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不仅仅靠智商----巴菲特的投资心理学


  一、巴菲特的投资心理学  
  只有设法在别人贪婪的时候保持谨慎,才能在別人都谨小慎微的时候勇往直前。——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的投资心理学是其获得成功的基础,投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投机行为。在巴菲特看来,所有投资行为心理学的因素聚集在一起然后反映在一个人身上,就像一块大磁铁将周围的铁质物质都吸附在自己身上一样,就是看这个人对风险的容忍程度。金融投资心理学的概念是抽象的,但在一个人每天作出买卖决策时,这些概念就变得真实而具体起来。而将作出的所有决策贯穿起来的因素,就是对风险的感知程度。
  大量的试验均显示,人们在面对失败等负面影响时,需要两倍以上的诸如成功之类的正面影响才能抵消过去。也就是说,人遭受损失时产生的痛苦远远大于获得收益时产生的欢愉。如果在一个胜率只有50%,而潜在收益低于潜在损失的两倍时,人们通常是不会轻易冒险地去赌的。
  人类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是:局势不利比局势有利具有更大的影响力。这就是所谓的不对称的趋利避害心理。如果将这个原理应用于股市,就意味着投资者损失钱的痛苦程度要比因选择正确而赚钱的兴奋程度大过两倍。这个思维逻辑在宏观经济理论中也是如此。
  巴菲特认为,对损失的躲避心理反映在投资决策上,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作出的决策是正确的,但事实上却是谁都没有把握。于是,人们就宁愿相信自己,为坚持相信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而抓住自认为正确但实际上是错误的选择紧紧不放,总希望有一天会时来运转,让事实证明自己的决策的确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如果不卖掉会产生损失的股票,将永远不会面对失败;但每个人又总想很快就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于是,投资股票的人总是会在持有与抛出之间痛苦地犹豫不决。
  躲避损失心理是股票投资中的普遍心理,它使投资者过度保守,犹豫不决,最后变成消极地持有。躲避损失心理会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它会使你毫无道理地抓住明明是亏损的股票不放。没有谁愿意承认自己犯了错。但如果不将错误的股票出手,那你实际上就放弃了你能再次明智投资并获得利润的机会。这种无奈的事情是巴菲特经常告诫人们的一点。
  当股价上扬时,投资者大胆地向股市里增加投资;而当市场回落时,他们又将投资调回到有固定收入的证券上。一夜之间,投资者会戏剧性地改变他们的投资组合,卖出股票而买入债券或其他有固定收入的证券。
  这种个体投资行为的不断变化,使许多专业人士开始了对风险容忍度的研究。然后,证券代理商、投资咨询顾问、金融规划者们也看到了这种现象。
开始时,投资咨询顾问们认为,分析和量化风险容忍度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透过面试和答卷的方式,他们就可建立一套投资者的风险档案。但问题在于,人的容忍度是基于情感之上的,且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所有上述构成对资产态度的心理学原理,都可用来测定对风险的反应。当股市大幅下挫时,即使那些在风险档案中非常“胆大妄为”的投资家也变得缩手缩脚起来。而当股价大幅攀升时,不仅是激进的投资者,就连保守的投资者也都增添了新股。

在股票投资心理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过度自信的问题。人们往往认为,风险承担者是备受人们敬仰的,而投资者也趋向于认为自己也是“有很强的承担风险的能力”,但实际上他们不能。许多投资者的表现就如同心理学家布雷特所描述的那样:“狂想者效应”——只不过是在自我暗示下产生的一种狂想而已。
  如何克服“狂想者效应”呢?巴菲特认为,要找出衡量风险容忍度的标准,这个标准要尽可能地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深入到标准分析问答题的表层之下,去探求心理上的深层驱动因素。美国维拉诺娃大学(Villanova University)的贾斯汀•格林与人合作开发了风险分析工具,这种工具不仅强调明显的、直接的风险因素,更强调人的性格因素。在研究了大量的风险容忍度方面的文献后,将重要的人口统计因素与倾向进行抽象化,并综合在一起考虑,从而得到了更加精确的风险容忍测量标准。研究结果显示,承担风险的倾向与两项人口统计因素有关:年龄与性别。老年人比年轻人更不愿意冒险,妇女比男人更小心谨慎。结果显示出一个有趣的现象;风险似乎与财富的多少没有关系,钱多或钱少对风险的忍耐度也没有太大的影响。
  有两项性格特征与风险容忍度密切相关:一是自控能力,二是成就动因。自控能力指的是人们感觉他们自己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其生活的环境,以及作出相应生活决策的能力。那些认为自己有控制周边环境能力的人被称之为“内在人”。相反,“外在人”认为自己几乎没有什么控制能力,就像一片树叶被风吹来吹去,无法控制。由此可以看出,具有高度风险承担倾向的人绝对是属于“内在人”一类的。
  成就动因可以被描述为人们做事的方向感。巴菲特发现,善于承担风险的人是方向感很强的人,尽管对目标的高度集中可能会导致深深的失望。
  当然,掌握你自己的风险承受倾向,还不仅仅意味着像是在自控能力与成就动因之间画一条相关直线那样简单。为了解开性格特征与风险承受之间的真正关系之谜,还需要知道人对风险发生时所处的环境的看法。也就是说,如果你认为股市是最终结果仅仅取决于运气的一场游戏,还是一个偶然的两难推理局面,但精确的资讯和理性的选择相结合将会产生理想的结果。
  每个人都需要考虑一下所有这些性格因素是如何共同发挥作用的。如果人们相信市场是由机遇推动的,他们就会躲避风险。但如果他们相信市场结果是技巧的产物,就会产生高度风险承担的倾向。最后可以得出结论,展示出高度风险忍耐性的投资者是会制定目标的人,他相信自己能够控制环境并最终影响结果,他把股市看作偶然性和必然性共同产生作用的两难推理的场所。在此,资讯和理性的选择相结合就将产生获胜的结果。
  巴菲特正是那种相信股市是偶然性和必然性共同作用、但以人的理性为主导的场所的人。只要你在投资时坚持客观地看待风险,并以自己对市场的真实看法来应对市场上的诡谲多变,那么你就是对风险具有高度容忍的投资者,你就可以在坦然面对短期的市场风险之后,获得长期的市场回报。
  沃伦•巴菲特白手起家,在40多年的时间里积聚了约数百亿美元的财富,他做到这一点不是靠投机,而是靠稳扎稳打的长期投资。巴菲特一贯认为,当一个成功的投资者,并不需要超人的智商。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优秀的个人品质:自律、耐心、睿智和果断。每个成功的投资家都需要培养一种自律的能力。股市不断波动,如果缺乏自律,就会做出不理智的举动。有一种不健康的现象,叫“集团的疯狂”,说的是明知道自己在做的是不对的事,却因其他人也都在做,而不得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