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我的2006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2006年已经弃我而去,成了历史的一页。当我静下心来总结这逝去的一页时,不禁百感交集,那些美好的岁月又浮现在了眼前。

按理说,作为一个教师,盘点过去的一年,自然应当以教学为主。一般教师或许如此,但我却不能这样。学生在某次考试中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在学校教案检查中,我某某人的教案脱颖而出,受到了领导的热情表扬;在全市的教学比武中,我某某人获得了市教学能手的光荣称号。像这种教学上的成绩可以说是不胜枚举,我也这样夸夸其谈一番,将不虞之誉尽揽己身,把贪天之功占为己有吗?这还是我王某人的本色风格吗?我向来以为,学生成绩的取得,是学生自己努力的结果,如果教师敢大言不惭地吹为己有,那岂不成了嗡嗡地自吹“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的苍蝇了吗?至于那些虚无的什么能手模范,我早已弃之如敝屣了,堂堂一个教师的身价,难道还要借助它们才能体现吗?教学中,只要我努力了,付出真心了,问心无愧了,我就可心安理得了,这就是最大的成绩。而这种成绩,本是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哪里值得吹嘘呢!

我还是总结一下这一年自己的素质有了那些提高吧。也只有这些提高,才能使我的教学有常取常新的源头活水。

这一年,除了例行的报刊杂志外,我读了不少书,如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西窗随笔》,吴非的《不跪着教书》,李国文的《李国文说唐》、邹纪孟的《学而优则仕——中国文人的仕宦生涯》,金鑫的《中国问题报告》,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王振华的《阎锡山传》,现在能想起来的书就这些了。读书给了我思考的天空,我明白了人活着的意义,明白了一个人,特别是一个教师,他的生命青春乃至教育青春应该怎样焕发。当思考有所得时,写作的灵感也就来了。今年的写作成果是我这几年来较多的一年,也许是命运之神的照顾吧,只《杂文报》就登了22篇,多登在“校园”、“话题”、“文化视线”、“读者视角”等版面上。真应该感谢林代和刘晶两位编辑老师,正是他们的大力扶持,才能使我的文章跃登《杂文报》这个大雅之堂。只要是能用的文章,哪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刘晶老师也要千方百计给登出来,只是有些文章一旦改动,就失去了我的风格,让我好生别扭。林代老师最让我激动了,他登我的教育杂文基本不改动,而且对于篇幅长的,还建议我分成几篇,《中国教育痼疾之我见》就是分成三篇连载出来的。至于其它报刊上登载的文章也有十几篇,唯一值得一说的,就是《山西文学》2006年第3期登的《天堂里有没有车来车往》,总算为沁源的21条年轻生命留下了一点历史印记,当然,韩石山老师肯定为此承受了不少压力。

这一年,由于学校和家里都能上网了,我遂在网上建了自己的博客,几经选择,才于5月18 日选定了搜狐。经营博客就是要遵循礼尚往来的原则,而我没有这份闲时间,只和几个博友往来,因此点击率一直上不来。就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了半年,11月底,不知搜狐的管理员为什么突然对我发了善心,居然把我加入了他们的“读书文化名博”,和余秋雨、易中天、韩寒等名流跻身一处,叫我好不受宠若惊。只是我在“江湖大腕”这块,尽管名不好听,但于我来说,也可算是名至实归吧。从此,博客管理员就经常推荐我的文章,没几天,点击率就激增了两三万,至此,博客真的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又可惜。另外,我还接受贵州一个读者的建议,尽管没有出过书,还是使了一份胆大,申请成了《博客网》的专栏作家,发了十几篇文章,为我赚来了一些名声,一些网站纷纷邀请我去开设专栏,经过思考,只选择了《价值中国》一家,因为它给专栏作家股份,写博客能写成股东,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才写了两个多月,基本上是两三天发篇文章,我已经有了两千多股份。这多少可以给我点成就感。

当然,这一年,我也有很大的失落。虽然一年来发的文章不算少,但大多数是教育和时政方面的,自己所钟爱的历史,除了《杂文选刊》2006年11期选了篇《“康乾盛世”何足道》,竟然没有写出什么值得自豪的文章来,这与往年比起来,绝对是一个退步。仔细一反思,才明白是网上占用了太多的时间,以致没有时间好好去看历史书籍,没有耕耘,那有收获呢!这是再正常不给的事了。痛定思痛,我毅然决定:从2007年开始,《博客网》的专栏要坚决放弃,剩下的两个,一星期也只能上两次,每次不能超过一个小时,对于一些来访的博友,这就有可能得罪了,只好请他们多加原谅了。省下时间,我要多看些历史方面的书。

不能再失落下去了,我得赶快找回失去的时间!马上就要“奔四”了,再不努力啊,恐怕就只能哀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