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前,我应一商业评论杂志之约写过一篇关于“晋商郭台铭”的评析,那时,郭台铭还是“晋商”的骄傲,因为这个来自山西晋城的台湾人“十年内成长63倍,打下台湾第一大民营企业”,从而铸造出一支如同“十九世纪普鲁士军队”(美国《Electronic Business》杂志主笔诺麦尔语)一般的商业铁军。但现在,郭台铭的富士康帝国却坐在了媒体讨伐的风口浪尖上。
原因很简单,富士康旗下的深圳企业因为媒体报道其企业“超时加班”,而以法人名义将“第一财经日报”的两名记者而非“第一财经日报”搞上了法庭,索赔3000万不说,还冻结了这两名记者的财产。
这当然是“天大的事”!因为此举造就的新闻远比一财报道其“血汗工厂”大得多,它甚至还创造了几个“第一”。比如,这是国内记者而非其所在新闻单位第一次被企业直接诉讼;这似乎也是国内媒体第一次被企业索赔如此大的数额;而对于记者个人而言,这么大的诉讼标的便更是第一次了……
当然,既然占据了这么多“第一”,那么引发的震撼当然便不逊于“十九世纪普鲁士军队”的冲击力。所以,这一次,郭台铭以及富士康都算真正在大陆“出名”了。但可惜,即便是最后用“财产暴力”把两名记者打得心力交瘁乃至倾家荡产,可郭台铭先生辛苦缔造的富士康帝国形象受损却也是必然的结果,不仅如此,富士康在大陆的一举一动今后也必然被众多媒体视为吸引眼球的新闻来源。
如此,郭台铭的富士康在大陆就有麻烦了,稍有不慎,便难免成为媒体的靶子。其实,此前的深圳发展银行大股东——新桥投资便在股改问题上和股民、媒体“较过劲”,结果自然没好果子吃,但新桥比富士康聪明点,它至少还知道不和媒体结怨,而是送上广告费堵口。因为对目前国内惨淡经营的财经媒体而言,几万块的广告费也几乎是来者不拒的。
但这次,面对记者的“不实”报道,郭台铭的手下显然是在怒发冲冠之时失去了理智,从而把“危机g公关”忘得精光!
也许,“鸿富锦”的确觉得自己很“正义”,所以才祭出了诉讼标的3000万的杀威棒,企图将记者的“脸皮”打得面目全非!但“血汗工厂”声名狼藉,因此而力辩甚至都无人相信,更何况还要起诉作为“揭黑英雄”的媒体,且诉讼标的大到能让“小记者”晕眩。
事实上,即便是笔者这样在“财富堆里打滚”十来年的记者,所听到记者财产的最大数额也就是上千万,且肯定是来自官方媒体的“资深记者”,而对于“一财”这样新兴媒体的记者而言,其家产多至百万,便已经很“大腕”了,何来1000万、2000万的诉讼能力?
所以,“鸿富锦”的举动的确有些离谱了,离谱到让懂点“危机攻关”的人都笑掉大牙!其实,讲明事实、承认不足,和报社进行很好的沟通,不是很简单的策略么?何至于大张旗鼓到如此地步?莫非郭台铭先生真的以为自己是所向无敌的“普鲁石大军”?这和“郭台铭语录”中倡导的“爱心、信心、决心”的经营理念又何止相差千里?
刻薄一点说,作为“晋商”骄子,郭台铭此次的“危机公关”至今而言是失败的,和从不懂“媒体公关”的“山西煤老板”堪有一比。但其后如何处理,方能化“危机”为“良机”,还要看郭先生的智慧了。毕竟,为大陆经济的贡献有了,自己的名也出了,遇到的也不是什么“独一家”的大事,所以“臭名”能否化作“美谈”还是可以期待的。
在这一点,同出自山西晋城的企业家——山西昂生集团董事长张秋利先生的一些做法值得“老乡”郭台铭借鉴。因为张秋利不仅因为以“最低药价”造福农民而获得去年“全国十大策划风云人物”,且在前不久,同样在面临“危机”时果然与记者坦诚沟通,承认不足,立足改进,从而取得了良好效果。
危机中从来藏有机遇,富士康发展到现在也早已不是郭台铭一人的富士康。对此,郭台铭董事长当本着自己倡导的“融合、责任、进步”,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