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标题有点儿象抒情散文,它不是我的发明,而是2006年8月24日《南方周末》写作版沈奇诗歌中的一句。我对南周写作版的诗歌向来不大感冒,总觉得有些牛头马面不知所云,那些诗人的想法与我们做读者的内心总有些格格不入,然而这一期沈奇的小诗《你说》却清澈透明如漓江之水,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柔软,让我连读几遍仍欲罢不能。
巧的是,在我读着这首小诗的时候,手机短信又发来了一条“十万个为什么”,同样触动了我的心扉。短信是这样的:“为什么竹子开花后会死?竹子开花是因为耗尽了土壤中的营养,说明它的生命已将尽。竹子希望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结出果实,再造一片竹林。”我相信写这条“十万个为什么”的人一定是个诗意盎然的人,因为他不仅知道万物皆有生命需要我们心存敬畏,而且让竹子开花这一自然现象变成美丽的神话,多了些悲壮的色彩。
沈奇想念的是心中的她,“像秋天的树想着春天的雨”。我没他那么浪漫,只是象期待一场甘霖一样盼望着新一期南周的到来。在不知不觉中,这已经成为我每个周末的习惯。事实上,我只不过从五、六期前才开始认真地阅读南周并写下自己的感受,没想到南周会象一块磁石般有着如此强大的吸引力,每一期都会有些人物、事件、分析、思想、语言、图画、摄影甚至版面之类的让人难以忘怀。而这一期南周,可读性强的似乎特别地多。
专题版关于日本共产党的三篇介绍,的确如编者按所说,揭开了日本共产党神秘的面纱。生活在共产党执政的国家,我们也许很难理解那些作为在野党的共产党是如何生存与发展的。就我个人而言,在此之前,除了对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有些了解外,对其他国家的共产党几乎一无所知。所以,日本共产党大概算是我了解的第三个共产党了。通过日本共产党委员长志位和夫的专访,我们还是会发现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大国对全世界共产党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比如,他们在建党初期实行的也是民主主义革命,他们要建立的也是民主联合政权,他们关注的也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也是采取了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方针,强调“不应把马克思的只言片语当作金科玉律式的教条,要一边参照历史发展的过程,一边阅读”。他们一定在认真地研究着中国共产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并根据中国共产党的经验教训来调整自己的策略。可惜,与专题版相邻的民生版发表的《城管局“执法”内幕》一文,却让我们看到了执政党中的一些部门的所作所为与外国在野党的差距。这边,我们的那些城管哪里是在管理,分明是在掠夺,他们面对的、处罚的绝大多数是贫苦百姓,是那些手提肩担的人、蹬三轮的人,而不是开汽车的人;是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不需要帮助的人。他们的眼里似乎只有掀摊子、罚款、呵斥,哪里还有什么共产主义觉悟,哪里还有为人民服务?而那边,日本共产党,他们崇尚节俭,开会吃盒饭,他们将党部的观景台定期向公众开放以争取民众。这样的简单比较已经让我们汗颜。
限于篇幅,文化版的《小崔长征,病情暂缓》及《走70年前老路,爬70年后雪山》、索洛科夫专访、《图书馆,公共了吗?》、经济版的《中国版“穷人的银行”》、《中国互联网“第一口水战”内幕》、有关束克欣的专访、特别报道版关于国学的探讨,我都认真读过,不再细说了。
说完了一堆表扬的话,还要来说说批评的话。我认为,在编辑与校对的质量问题上,南周有必要来一次认真的整顿。这一期,不知是不是我阅读更加仔细的原因,发现的错误比往期更多。比如:专题版《我们要保卫自己的阵地》一文,左侧日本党旗一图的说明,本来应当把“本报记者”与“朱红军”并列在一起的,现在却与“日本党旗”并列在了一起,而且字体也没改成楷体;同版右边第四行“我们认为拥有自卫队”错成了“我们认为拥有自了队”;《走访日共中央党部》一文,党部图片左侧“但这所大楼所凝聚的民心所向”错成了“但这所大楼所凝聚得民心所向”;图片右侧“弥漫着稻香的乡间”一句多了一个“的”字;《“日共”关键词》一文,“党组织”一项中“日共还设有工人、青年、妇女、和平运动等群众组织”一句多了一个“有”字;众议版《从“歪品”三国说到胡适的“名言”》一文第一段中,“网络论争”前面多了一个逗号,第二段中“可只要仔细翻翻却不难发现”错成了“可只要仔细翻翻却不能发现”。
如果说以上差错只是反映出编辑作风的散漫的话,那么以下两个错误则反映出了编辑业务素质的不高、审稿的不力。写作版《城市的疯子和农村的疯子》一文中,“我生长在农村,农村里的疯子不但特别多(因为没有疯人院吧),就疯得各有各的创意,充满了疯狂的创造力。”一句,把“不但”和“就”组成一个复句,显然是受了括号里的“因为”的影响;同版《做梦》一文,“徐生心里正在生气”一句,要么应该另起一行,放在“道士”的前面,要么应该改成“徐生心里有些生气”,语境是徐生在看着道士啊,怎么能是徐生“正在生气”呢?
另外,写作版《城市的疯子和农村的疯子》一文,在思想上是有错误的。所谓疯子,其实就是精神病患者,是需要全社会同情与关心的病人。然而我们从沈浩波先生的这篇文章中,非但没有看到同情与关心,反而看到了嘲笑与嗜血般的快乐。我十分不欣赏这种把个人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态度,这是知识分子的耻辱。而南周居然让这样的稿子登上写作版的大雅之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应该也是南周的一种耻辱。南周应该为此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