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构建中国的高边疆


        "嫦娥一号"顺利升空,奔向月球,古代神话变成科技现实。在当今语境下,这一举世瞩目的大事件,无疑是给党的十七大的最好礼物。

        但"嫦娥"奔月的意义远不止此。她的政治意义应该更为深广:她是中国大国地位的象征,也是中国走向强国的标志。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自然是个大国,但这里的大国指的不是地广人众,而是国际分量。当年,中国因为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独力抵抗日本军国主义,而备受世人瞩目,从而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作为五常之一,中国在国际间无疑是大国,就像抗日使我们赢得大国地位,赢得世人尊重一样,巩固大国地位也要靠做出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靠在国际间勇于负责的信誉来背书,"嫦娥"奔月这样的大事,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是必须做也是应该做的功课,今天真的做到了。这表明,作为五常中唯一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确实在崛起,正在奋起直追走在我们前面的大国。

      干大事,要有实力,没有实力,那是硬干,蛮干,终会血本无归。不顾国情,几年就要超英赶美,就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殷鉴不远。今天,我们已经无需勒紧裤带,就能轻松将"嫦娥"送入绕月轨道,同时,我们还有足够的财力,建设动辄成百上千亿的大型工程项目,如果不是综合国力已经明显增强,可谓匪夷所思。"嫦娥"奔月,正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大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最好注解。"嫦娥"奔月实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飞天梦想,也是中国梦的一个现成版本。

      我们走的是和平崛起的道路,现在不称霸,将来也不会称霸,也决不会重蹈苏联因为军备竞赛而崩溃的老路,与某些超级大国热衷于争夺太空以及外太空的制空权,"嫦娥"奔月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国加入太空俱乐部,是为了在人类探索自然征服自然,在世界各国人民和平利用、开发太空资源的过程中,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也是为了打破某些超级大国的垄断。"嫦娥"奔月虽然不是为了军事目的,但其战略意义非同小可。同时,"嫦娥"奔月的很多技术来源于军事,这些军用技术还可以转化为民用,或者推动民用技术的开发,军用民用相互促进,这也正是世界各国科技发展的一条成功之路。

       在发展高科技上,发达国家对中国一直抱有的敌意,至今未消。早年间有巴统,冷战结束之后,巴统虽然取消,但禁运依旧。不仅如此,还不时传出中国威胁论,不时提起知识产权之争,甚至不时制造出中国间谍偷窃高科技这样低级的笑话。其实,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不希望看到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在他们眼里,好像中国高科技的任何发展,都离不开他们,都必须纳入他们的轨道。"嫦娥"奔月,走的无疑是中国人自己设计的轨道,靠的是中国自主创新的高科技实力,她向世人昭示,我们在火箭技术,卫星技术,测控技术等很多方面,都已不差。没有他们,也许,我们会走得慢些,但也许,我们会走得好些。

       一个国家的地理疆界,并不局限于陆上,也不局限于海上,更不局限于空中,随着科技进步,是可以不断拓展的。我们常说960万平方公里,其实,她只是陆域面积,不包括海域面积,更不包括空域面积,所谓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际是个立体概念。外层空间,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产,谁也不能独占,即谁也不能宣布某一外层空间为本国所有,中国即使将来成功登月,乃至登上其他星球,都不可能增加自己的一寸领土领空,但我们占领了人类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占领了人类空间拓展的制高点,同时,也拓展了自己的生存空间,拓展了自己的地理疆界,从"嫦娥"奔月神舟升天起,中国的边疆开始向外延展,中国也有了自己的"高边疆"。

      "嫦娥"奔月,拓展了中国的地理空间,活动空间,拓展了中国人的思维空间,精神空间,改变了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的固有的思想意识。中国人历来奉行天人合一,回归自然,反求诸己,水来土掩,虽然有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但总觉得那样做太寂寞,因此,不喜欢挑战自然,习惯于内向思维,情愿躲在严严实实的长城后面,"嫦娥"奔月打破了国人的惯性思维,把人们从禁锢中解放出来。从现在起,外向思维外向发展将改写中国人的遗传密码,中国人将从本土出发,向着海洋深处,向着外层空间,向着一切不可知的领域发起挑战和冲击。中国不仅将登上世界舞台,还将登上更大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