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传统文化不能只靠“宣科”


 

王 淼

    10 月22日,在北京中山音乐堂,我有幸观看了一场在中国濒临失传的古老音乐———纳西古乐的演出。这次演出是联合国驻华机构为庆祝联合国成立62周年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中点而举行的“站起来,支持千年发展目标”的活动之一。34位演奏者中,多一半的都是古稀老人,他们穿着长袍马褂,正襟危坐地演奏着一曲曲民间古乐。

    我的音乐欣赏能力很低,对于这种“阳春白雪”的理解只能是非常肤浅的。但演出确实让我肃然起敬。不唯是那些兢兢业业演出的老乐师,更是他们那位同时操着不很地道的汉语和英语主持的组织者宣科先生。他说,我们演奏的音乐是没有经过改编的。在现在,听到改编过的东西很容易,没有经过改编的东西却是很困难的。

    这些年来,对于古代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人们作出过很多有益的探索。但在瞬息万变的现代新环境下,很多古老的民间艺术已经濒临灭绝。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中发现的2606项濒危艺术,552项已经消亡。有资料显示,随着民间艺人年龄老化和相继去世,一些民间艺术品种已经消亡或濒临消亡。例如:陕西曾是全国十大木版年画产地之一,而今却只有凤翔木版年画尚存;陕南、汉中的蓝印花布和多版套色印花布现已绝版;全国惟一的剧种,千阳“灯盏碗碗腔”,现在只有两个人会唱。

    但更为重要的是,现在的一些所谓的传承,并没有真正把原汁原味的古艺术保留下来,而是往往进行了大量的带有个人色彩的加工和改编。也就是说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打着民间艺术旗号的,甚至标榜自己“原生态”的艺术,其实都早已是面目全非的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古老的民间艺术虽然现在看起来不那么时尚了,有的也不容易再次得到大家的认可了,必要的改造改编让这些传统文化更有现代感无疑是必要的。但要看到的是,能够创造性地发展一些民间文化固然很重要,但忠实地保存这些“活化石”可能更为重要。我们有责任让后代看到真正传统的东西。有些东西的价值甚至不是我们一两代人能够真正看清楚的,而且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更是我们在将来可能无法寻觅的。现在太极健身民间很热,各式太极拳也层出不穷。石家庄的陈氏太极拳大师马虹说,为了普及传统套路,有人建议我编一个容易接受的套路,我说我到死都不干这件事。这种对于传统的坚持,本身就是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现在的民间传统文化,仅仅靠像宣科这样的有着强烈责任心的老艺术家的个人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说,宣科是宣传和公关的高手,他的乐团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认可。可以说,没有宣科,纳西古乐可能早已不为人所知了。但更多的老艺人可能并没有可能拥有一个像宣科这样的带头的,精通艺术的他们未必就能搞懂市场,这就需要我们政府下更大的力气选拔和培养人才,给一定的优惠条件去钻研和学习,而不能任由我们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自生自灭。

    看到宣科的照片和他本人出场主持,我开始以为他不过50多岁罢了,经他自我介绍,才知道他也已是78岁的老人了。在介绍小册子里,有这样一张图片引起了我的注意。当年在香港港督府演出结束后,当时的港督彭定康问:“心脏好吗?”宣科回答:“年轻人的心脏。”

    在继承和抢救优秀传统文化上,我们都需要有一颗“年轻人的心脏”。

                             (原出处:中国改革报  发表日期:2007-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