地带,占地1平方公里。长期以来,由于生产生活污水的排入,加上湖水不流动,造成湖水富营养化,水质曾多年处于劣5类状态。历届市委、市政府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整治,终因财力不足等原因,未能彻底根治。从2001年起,马鞍山市委、市政府把综合整治雨山湖列上重要议事日程。
“宁愿付出最大的代价,也要彻底治理好工业污染,造福人民。”2003年,马鞍山市确定了“碧水、蓝天、绿地”等十大环保工程,一场整治环境的城市文明创建在全市展开。马鞍山市把雨山湖综合整治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头号工程,前期投资1亿多元把雨山湖连通长江,使死水变活,2004年再投1亿多元开展了雨山湖综合整治工程,使雨山湖再现碧波,成为市民最喜欢去的休憩观光场所。
为找回碧水蓝天,马钢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完成了500多个治理项目。为搬掉钢渣、粉煤灰两座“大山”,马鞍山市大兴综合利用项目,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4%。
从2002年以来,马鞍山投入100多亿元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整治市容市貌,建设市民文化广场,使之成为市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雨山、佳山公园等城市公园全部免费开放,城市绿地以每年100多公顷规模增加,市建成区绿化率达43%,最大限度地实现绿色共享,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十五”期间,该市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1%以上;2006年,人均生产总值4361美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3705元和5191元,经济总量居全省前3位,振奋人心的数字背后是马鞍山近年来注重环境保护的扎实足迹。
采石矶、翠螺山兀立长江边,湖泊、园林点缀城中———许多初到此地者都陶醉于眼前这“城中有园、园中有城”的景致。但有谁知道,这座中部首个环保模范城市曾经盘踞着几条巨大的污染“黄龙”。
所谓的“黄龙”,就是马钢的两座平炉吹氧时冒出的黄烟,可以覆盖市区12平方公里。这个黄色的烟有腐蚀性物质,污染形式为粉尘。据当地的市民说,过去夏天乘凉的时候,睡一觉第二天起来,凉席上就会留下完整的人的形状。可到了2000年,细心的市民发现原来的“黄龙”没有了。
“碧水、蓝天、绿地,得来不易。”据环保局同志介绍,进入新世纪以来,针对重工业比重大的特点,马鞍山加强污染治理,狠抓节能降耗:先后投入200多亿元实施环境治理和综合技改,对国家明令禁止的15个小行业,全部予以关、停;对所有重点污染大企业,都实行达标排放的硬性目标。将20多家“城中厂”搬迁到工业园区或工业集中区,解决市区企业废弃物和噪音污染问题。“仅烟囱就拔了70多根!”环保局的同志说。
马鞍山设立了严格的“绿色门槛”,2001年以来,145个项目遭到环境保护的“一票否决”;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了一批废气回收利用和水循环利用工程,基本形成了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循环链;马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吨钢综合耗能指标跃居全国十大钢铁企业前列,实现了“绿色增长”。2006年,在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6%的情况下,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了4.7%,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了2%。
为了还上群众生活的“历史欠账”,马鞍山确立了建设“滨江山水园林城市”的总体规划定位,推动重工业资源型城市加快向环保、绿色、宜居城市转变。加强自来水、污水处理和天然气利用等公用设施建设,全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全市13万户居民家庭全部用上了天然气。
马鞍山市环境保护所取得的成绩,与重视宣传教育工作密不可分。经过多年的努力,该市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环境宣传体系,做到了报纸上有文章、电视上有图像、电台上有声音、因特网上有信息,广大市民有了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的阵地。该市还特别重视面向决策层的环境保护宣传。
自2003年开始,各县级单位党委中心组按照市委宣传部的要求把环境保护纳入年度学习计划之中,党校主体班每年都开展环保形势专题教育。对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企业,在全市各大新闻媒体予以“曝光”,促使了一批环境问题的解决。市环保局定期为企业干部职工和乡镇长、乡镇环保员举办各类环保培训班,开展环境法规标准、清洁生产、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方面内容的培训。
注重提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在全省率先建成了马鞍山市青少年环境教育基地。到目前为止,教育基地已经接纳了五万多名学生开展了以实践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教育。2001年起开展了“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到2006年,该市已有国家级绿色学校2所,省级绿色学校12所,市级绿色学校30所。
宋代诗人王观在《卜算子》中写到:“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在马鞍山市,雨山湖恰似“眼波横”,而那九山环绕恰如“眉峰聚”,与南齐诗人谢朓“山水都”的赞美遥相呼应;而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这里留下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等名句。
山水的灵气,优美的环境,使马鞍山市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等奖项。
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与深厚的文化资源,马鞍山正持之以恒地推进环境保护。这里的人们正采“钢”之铿锵、“水”之灵气,锤炼刚柔并济的城市性格,营造生态文明的绿色氛围!
《绿叶》杂志2007年12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