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助学贷款现状、成因及预后分析


国家助学贷款现状、成因及预后分析

 

1999年,中国政府做出“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庄严承诺。2000年,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正式在全国实施。

 

2003年,国家助学贷款进入还贷期,由于违约率及违约人数双超20%,西安交通大学成为全国第一个停贷的高校,后停贷风波遍及全国,各贷款银行全面停贷。

 

20049月,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出台。与旧政策比,新政策主要有四项调整,一是调整了贴息方式,即借款人在校期间全部由国家贴息;二是延长了还款期限,即由毕业后4年变为6年;三是贷款银行获得最高不超过15%的风险补偿金,该补偿金由国家、高校各承担50%;四是对贷款银行实行招标。

 

应当承认,从政策设计角度看,新政策比旧政策有重大进步,人们因此对它寄于厚望。不料,事与愿违,实施结果与预期差距甚大,以至于2005829日发生了政府部级官员在媒体上“发飙”的罕见之举。当时,有8个省市自治区在落实国家助学贷款上“毫无作为”,其中两个省市“一个也没贷出去”。

 

又一年度过去了。“20046月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实施以来至20066月底,全国申请贷款人数211.1万人,银行审批人数154.3万人;申请贷款金额171.8亿元,银行审批金额131.7亿元”。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20968.htm

 

也就是说,新机制实行两年,平均每年实际发放助学贷款65.55亿元。那么,助学贷款的社会需求如何呢?至20058月,全国高校有贫困生约405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贫困生调查报告》2006年,若按人均6000元计,年贷款需求240亿,而全国公办1714所普通高校中,目前有248所(主要是地方高校)甚至未启动这一政策。20058月,原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说,“如果工作做得好”,国家助学贷款“每年应贷出160亿元左右,我的估计是,如果每年能贷出100亿元就比较理想了”(“中国青年报”2005年8月30日)。

 

盘点新机制实行的第二年,贷出约70多亿元,形势未见根本好转。斯人话音犹在耳边萦绕,今年却不见谁来“发飙”。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现状大体如此。那么,造成此状况的原因何在?

 

1.中国大学生家庭背景情况分析

 

1)城市工薪家庭。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有效实施,绝大多数城市工薪家庭只生育一个子女。对于收入中等以上且稳定,只有一个子女的城市工薪家庭,目前大学学费和消费水平,每年1.7万元(年学费+住宿费7000元,月生活费800元)47万元的支出,虽尚可承受但已近极限。

 

2)城市低收入家庭。对于城市低收入家庭来说,“子女上大学谋出路”的压力并不太大,只要天赋不是很高,在家庭和环境影响下,这部分学生较易放弃考大学的选择。

 

3)农村贫困家庭。笔者认为,中国的贫困大学生问题,其实主要是农村贫困大学生问题,说到底,是中国的“三农”问题。一方面,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大大落后城市,另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不力导致农村家庭多子女现象比较严重。而由于遣传或家庭环境的原因,常常是一个家庭里,几个孩子要么都很会念书,要么都不会念,加上农村就业渠道不如城市,民工生存状况又比较恶劣,因此,通过上大学彻底改变自己及家庭命运,就成了农村孩子特别强烈的愿望和刻苦读书的动力。然而,由于需要同时负担多个子女上学,这类家庭往往过早陷入劳动力不足、经济负担畸重、家长因操劳过度而体衰多病的困境,导致许多农村家庭早在子女上大学前就已负债累累,并指望子女毕业后解困。(贫困家庭出三个大学生 卖肾也要供女儿上大学http://edu.qq.com/a/20060727/000120.htm

 

分析贫困生还款违约率高的原因,不应忽视中国特有的家庭背景情况3),以及学费标准参照城市家庭中等以上收入水平制定的因素。

 

2.中国在校大学生背景情况分析

 

校园内贫富分化现象严重。http://myid.cn/jsedu/news_content.asp?id=12954

 

1)富裕学生。这类学生在校不仅无须从事谋生活动,有些甚至以高消费示富。

 

2)工薪家庭学生。这部分学生在校无须从事谋生活动,衣食无忧。

 

3)贫困学生。尤其农村贫困生,基本生活条件(每月400500元)难以保证,不少人在求学的同时为生存而拼搏,把本该用于学习的时间和精力,用来找家教,做兼职,从而影响学业,有的甚至损害了健康。

 

4)学生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在求职中的作用较大。“双向选择变成了选权力,选金钱,农村家庭一没钱二没关系,总是处于弱势”。http://view.news.qq.com/a/20060525/000058_2.htm

 

以上情况很特殊,因为这种情况不仅在国外,甚至在1990年前的中国大学也较少发生。

 

在国外,年满18岁应自立是一种被普遍接受的社会规范。例如在美国,2/3大学生靠助学贷款完成学业,并非皆因贫困,且富裕生也乐于勤工助学、低调消费。

 

在中国,上世纪90年代前,由于高等教育的上学免费、毕业包分配制度和家庭收入的低水平、平均化,加之学生恋爱行为被禁止,当时的大学校园并没有按家庭背景、消费水平划分出明显不同的学生群体,也没有产生出太大消费差别。现今,相反的情况普遍地发生在中国大学校园,有的高校甚至明文对贫困生消费进行限制。其最坏的结果,是产生了马加爵现象;其最普遍的结果,是产生了“城市孤儿心理”和对社会不公的怨恨。

 

如果无视以上情况,以为今天的贫困生拿到国家助学贷款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贫困生拿到国家助学金的感恩心理相似,因而有着很高的还贷主动性、积极性,那是幼稚的。

 

3.中国高校收费背景情况分析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出台是高校大规模扩招的结果。而由于扩招恰巧发生在国家为内需严重不足发愁之际,并正好有学者鼓吹“教育产业化”,同时伴之以扩招之后的收费狂飚,因此,中国高等教育背负的“扩招=教育产业化”的骂名,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笔者认为,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大趋势看,大学扩招是必要的,但学费是否一定要那么高,则不是必然的,因为当有国人惊叹世界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学居然“如此小气”时http://goabroad.sohu.com/20050905/n226868245.shtml,中国大学校园里一座又一座富丽堂皇的大楼正竞相拔地而起。

 

诚然,中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较之世界水平低了许多,但谁又能保证,国家财政的更多投入将不会被用来减轻基建投资的沉重债务而是降低学费?毕竟不能要求中国大学的学费按中国贫困农村家庭收入水平来制定。凭良心说,用7万元为孩子的未来铺就一条光明路,较之减少10平米居住面积,还是相对容易接受。

 

因此,笔者在建议中国高校将未来更多投入用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奉劝国人不要再将太多精力用在“学费太高”的埋怨和“降低学费”的呼吁上。当然,前提是学费就6000元打住,且不得乱收费,并将艺术等高收费专业的大门向有天赋的贫困生敞开。

 

4.国有商业银行放贷积极缺失的背景情况分析

 

1)国家助学贷款大多贷前评估不过关。对于通不过贷前评估关的业务,就商业银行的商业性而言,哪怕呆坏账的绝对金额并不十分巨大,也难以接受;

 

2)商业银行的眼睛习惯性紧盯:一,地方政府(包括高校)的风险补偿金是否足够、是否到位;二,借款人已发生及预期的违约率高低;三,贷款的交易成本大小。这么一盯,助学贷款的“劣质资产”色彩彰显。至于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强烈意识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银行大觉委屈,因为其它国有高利润垄断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其相同。

 

3)对于助学贷款的呆坏账最后国家将予以核销的规定,商业银行有“批准麻烦”、“核销后进入成本,还是银行倒霉”等顾虑;

 

  (4)由于助学贷款屡成坏帐,有学者建议,干脆将国家助学贷款作为政策性贷款。http://finance.sina.com.cn/g/20030827/1714423141.shtml

 

以上问题不彻底解决,估计将较大影响国有商业银行从事此项业务的积极性。

 

5.中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状况预后分析

 

从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新办法实施两年的情况看,效果不理想。如果现有条件基本不变,此政策预后如何?会越来越好,还是越来越糟?

 

1)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建立、完善后,部属高校的国家助学贷款发放情况将越来越好;

 

2)即便建立了完善的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地方高校助学贷款的违约率也将居高不下,商业银行将对地方高校助学贷款业务长期冷淡,并在农村经济状况和就业形势根本好转前不可逆转(关于此问题,笔者将另文专题分析);

 

3)在可以预见到的将来,扼制违约行为最有效的办法仍是扣证(毕业证、学位证);

 

4)国家助学贷款将产生大量呆坏帐并最终由国家(纳税人、高校、银行)埋单;

 

5)由于(4)作用的结果,将导致许多贫困生经由“绿色通道”进入大学后既不愿申请贷款也不交学费,而部分非贫困生经由“绿色通道”进入大学后将逃避交学费;(高校担心绿色通道成为恶意“逃学费通道”http://edu.qq.com/a/20040901/000063.htm

 

6)中国高校将有不低于10%的学费在至少4年内收不上来(目前已有超过全国在校大学生总数10%的贫困生从进校到毕业贷不到款),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质量;

 

7)没钱交学费、生活十分艰难的贫困生,其成材质量(包括心理素质、社交能力等)劣于情况正常且学习努力的其他学生,从而影响其未来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8)由于(2)(4)(5)(6)作用的结果,无贷款学生和守约还贷的贫困生极可能发生心理失衡,诚信、守约的道德底线将可能在中国素质最高的群体——知识分子中崩溃;

 

9)由于(2)(3)(7)作用的结果,可能会将大批贫困生逼入社会底层(现在已有个案散布发生),从而产生反社会心理。当这类人积聚起一定数量规模后,将可能产生相当数量的高智商犯罪群体,中国犯罪现象将发生从暴力侵害为主向智力、智力+暴力侵害转变,社会治安状况将严重恶化,治安成本将大幅攀升。甚至不排除发生政治动荡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