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句话:你如果爱一个人,就把他送到纽约去,因为那里是天堂;你如果恨一个人,就把他送到纽约去,因为那里是地狱。这句看似矛盾的话,其实很有哲理。不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件事,有时候,一个特点同时表现为两个方面:从一个角度说是优点;从另一个角度说是缺点。用这个思路来看父母,也会有这样一种双面的感觉。套用这个思路,我想说:父母最大的优点,是永远把子女当成长不大的孩子,来呵护和照顾,让子女倍感温暖;父母最大的缺点,也是永远把子女当成长不大的孩子,没有在孩子即将成年或是已经成年了以后,给他们更多成年人的关爱。我刚刚看了一个父母子女的故事,更准确地说,是一对母女的故事。这个故事刚刚听到的时候,非常感人,让人落泪;可听过之后,又会觉得,这个故事最好能够避免。故事中的母亲把更多地精力放在了事情发生之后的挽救和弥补上;如果她能更明智地想到,她的女儿大了以后成了女人,会碰到什么,并且以一个过来人的经验,能及时地给她提醒或是教导的话,这个悲剧可能就不会发生了。我们并不想去欣赏别人的悲剧,而是希望悲剧发生的越少越好。
这是一个原来生活在湖北省恩施的家庭,一个父母双全的四口之家。这家人家的女主人有一个男性化的名字-臧云锁。也许是老天的安排,父母在给她起名字的时候就预感到了,这个女孩子将来要像男人一样勇敢而坚强地面对生活。她是七十年代的女大学生,大学毕业以后,在当地做了一名中学教师。结婚之后,她先后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叫杨艰。也许是母亲希望女儿能够面对人生的艰难和坎坷,表现出坚韧来吧。孩子很小的时候,她那原本健壮的丈夫,在空中架电缆的时候,不慎跌落下来,从此瘫痪在床了。臧云锁开始了又当娘又当爹的日子,一面要照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丈夫,另一面又要拉扯两个年糼的女儿。凭她的心气和她的能干,她的日子并不比别人差多少;两个女儿也从小就知道母亲是一个极要面子的人,是一个把脸面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人。她们没有让母亲失望,大女儿中专毕业之后,在河南省濮阳一家广告公司找到了工作;小女儿则考上了北京一所名牌大学。孩子大了,也都各有各的奔头了,操心了近二十年的母亲,也可以腾出点心思,更多地照顾在床上躺着的丈夫了。
然而,这个母亲虽然自尊要强,虽然也是个知书达理的女人,她也像太多的中国母亲和中国女人一样,一方面永远把孩子当小孩子,似乎孩子永远也不会长大似的;另一方面,她们又特别忌讳女性的性心理,她们决不会直接地去给自己的孩子谈论这个话题的。父母是这样,学校更是这样。结果,是孩子从小就被封闭在一个童话般的世界里长大,那里只有面慈心软的好人和面目狰狞的坏人,没有人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样去看现实中的人,更没有人会去给要长大成人的女孩说,当女孩成了女人之后,应该注意些什么。讳疾忌医的结果,是让本来有病的人病得更重,而不是会自然地好起来。女儿杨艰带着童话般的梦想,揣着她从小就听熟了的梁祝的故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进入了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当她性成熟之后,她首先想到的是那玫瑰色的爱情和那甜蜜的“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天仙配》般的梦。然而,现实毕竟不是人们渴望的那种童话般的纯净。
刚工作不久,杨艰就认识了同单位的一个男人。他的成熟和稳重,很快就让这个二十出头的小姑娘想到了她从小听妈妈讲过的王子和公主的故事。她太庆幸了,原来童话中的故事,那么容易就再现了。这个男人太完美了,完美到她看不出他有任何的缺点,为了这个男人,她愿意去做一切事情;这个男人就是为她度身打造的,没有了他,她的整个世界将变得没有意义;她是为他而生的,也是准备为他而死的,这个男人就是她的全部和一切。所有爱上了的女人的感觉她都有了。也许在其他人看来,这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男人了,然而,爱情的最大魔力,就在于让爱上的人认为对方是那么地与众不同,和那么地完美无缺。杨艰深深地徜徉在爱河之中,这个男人所说的一切,她都毫不怀疑,她憧憬着能成为他的新娘,她向往着和他一起慢慢变老。
然而,童话不过是作家随手折成的小纸船而已,而生活则更像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小纸船被扔进了大海里,它还能漂浮多长时间呢?很快地,杨艰就知道了,那个男人对她所说的话没几句是真的;那个男人在她面前所表现出的那种所谓的魅力,不过是进入青春期的女孩子都会产生的幻觉而已;那个男人对她所说的一切甜言蜜语,也只不过是想敲开她的心门进入她的身体时,自觉不自觉地发出的梦呓而已。爱情的童话和美好的想象,很快就被现实的阳光晒得无影无踪了。她终于看到了一个她完全无法接受的现实:那个男人早就成了别人的丈夫和孩子的父亲了。遭受如此的打击,小姑娘的感情世界彻底地崩溃了。她的母亲只教会了她怎么样努力上进地读书,而完全回避了生活除了读书之外还有很多同样很重要的事情。母亲的回避成了女儿的陷阱。女儿一脚踏空,狠狠地摔了下去。没有了这个男人,杨艰没有办法再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了。强烈地失落、强烈地羞辱和强烈地被骗,都化成了她内心的一股强烈地冲动。她要报复,她要和这个男人拼个鱼死网破,你死我活。她不顾一切地疯了似的冲到了那个男人的家里,她要冲进去;那个男人和他的家人缩在里面吓得不敢出来。杨艰看怎么也敲不开门,一怒之下,就在门口放了一把火。虽说最后没有烧着人,没有人员伤亡,可是,杨艰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构成了纵火罪,她被公安机关逮捕了。
看到这里,有人会觉得太不公平了:那个男人欺骗和玩弄了杨艰的感情和她的人,一点事没有;杨艰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教训一下那个感情骗子,却折进了局子。我真希望女孩子们都能看到这个故事。法律没有办法从道理和道德的角度来分析和评判一件事情,法律会认为那个男人只是不道德,他和杨艰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触犯法律,也没有事实表明,当时的关系是杨艰被强迫而屈从的,两厢情愿的事,法律往往无能为力。而杨艰的放火行为法律却看得很清楚,这是一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表面上看,行为针对的是那个男的和他的家人,客观上却有可能影响到周围毫不相干的人的安全。所以,法律要制裁杨艰。
这是女孩子们最有可能犯的人生错误:由于自己的走眼看错了人,导致自己被别人玩弄,这是一错;在看错了之后,想用疯狂报复的方法来惩罚对方,到头来却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是二错;遭此打击,万念俱灰,破罐子破摔,游戏人生,这就是三错了。怎么做都是个难:忍辱负重地活下去,觉得咽不下这口闷气,便宜那小子了;报复出气,又会落得个锒铛入狱的下场。
这是2001年初发生的事情。由于知道母亲的不易和极要面子的心理,杨艰没有把入狱的事情告诉母亲。2001年3月16日,母亲偶然从杨艰的一个好朋友那里得知女儿被捕的消息;作为母亲,她不能看着女儿一个人在异乡孤苦无依。她把瘫痪在床的丈夫送到了婆婆那里,然后,揣着家里仅有的三百元钱,连夜赶往河南濮阳的看守所。可是,她不是律师,在案子未判决之前,她不能随便见自己的女儿。那天是2001年3月18日,这一天正好是她46岁的生日。她在看守所门口无论怎么哀求,人家都不让她进去;她站在看守所的墙外,拼尽全力用嘶哑的嗓音呼喊着女儿的名字。在那个春寒料峭的夜晚,她在寒风中度过了自己的生日。
第二天,别人告诉她,这样喊没有用,赶快去给女儿请个律师吧。可是,她身上的钱已经所剩无几了,不但请不起律师,连吃饭都很难了。不得已,她暂时收起了教师的自尊心,把手伸向了街上的垃圾箱;平生第一次,为了女儿,她开始扒垃圾箱里的食物充饥。凭借着她的能干,她很快就在濮阳找到了两份工作:一是在餐馆里洗盘子;二是在一家小旅馆里洗被单。她终于凑齐了给律师的第一笔费用。
2001年5月20日,濮阳法院开庭审理了杨艰纵火案。想着女儿已经在里面呆了几个月了,母亲一大早起来就去给女儿买了一碗饺子。她等在法院的门口,看到女儿从警车上被押了下来,她的心都要碎了。庭审结束后,她求法警能让女儿吃了这碗饺子,法警们被这个母亲的真情深深地感动了,破例让杨艰吃下了母亲带来的饺子。然而,法律是无情的,杨艰以纵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刑期要到2004年春天才结束。
判决之后,2001年6月,杨艰从濮阳看守所被转到了河南新乡监狱。想着三年刑期和那破碎的爱情,杨艰痛不欲生;她几次轻生又几次被救起。为了让女儿能更多地感受到母亲对她的爱,给她以强大的精神支撑,臧云锁也跟到了新乡市。她在当地找了一户人家作保姆,目的是可以每月一次地去探望狱中的女儿。她一方面只要一有空就给女儿写信,讲家人的情况,讲外面的变化,给女儿以信心和鼓励。另一方面,她绣了一些绣品,上面用绣针写着:女儿,我爱你;或是绣上四颗星星,让女儿知道她是她们家里的四颗星星之一,另外三颗星都时时刻刻地和她在一起。母亲的关怀温暖,母亲的良苦用心,很快就让杨艰浮躁的心渐渐地安稳了下来。
2002年春节到了,这是臧云锁伴着女儿在异乡度过的第一个春节。一家人家四个人在四个地方:丈夫在老家,小女儿在北京,她和大女儿虽然都在新乡,可一堵高墙把母女俩隔在了两个世界里。臧云锁想到年初一就可以有的见面,三十晚上,当她忙了几个小时给东家做了一桌丰盛的晚餐之后,她给女主人说:“我可以不吃饭,你能让我把省下来的饭菜,明天带去给我的女儿吃吗?”女主人听了,轻蔑地笑了一下:“劳改犯还吃什么饭呀!”这句话深深地刺伤了臧云锁的心。好在女主人还是答应了她带些饭菜给女儿。第二天一大早,当她把饭菜送到女儿的手里,看着女儿香甜地吃着的时候,不禁感慨万千、泪流满面。
母亲她听监狱里的看守说,女儿好象现在有些反复,不那么安心改造了。犹豫了一下,她终于告诉女儿,之前给她说的妈妈在新乡找了一个学校做老师的话全是骗她的,妈妈实际上是在人家家里做佣人。杨艰听罢,跪倒在地,哭着说:“妈妈,我对不起你呀!”
这个故事看守们都知道了,在春节里专为犯人们举办的联欢晚会上,臧云锁作为唯一被邀请的犯人家属参加了。这是最后一个节目。当女儿在台上深情地给大家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当母亲登台和大家见面的时候,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动容、无不落泪、无不深深感动。
女儿更加理解母亲了,也更加认真地接受着改造。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监狱考虑到杨艰的表现,决定给她申请减刑。2003年3月4日,离原刑期满还有一年的时候,杨艰被批准减刑,提前出狱了。
现在,在北京的香山脚下,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母亲在那里支一张活动的小桌子,在卖一本淡绿色封面的书。封面上的书名是:《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女儿》。这本书里,有这对母女的生活纪实,也有她们在那两年多的时间里,大墙内外的书信来往。卖书暂时成了杨艰的生活来源。一场情变,一次疯狂,杨艰的整个人生之路,从此就彻底地改变了。
这个故事很感人,那里有母亲博大宽厚的爱;这个故事很遗憾,那里有女人对人生太多的梦想和幻觉;这个故事很沉重,一个聪明漂亮的姑娘,本来可以有更加光明灿烂的前景的,青春年华却迷失在了情场;这个故事像镜子,其它女孩子最好都能照照自己身上,有没有杨艰那样的心思和杨艰那样的幻想。文学艺术作品是为了给人一种安慰一种引领而创作的,千万不要把虚构的故事当成了真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