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需要这样的通俗学者


央视本期面对面栏目的嘉宾是“麻辣教授——易中天”,王志的问题提得很尖锐,易中天的回答也是实话实说、意味深长。央视的《百家讲坛》栏目由于有了易中天、于丹等通俗学者的加盟,而空前的红火,尤其受到了全国广大电视观众的热捧。尽管易中天以今人的口吻讲述历史、以调侃的方式评说古代人物的功过,很为许多“正统”文人所不齿,并遭遇到了很是猛烈的讨伐和批判,但这种让历史回归民间、让学术走下神坛的电视文化形式,却得到了中国电视观众的喜爱和推崇。

今年即将退休的易中天,按他自己的评价,其实就是一个俗人。他文革开始那年高中毕业,下乡后当了教师,高考恢复那年,他教高三语文,因担心与学生同场竞技面临的尴尬,他没能参加那年的高考,而在第二年直接考取了武汉大学的研究生。说起自己的动机,他说就是想到学历提高了,工资会多些。他就是这样一个人,研究生毕业后他留校任教,谈到91年调到厦门大学的缘由,他的回答还是那样直白:为了换个环境养老,因为武汉的天气实在难以适应。他在学校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之一,每逢他的课,教室一定是最大的,听众一定是人满为患的。看的出来,此人很有人气,但人气的背后,是治学的严谨,是创新性的观念,是思维方式的不拘一格。

一般的说,凡是一种深得人们喜欢的文化传播方式面世,一定会引发另外一些非议的声音爆发出来,这其实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历史就是在这种相互的碰撞中实现波浪式前进的。一种新的文化传播方式的出现,一定是以对传统的某种否定作为前提的。比如易中天、于丹等人在《百家讲坛》上的另类讲学,使民众在愉悦和欢笑中重温了历史,并获得了独特的温故知新的传播效果。与此同时,它也突破了许多传统,比如学术的高深、历史的严谨、文化的高雅等等,这些“时尚”的现代学者们以自己对历史高超的理解力,通过与现代的电视传播媒体相结合,以一种雅俗共赏的方式,让以往仅仅属于学术范畴的历史研究走向了寻常百姓的现实生活之中。

比如易中天教授品的“三国”,比起我们自己以往读过和知道的“三国”故事,的确有了更多的精彩,在他的穿插于古今时空的精彩演绎和调侃中,其中的人物更加鲜活,更加富于个性,更易于人们借助历史知晓人世间的常识和其中深刻的道理。这其实不正是学者的一种社会责任吗?不正是电视媒体弘扬中华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吗?这样有意义的探索和努力何罪之有?

易中天现象、或曰百家讲坛现象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我理解是否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作为学者和电视传播机构,其重要使命就是要给民众提供日益丰富的精神食粮,这就必须研究民众的现实需求,只有将历史、文化的丰厚学术内涵,以深入浅出、民众喜闻乐见的生动形式体现出来,才会受到广大民众的真心拥戴,也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学术研究、文化传播的真正价值。在这方面,易中天教授和《百家讲坛》栏目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令人尊敬。

——我们生活在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一个现代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广大民众是拥有充分自由的和选择空间的,手里的遥控器可以让“易中天”们名利双收,也可让“僵硬的说教老套”在一边孤独地喃喃自语。我不禁又想到发生在近30年前那场思想解放的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想起那场历史性思想观念大转折的设计和发动者邓小平。没有当年的开端,何来今日的自由和选择啊。

——在中国人的古训中,有句话叫“人怕出名猪怕壮”,易中天因电视媒体的助力而名扬天下,但他也非常清醒,时刻警惕遭遇电视所可能带给他的负面效应。一个人的才华、价值,一旦合理借助于现代媒体传播,就可收到意想不到的倍增效应,一个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之道何尝不是如此呢?但如果仅仅看到了媒体传播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忽略了如果方法失当而遭遇灭顶之灾的负面效应,那其危险的结局则是难以想象的。在王志与易中天的对话中,能够感觉到,易中天是那种非常理性清醒的智慧之人,大概这就是丰富的知识所带给他无尽力量的体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