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机制简论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是深化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企业经营机制的涵义是指企业为了实现有效经营,企业内部各机能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制约关系。企业经营机制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自负盈亏机制、动力机制(激励机制)、自我调节机制、自我约束机制、技术进步机制等经营机制基本要素。我国国有企业现在还不是真正的企业,企业经营机制的形成,要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解决。企业经营机制是企业具有生命力的基础,企业具有生命力的最基本最一般的现象就是自我更新。只有自我更新,企业才有生命力。

  谈到企业生命有机体,它往往给人以两方面的深刻印象,一方面是它依赖于外部环境条件。例如国家政权的稳固、管理体制的完善、政策法律的稳定和市场体系的健全等等。一旦出现异常,企业将遭受很大打击。另一方面企业又表现出相对独立于其外部环境。如我国前段出现的市场疲软,有些企业不但未发生危机,反而产品价格坚挺,供不应求。是什么使企业有如此自强的能力?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企业有机体的“内环境稳定”(Homeostasis)。这是借用生物学家伯纳德(ClaudeBernard)针对生物有机体内环境稳定性而提出的概念。他认为有机体内存在某种机制,当体内某个系统或机能发生变化时,它通过反馈进行自组织使机体内环境稳定。正是由于这种内环境稳定才使有机体得以生存。例如,人体体温是恒定的,体内存在一种机制可以使各器官需要热量多少自动加以调配。当太热时,皮肤小动脉扩张,皮肤发红,循环加快,热量辐射掉并大量排汗;当遇冷时,皮肤小动脉收缩、皮肤苍白,出汗减少,于是热被保存。同时浑身打颤、肌肉紧张增加输出热量,帮助身体暖和。同样,人体内存在的血液循环机制、消化机制等都存在类似的自组织原理。依据这一原理,我们把企业视为具有“生命力”的有机体,企业也应存在“内环境稳定。”只要企业各系统的机能均衡发挥作用,使企业内环境稳定,企业有机体就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如果各机能出现失调,内环境紊乱,企业就会气血不足,消化不良,精神不振,企业就不会有活力。如果各机能出现亢进也会使企业内环境紊乱,如产供销衔接不好,消化机能受阻,企业产品质量和数量就会出问题。如果企业管理系统中领导机能亢进,会产生瞎指挥,项目盲目上马,使企业走上歧途。因此,保证企业实现有效经营和各机能功能正常,使企业生命有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基础是健全的企业经营机制,它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依据和基础。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我国的企业经营机制不健全,致使企业系统功能处于一种呆滞、僵化的状态、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主要表现在对外缺乏灵敏的信息反馈和适应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对经济动向和市场信号反应迟钝,缺少防御外部冲击的机能;缺乏保持各系统高效协调运转和调动职工积极性的利益机制,无力制约和克服企业内部指挥不灵,互相矛盾,运转缓慢和“大锅饭”等弊病,同时,缺乏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基本条件,缺乏健康有力的“造血”机能,企业生存能力极其脆弱。其根本原因是“企业”被看成是国家这个大经济单位的一个大车间,未形成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也就是还未被看成是一个企业有机体。而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然就很难适应。因此,要把社会主义国有企业转换为真正的企业,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健全企业经营机制,使企业恢复其各种功能,具备起码的生存能力,在此基础上再加以发展和提高。

  一、企业经营机制的内涵究竟指什么

  机制一词是个外来语,源于希腊文(Mechane),意指机器、机械。英语(Mechanism)和俄语(мехаизм)中兼有“机械装置”、“机构”、“结构”、“历程”、“作用过程”、“途径”、“技巧”等含义。我国《辞海》解释为: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通过类比借用此词。生物学和医学在研究一种生物的功能时,常说分析它的机制,这就是说要了解它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生物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阐明一种生物功能的机制,意味着对它的认识从现象的描述讲到本质的说明。还有的词典解释为机器的工作原理,有机体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

  我们认为机制是事物在运动过程中,事物内部功能与结构之间、各部分、各环节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制约关系,或者说是其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那么企业经营机制呢?企业经营机制是指企业为了实现有效经营,企业内部各机能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制约关系。一般来说,企业机制有如下特征:(1)客观性。企业经营机制是企业有机体生命力存在的基础。企业的自我更新,即新陈代谢是以企业机制的存在才得以进行的。企业经营机制是企业生命力的核心。因此,它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企业都存在机制,一种使得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机制。也就是无论何种社会的企业都存在一个使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机制。机制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2)自稳性。企业生命有机体是由若干系统组成的,两个最大的系统就是企业机能系统和管理机能系统,在各个系统中包括许多结构和功能各不相同的“器官”,而各个“器官”又是由几种不同类型的工作单元所组成,而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都不是彼此独立、互不相关的,而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严密组织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和活动的。这种在各组成部分间,在结构上有严密组织,功能上能协同动作,组成一个完整的实体、一个复杂的系统,被称为“整合”(Integration)。而企业有机体能够维系企业整体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靠的是机制作用而形成内环境稳态。企业经营机制的这种特性被称为“自稳态”,这并不是固定不变和停滞的意思,而是意味着一种易变的,但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自稳态是靠完善的控制活动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来维持的,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因此,企业经营机制还有下一个特性。

  (3)可控性。企业经营机制的存在与完善是通过人这个主体实现的。这就是说机制是可控的,人们可以通过调控企业器官机能与企业器官形态结构及相互联系来完善经营机制。企业经营机制的控制主要是利用管理机能中的控制机能以及企业调节机制来实现的。

  (4)利益性。企业经营机制服从于一定的社会利益,而企业又有自身的利益,所以企业经营机制在社会利益与企业利益的相互协调与相互矛盾中存在着。

  二、企业经营机制的基本内容

  企业具有营销、生产、人事、财务、研究与发展五大机能,而将这五大机能维系在一起形成有机整体的就是企业的经营机制,它反映企业各机能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企业机能系统依靠企业经营机制,运用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五大管理机能将企业各部分联系在一起并加以运转,使企业具有生命力。可见,经营机制决定企业的生命力,企业生命力是经营机制的反映。清楚了企业经营机制的内涵,我们就可以勾划出企业经营机制的基本要素。

  (一)自负盈亏机制是企业经营机制的核心和基础

  企业为什么能够进行自我更新(新陈代谢)产生“生命”现象呢?这个问题并不神秘,它是有一定基础的。它与构成企业有机体的组织有关。我们认为,在社会生活中,只要你遇见具有生命力的企业,你就会发现企业生命力是和自负盈亏相联系的,而且无论在何种地方,只要是实行自负盈亏的企业,我们也无例外地发现企业的“生命”现象。这一点已经被实践所证明,人们在把国有企业与三资企业、与乡镇企业,在进行中西企业的比较中都得出了同一结论,即这些企业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实行自负盈亏。同理,我们在论述企业本质时也已论述过,一个真正的企业,它的外在主要经济特征就是实行自负盈亏。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负盈亏在企业生命活动中的意义,对于研究企业生命本质来说,具有方向性的重要意义。其中从自负盈亏机制的主要机能——通过创造和积累财富来进行的自我更新中,从自负盈亏所特有的利益关系中,可以推导出所有其他最简单的企业生命要素:自我复制、自组织、成长能力、快速反应能力、适应性等。由此,我们认为,自负盈亏机制是企业经营机制的核心和基础。

  (二)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也称为企业的激励机制,它是企业经营机制中比较复杂而又关键的重要子机制,是一种较活跃的带有动力源性质的机制。一般来说,企业的动因是对利润的追求。企业必须有追求盈利的动力机制,并且应当有权合理地运用企业的利润来改造企业、发展企业。有了这种动力才能使得企业各机能要素有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必要,产生强大的经济动因。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的主体是企业的员工,要合理地调配人员、完成人事管理机能,更好地实现领导职能,企业还应建立起包括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工资制度、奖励制度、教育制度、人才选拔制度、民主管理制度、政治思想制度等机制因素在内的激励机制。

  目前激励理论发展很快,在企业中有许多激励理论的应用取得了成功。在企业众多职能中,激励被看作是管理的最关键和最困难的职能。自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西方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在行为科学方面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怎样激励人的问题,并提出了许多激励理论。我们可以将其归为三个方面。(1)内容型激励理论。这种理论着重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其中最有名的是马斯洛(A.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德弗(Alderfer)的E.R.G理论、麦克利兰(P·C·Meclelland)的成就需要理论和赫茨伯格(F·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等;(2)行为改造激励理论。着重研究激励目的理论,激励的目的正是为了改造和修正行为。这种理论主要有斯金钠(B·F·Skinner)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海德(Heider)的归因论和挫折论;(3)过程型激励理论。这是着重研究动机的形成和行为目标的选择,即激励过程的理论。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费罗姆(V·H·Vroom)的期望理论、斯达西·西当斯(J·S·Adams)的公平理论、波特尔(L·W·Porter)和劳勒(E·E·Lawler)激励过程模式和罗伯特·豪斯(Robert·House)的综合激励模式。这些激励理论对我国的企业管理活动都或多或少的产生了一些影响。但是根据中国国情,还需要建立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激励理论,在这方面,天津大港石油机械厂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他们创立的“全方位激励法”于1990年获得国家级成果奖。该法建立了一套以人为中心的自控制、自协调、自反馈、自修正、自循环、自更新和自组织的良性发展系统。“全”是它的特点之一。“全”指其多,即多层次、多向性、多方位。这里的职工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被激励的角色,也是激励的主体;反之,领导不但是激励的主体,同时也是激励的对象。在激励过程中,人人都是激励的主体和对象,同时,不同层次的不同单位和个人又可以交叉激励,这就构成了一个主体的激励网络体系。它是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经验与西方行为科学中激励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其主要内容是:企业职工素质和本企业的厂情分析;协调艺术;确定目标(找出差异、应用期望理论、强化理论、公平理论);研究职工情绪——晴雨表,分析情绪的表现和差别,研究友爱激励、保健和激励、挫折和激励;在企业中采取三种激励方式——参与管理、榜样激励和危机激励;确立企业蓝图,激励职工奋发向上。

  (三)自我调节机制

  企业两大机能系统在自负盈亏机制的推动下,受激励机制的影响,必然要产生自稳定效应,而这个自稳定性主要是由自我调节机制来完成的。这种自我调节机制具有主动性,以便协调企业内外部关系,使企业整体功能得以发挥。如营销机能的自我调节,根据市场需要状况,将有关情况反映给生产机能,而营销机能本身为顾客提供良好服务,提高企业信誉等。一般来说,企业的自我调节主要是在营销、生产、人事、财务、研究与发展的机能上实现销售与服务、投入与产出、利益关系、人员配备的自我调节。

  (四)自我约束机制

  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是保证企业有效经营,实现经营目标和保证企业正当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控制机制。这种约束主要是预算约束、财产约束和内部各种利益的相互约束。预算约束实际上是自负盈亏机制的延伸,由于企业实行自负盈亏,以自己的收入补偿支出。这种约束会迫使企业精打细算,无论其发展扩张,还是福利支出都要考虑自身的财力状况,考虑风险大小。财产约束,由于企业拥有财产的所有权或占有权和处分权,从而进一步约束企业的经营行为。企业内部利益的相互约束,使得企业所有者、经营者、职工等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相互制约,以影响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决策行为。企业的控制机制的基础是建立以控制理论为指导的信息反馈系统,从而使这种自我约束机制实现定量化和科学化。

  (五)技术进步机制

  现代企业是在不断追求技术进步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强烈的技术进步意识,没有适当的技术进步机制,就不会有持续的生命力。技术进步机制的建立主要应包括增加投入、建立开发机构、与科研院所联合,加速科技人才的培养等。实际上技术进步机制的建立是发挥企业研究与开发机能以及把该机能与营销、生产、人事、财务机能有机联系起来的纽带和桥梁,从而在质量上提高其余四种机能的水平。吕东认为,企业技术进步机制实际上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他特别强调了建立技术进步机制应该建立良好的信息系统、有开拓能力的新产品开发机构,与国外合作的机制,善于为国内外市场服务的销售机构等。——参见《经济工作通讯》,1991年第15期,第2页。

  企业生产机能的背后是企业的技术。在某种意义上说,技术能确定企业的基本性质。企业的技术进步是以研究开发为代表的。由于技术进步,能改变企业的生产函数,结果使企业的费用函数变化与需求函数结合了起来,前者的变化节约投入要素和利用新的投入要素。后者的变化使产品差别化,或创造新产品。在现代企业理论中,企业的技术进步与生产经营活动是并列的,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企业技术进步需要三种投入:信息积累、风险资金、企业家精神。由于技术进步具有信息性、试验性和创造性特征,新技术的产生就需要企业信息的积累;存在不确定性,就需要承担风险的资金;技术进步的试验性和创造性就需要企业家精神。技术进步的三个特征也说明在社会经济中唯有企业这种组织才能承担起这个责任,具有这种机制。

  三、我国企业经营机制的形成

  企业经营机制的形成是我国经济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国有企业还不是真正的企业。在商品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谈不上企业经营机制的形成,而是如何完善的问题。在我国两个问题都存在,而且形成问题,或者说如何转换问题更显得重要。我们同意这样的观点,在现阶段,管理体制决定企业经营机制,经营机制决定企业活力。从企业生命理论分析,我们应该理清这样一条思路,企业具有五大器官:营销、生产、人事、财务、研究与发展。而企业经营机制是表明这五大器官机能相互联系和相互关系的。因此,只有具备了完整形态结构的企业才能存在经营机制问题。打个比方来说,只有一个具备了完整形态结构的“人”才存在其内在的机制。为此,研究企业机制的形成首先应该是研究如何使现实的企业真正成为企业。如果这是企业机制形成的前提的话,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企业本质问题,即什么是企业的问题。企业必须具有占有、创造、增殖财富的功能、由人机结构组成,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单元。因此,企业必须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盈利性、享有独立财产、法人等特征。特别是自主经营是企业的首要标志,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特征。其次是改革企业管理体制,这和第一点是同步的,管理体制的改革核心也是放在国家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这一点上,使政企分开,落实厂长负责制,探讨企业经营方式。第三,就是创造适合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包括国家间接调控体系的建立、市场体系的形成与完善。还要在市场竞争机制、产业政策等方面进行配套改革和完善。第四,就是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实施改革。这包括改革企业劳动制度,打破“三铁”,形成企业命运共同体、改革企业分配制度、尽快实现股份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

  四、企业经营机制与企业自我更新

  企业经营机制是企业具有生命力的基础,而企业具有生命力的最基本、最一般的现象就是自我更新。企业的自我更新有它的特征:(1)企业有机体的自我更新是经营机制的自我更新;自我更新是由企业体制催化的。企业体制是企业发生变化的催化剂。(2)企业有机体的自我更新一旦停止,企业生命就随之停止,结果便是企业经营机制的紊乱。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竞争意识增强的今天,企业自我更新对于其生存更有前所未有的意义。今天的企业必须不断进行自我更新才能保持自己的市场地位和竞争能力。现在,我国企业面临严重的挑战,企业的出路,就是自我更新,这是企业生命之所在。没有自我更新就没有杰出和优秀的企业。衡量一个企业管理好坏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看其企业主管人员使本企业的一个部分,一个单位以及自己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的能力。在企业的自我更新过程中有一些具体做法,例如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随机震荡的世界,也就是说,企业的竞争对手或整个经济是无法预知和发展的。企业时刻应把信息看成战略性优势,只有信息为企业制定真正的战略提供依据。有时候企业的机会是悄悄而来的,它随时来叩响企业的大门,甚至是出人意料的。只有建立起信息反馈系统,才能为企业自我更新提供无穷的力量源泉。要有良好的管理方式。要善于提出问题和倾听意见。从顾客、供应商、第一线职工、竞争对手、社会名流等人身上得到效益和启发。企业内部的相互信任,防止投机取巧者向上爬。打破官僚陋习,维持企业的基本稳定,保障职工的就业。企业关注的事,成为全体职工关注的事。企业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具有艰苦奋斗的乐观主义和信心,树立全面质量意识等。罗伯特·沃特曼认为,自我更新的企业是不断地把危机和威胁变成课题,课题变成奋斗目标,奋斗目标变成探求机会的变革者。自我更新的经理是每日努力同熵(企业混乱程度)作斗争,欢迎变革,根除不良习惯的改革者。自我更新的企业应该是充满理想的,具有献身精神的,为美好目标竭力奋斗的组织。——参见《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89年第11期。

  文章发表在《吉林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