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即将拍卖4件“国宝”,被市文物局紧急叫停,其原因为3件有假。与此相对应的是,这家拍卖公司发布消息称,4件“国宝”总估价超过7000万元。
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拍卖公司的拍品未经文物部门许可审查,便大肆宣传4件拍品均为“国宝级文物”。但是,经过文物部门专家鉴定后,4件“国宝”中有3件为赝品,另一件四羊方壶的鉴定工作仍在进行中。由于该公司进行虚假宣传,把本属于艺术品拍卖冠上文物拍卖的头衔,违背拍卖物品进入流通市场的有关准则,一旦流入拍卖市场,将扰乱市场秩序。为避免竞拍者被该公司虚假宣传所误导,4件拍品被撤拍,并在行业内部进行通报批评。
从以上叙述中可以看到,这家拍卖公司堂而皇之地违反国家对于文物拍卖的有关规定,而其结果仅仅为“撤拍”和“行业内部通报批评”。
关于假文物的新闻可以说是层出不穷。被媒体先后披露并且闹得沸沸扬扬的中国嘉德“宋徽宗《写生珍禽卷》”事件、中贸圣佳的“米芾《研山铭》”事件、上海朵云轩“潘天寿《锦葵红杏》”等等。现在看来,之所以有这么多的著名假文物事件,就是因为,文物是假的,这又能怎么样?有关部门根本就无法怎么样——最终让假文物一走了之。出了类似于这样的事件以后,有关文物部门也只是表态,正会同工商等部门,从立法和监管角度研究制定规范行业秩序的相关法规。
不过,这样的事件到让大家清楚地认识到了我国文物市场的真实状况。
我国文物拍卖市场尚未真正形成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业务规范,还有合理结构、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有力的保障机制。有些问题是当初设定国内文物拍卖市场框架时制度上的缺陷,有些是市场在发展之中逐渐暴露出来的。别的就不说了,就说说拍品的真伪鉴定,拍卖人对于拍品的“不保证条款”,也是目前拍卖中导致赝品泛滥的重要因素。说句实在话,这是由于法律法规的缺失以及相关主管部门的监管不力而造成的。
就是这些不完善和监管不力造成了大量的甚至让人哭笑不得的事件,韩美林就是其中的典型。韩美林的作品虽非文物,我们却从中窥视到中国文物交易拍卖的“大阴暗”:
2005年1月14日,66岁的知名画家韩美林偶然在“荣宝2005年迎春书画拍卖会”的预展上,发现一幅署名韩美林的“八骏图”并非自家手笔,这幅画在此次拍卖会上的顺序号为270号,是一幅1.4米×3.5米的“大画”,起拍价为18万元-28万元。
随后,韩美林通过律师向荣宝拍卖有限公司发出律师函,要求荣宝立即撤销对“八骏图”的拍卖,停止与“八骏图”有关的一切活动,提供委托人的有关信息。之后,270号拍品从荣宝拍卖会上撤除,但是荣宝方面拒绝提供委托人资料。
一位拍卖业内人士表示:“从法律意义上看,拍卖行即便不把有争议的作品撤拍也没有问题。作为中介机构,拍卖行已在《拍卖规则》中郑重声明对拍品瑕疵不做任何担保。拍前预展三天,不就是让买家、藏家经过认真鉴赏后再做决定的吗?”紧接着,韩美林发现从1999年到2004年各拍卖公司一共拍出了246件署名韩美林的作品,其中95%的作品他个人认为有问题。
要打赢这个官司,从法律上来说,就必须再找一群权威的专家重新鉴定此画。来证明是韩美林所画或者不是。一个可笑的尴尬问题出现了:哪个专家的鉴定结果可以比韩美林本人更有说服力呢?但是谁又能证明韩美林本人没有说谎呢?
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副主任金运昌带着这样的无奈说:“韩美林的官司根本没法打。没有人愿意为那幅作品出具伪作的证明。” 连画家本人都证明不了自己画作的真伪,那以后谁敢保证竞拍物品的真假呢?
文物的真伪当然需要非常专业复杂的知识,但人的良知和敢于讲真话却不需要专业也无需复杂。一个文物的真假完全能判断一个人的真诚、信用,还有道德、伦理和良知;一个国家的文物鉴别体制和现状同样能够判断一个民族的真诚与否,是否有信用和道德良知。
我不知道,中国人到底有多少可以值得信赖的真诚、道德……
但我知道,倘若让“国宝级文物”赝品一走了之,必然会加剧某一群人道德沦丧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