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金融领域微观一体化探析


世界金融领域微观一体化探析

 

刘建江

 

世界金融领域的微观一体化是指世界金融活动的载体、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等的一体化倾向。

 

一、金融机构经营业务全球化与混业化

这是世界金融领域的微观一体化。在当前金融创新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制度的创新成为主流,传统的银行机构已经转变为新型的金融服务企业,更确切地说,银行机构正向金融超市发展。

1.银行体系进行大规模的重组与扩张,即国际金融机构并购达到高潮

  20世纪,国际银行业经历了5次规模较大的并购浪潮。它们分别发生在20世纪初、20世纪20年代、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中晚期,全球银行业进入了第五次并购高潮期,一直延续到21世纪初。 但受2000年全球股票市场大调整的影响,银行业并购也进入低估。在沉寂近4年之后,银行业并购也成为潮流。

银行业的并购起源于美国,早在1929-1933年的大危机期间,就有大约2000家银行由于资金周转不灵而被其它银行吞并。1950-1970年是美国银行业兼并的第二次高潮。平均每年有200多起银行兼并事件发生,这其中包括一些大银行间的合并,如1955年的纽约花旗银行与纽约第一国民银行的合并等。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司法部和最高法院对某些合并引用反托拉斯劳动保护法加以干预,一度使银行兼并热潮降温。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美国银行业陷入困境,金融监管当局加快了银行体系的改革步伐。尤其是19948-19955月,美国先后解除了商业银行不许跨州设立分行以及商业银行不许经营证券业的限制,以此为契机,美国银行业出现了盛况空前的第三次银行兼并浪潮。这一次浪潮直到2000年。今天,美国银行业并购进入一个新的高潮时期。下面我们列举了1995年以来一一些银行业并购案例。

1    近年来国际金融业并购主要案例

时间

地点

合并方

(并购当时的)总资产

世界排名(以并购当时总资产计)

1995.3

日本

三菱银行、东京银行

6000亿美元

 

1995.3

英国

荷兰银行集团、巴林银行

 

 

1995.8

美国

大通曼哈顿银行、化学银行

2970亿美元

 

1995.10

英国

劳合银行、TSB集团

1500亿英磅

两国第一

1997

瑞士

瑞士联合银行、瑞士银行集团

6700亿美元

最大资产管理机构

1998.4

美国

花旗银行、旅行者公司

7000亿美元

 

1998

美国

第一银行、芝加哥银行

3615亿美元

美国第四大银行

1998.11

德国

德意志银行、美国信孚银行

7950亿欧元

当时世界第一

1999.2

法国

巴黎国民银行、巴黎银行

6700亿美元

欧洲第三

1999.3

意大利

联合信贷银行、商业银行

2600亿欧元

意大利第一,欧洲第21

1999.8

日本

第一劝业银行、富士银行、兴业银行

141万亿日元

2002年春完成合并后全球第一

1999.10

日本

樱花银行、住友银行

99万亿日元

20023月完成合并后全球第二

1999.12

英国

汇丰控股、美国利宝银行

4846亿美元

全球第五

2000.3.16

北欧

梅里塔-北方银行、丹麦联合银行

1700亿美元

北欧最大的银行集团

2000.4

英国、法国

汇丰收购法国信用银行(拟在欧元区建立发展基地,望通过此收购,2001年获利6.5亿欧元)

 

CCF为法国第六大银行

2000.9

瑞士

美国

瑞士第二大银行集团瑞士信贷银行宣布收购美国唐纳森-勒夫金-詹雷特银行

 

旨在加强美国乃至全世界金融投资领域的地位。

2000.9

德国

美国

德国第三大商业银行德累斯顿银行洽谈以约15亿美元收购美国投资银行威瑟斯汀-佩瑞拉公司。

 

此举可望使德累斯顿银行在咨询领域跃升到全球第六

2000.9

美国

花旗银行、第一联合资本银行

8910亿美元

美国第一

2000.9

美国

大通曼哈顿银行、JP摩根银行(摩根大通银行)

6680亿美元

美国第三

2000.12

英国

劳埃德TSB银行并购阿比国家银行

 

英国第五

2001.5

美国

墨西哥

花旗银行并购墨西哥国民银行,并购额约125亿美元

 

 

2001.4.2

日本

三菱东京金融集团兼并东京信托银行

 

 

2002.2.1

日本

中央三井信托银行、三井财产信托银行、札幌.北洋信托银行合并成立三井联合控股

 

 

2004.2.20

美国

韩国

花旗银行收购韩国韩美银行约47%的股份

 

 

2004.3.8

美国

美国银行并购波士顿舰队金融公司,并购额470亿美元

9660亿美元

美国第三大银行

2004.6.14

美国

JP摩根并购美国第一银行,并购额580亿美元

11000亿美元

美国第二大商业银行

2004.5

日本

第二大信托银行住友信托银行并购日联信托银行,并购总额

54.7万亿日元

日本最大信托银行

说明:(1)一级资本(也称核心资本,由股权资本组成),巴塞尔协议规定一级资本占风险调整的资产总额比率不得低于4%;(2)总资产是指合并时的数字。资料来源:1995-2000年部分资料来自益言、孙涛:《波澜壮阔的国际银行业并购浪潮》,《国际经济评论》,200056);2000年之后的资料系笔者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这种金融业的并购浪潮尤其体现在跨国并购趋势。各大金融公司希望赢得国内外更广泛的客户基础,掌握更复杂的行业技术,加强在本国市场和全球的竞争力。

全球金融业的并购趋势,不仅使这些银行的竞争力大为加强并能较好地满足客户对产品和服务提出的新的需求,同时也提高了其技术创新和使用新技术融资的能力。尤其使改革中的中国金融机构面临两难选择:从金融效率角度看,我们应该打破垄断,增强银行业之间的竞争,从金融机构独特的规模收益递增的行业特性看,要求我们增强金融机构的规模;从金融业务方面来看,全球的混业经营已成为趋势,而我国刚刚完成分业经营的改制。

2.金融业之间的混业经营成为主流

混业竞争是未来金融竞争的主流,以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为基础,以表外业务(OBS)、证券化、新巨型机构投资者、衍生金融工具为载体的全球激烈竞争成为必然的趋势。世界主要国家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如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参见表2)。而且,监管模式也出现混业趋势。

      2    主要发达国家(地区)从分业到混业的演变

国别

过去经营模式

当前经营模式

当前监管模式

美国

分业

混业(99114日国会废除“格拉斯-斯蒂格勒法”,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为标志)

分业

英国

分业

混业(1986

混业.97年撤消英格兰银行监督商业银行的职责,合并英格兰等8个金融监管机构,改由证券投资委员会统管。

日本

分业

混业(199611月)

混业趋势,19987月成立金融监管监督厅,下设检查部、监督部、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统一监管各业*

德国

混业

混业

混业

瑞士

混业

混业

混业

荷兰

混业

混业

混业

卢森堡

混业

混业

混业

比利时

分业

混业

混业

意大利

分业

分业

分业

加拿大

分业

混业(1987

分业

法国

分业

分业(可持有非银行公司股份,但不得超过30%

分业

韩国

分业

分业(业务范围在不断放开)

分业

香港

混业

混业

混业

    

  这种混业经营的态势表现为:(1)银证合作。许多国家的银行正加大从事证券业务,不再严格区分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许多银行设立附属证券机构。(2)银行(业)已经进入保险领域。目前银行所从事的保险业务大多是国内业务,而且多是向零售顾客提供保险产品,如欧洲市场的“银行保险”。美国历史上一直对保险业实行严格管制,但由于近几年开始放松管制,银行成为养老金保险和人寿保险基本业务中增长最快的经纪人。(3)银行通过设立自己的资产管理机构和兼并独立的资产管理企业,全面进入资产管理业。(4)银行所面临的竞争促进了北美、欧洲和日本等国银行业的大规模重组,以此增加其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5)非银行金融机构如共同基金、退休基金和保险公司,与银行展开激烈的竞争。一是非银行金融机构逐渐在银行传统资产方面获得了竞争优势,其主要竞争手段是为融资证券化提供条件以及从事原来仅由银行经营的金融服务。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共同基金、财务公司,甚至电扇公司、电脑软件公司等都已开始从事金融服务;二是,基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更好地分散风险,降低税负的背景,居民纷纷绕过银行存款和证券公司,将资金存入其他金融机构。于是,代表居民利益的专业投资机构的规模和投资总额在全球范围内大幅度增长。

全球金融机构并购浪潮与混业经营态势的出现,使各国金融机构首先在微观领域实现了一体化经营,它们不断地在海外开设分支机构,而且银行网络日益扩展,覆盖面越来越大,密度越来越高,形成了全球范围的经营网络,使得银行业务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本流动得以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二、资本流动自由化、国际化

资本流动自由化、国际化是世界金融一体化最突出的表现,它包括货币兑换自由、资本在行业间转移自由和资金进出自由。

1.货币兑换的自由化

IMF的宗旨来看,“为经常项目收支建立一个多边支付和汇兑制度,努力消除不利世界贸易发展的外汇管制”,是其宗旨之一。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浮动汇率制给货币兑换带来了自由,目前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和不少发展中国家都实现了货币和自由兑换。IMF关于货币自由兑换的定义是以经常项目的范围来圈定的。截止1995年底,IMF 180多个成员中,已有121种货币被认为可兑换货币。

2.资本(资金)的自由流动

资本、资金在行业上、结构上和地域上进行了大转移和大流动。90年代以来,全球FDI规模日益扩大,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和外国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由1986年的28000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179191亿美元,增加率达540%,而在19841998的十五年间,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累计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34%,外国直接投资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是13.53%,远远超过同期全球GDP和国际贸易增长。2000年全球FDI总额已达13929亿美元(见表3)。不过,2001年以来全球FDI流入量在下降趋势。

从行业看,发达国家资本资金的投资重点转向资本、技术、信息密集产业和服务业,在发展中国家投资重点也向金融、电讯、保险等第三产业领域转移;在结构上,资金由货币市场转向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等各大市场之间自由流动;在地域上,由向发达国家投资逐步转向向亚太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增加投资。

  3     20世纪90年代全球FDI流入量     单位:亿美元    %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全球总额

2060

1600

1750

2254

2560

3318

3775

4731

6860

10790

13929

8238

6511

5595

发达国家

1710

1150

1180

1369

1451

2060

2198

2752

4722

8246

11205

5893

4603

3665

发展中国家

340

430

520

8148

1049

1119

1450

1788

1912

2292

2460

2094

1621

1720

资料来源:1990-1998年数据系根据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19981999年及贸易和发展委员会有关资料统计,1999-2002年数据系根据《世界经济年鉴》(2004/2005)统计。

 

三、货币替代:美元化(dollarization)趋势的出现

货币替代(currency substitution)――美元化(dollarization)趋势的出现。是金融一体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之内通常存在着多种可兑换货币的流通,当本国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或出现一定的汇率贬值预期时,公众就可能减弱对本国货币稳定的信心,并出于机会成本与相对收益的考虑,而减少持有价值相对较低的本国货币,增加持有价值相对较高的外国货币,于是,外国货币便作国内的价值储藏手段或交易媒介而逐步替代了本国货币。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货币替代”[1]。与“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2]相反的是,货币替代更为普遍地反映了良币驱逐劣币的现象,而不是劣币驱逐良币。由于当前美元的特殊地位,一些学者认为,货币替代从狭义上则是指各国美元化趋势的出现。

美元化是指一国居民在其可支配的资产中,持有一定比重的外币或以外币计值的金融资产的货币现象。它并非单指美元对本币的替代,而是泛指所有的外币替代本币的现象。笔者认为,美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金融一体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这首先是基于美元的特殊地位。

近年来,随着美国的持续稳定增长,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确立,美元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呈明显上升趋势。IMF统计,1998年,美元占世界各国官方储备和私有资产总和的60%40%,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还要高得多。

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金融危机国例外),美联储一直保持相对较高的利率水平。1994年,美国经济出现过热,美联储一年内连续6次提高短期贷款利率,使经济得以“软着陆”为后来的长期扩张奠定基础的同时,支持美元走强。近年来,美元相对于其他主要货币的利率较高,1999年美国短期利率为5.5%,日本为0.2%,欧元区为3.2%

强势美元的结果,全球对美元的需求日益增加,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占6成多;在国际贸易中,有三分之二是用美元结算的;在外汇市场上,以交易为主;国际证券发行总额接近50%是用美元;国际贷款总额中以美元计价的部分也接近一半;所有美钞(约4700亿美元)的66%都是在国外流通的,大约四分之三新增发的美钞被外国人所持有;非居民持有的美国净资产已超过1万亿美元。一些专家认为,随着金融深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加速,美元化将在一些国家成为难以避免的现象(王建,黄金老,2000),因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对美元需求有加,美元有继续维持强势的基础。

理论上衡量,美元化可分为货币美元化和资产美元化两种形式,国际上通用的衡量美元化指标是,一国国内金融体系中的外币存款(主要是美元)占本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比重。IMF1999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1998年这一比重在7个国家中超过50%,在12个国家中占3050%,其中玻利维亚82%、土耳其46%,阿根延44%。目前,在阿根延、玻利维亚、秘鲁和智利等拉美国家,70%以上的银行资产与负债以美元计价[3]

从实践上衡量,我们所说的美元化,主要是指货币美元化,即一国政府在本国经济中把外国货币作为法定流通货币,兼建立以此为核心的经济运行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到20001月,已有30多个国家正式实行经济美元化(尚不包括EURO区和实施单一货币西非法郎的西非国家),人口近1300万。

就美元化在本国经济中的地位来看,表现为两种类型:一是完全美元化,即将美元取代本国货币作为本国唯一合法的流通货币;阿根延政府提出的美元化计划属于此类型。在墨西哥、萨尔多瓦和加拿大等国,类似的美元化设想已经受到普遍欢迎。目前,世界上有巴拿马和利比里亚两国实现了完全美元化。

一是部分美元化,亦称双重货币制,即将美元和本国货币一起作为本国合法的流通货币。其操作方法是,允许美元与本币同时在市场流通,并将美元对本币的汇率完全固定下来,居民与非居民一律按此汇率进行美元与本币的兑换。1999114日,阿根廷总统梅内姆在内阁会议上,首次了在该国国内废除本国货币比索,从而彻底实现整个经济的美元化。这也意味着,美元化正由自发的经济过程演进成主动的政府行为。其影响效应还在于,美元化的结果将是一个主权国家把自己最重要的经济主权之一交给另一个国家,从而在经济上间接成为该国的附属国。

已经实施经济美元化的拉美国家大多属于这种类型,如巴哈马、海地、厄瓜多尔。其中,200041日,厄瓜多尔政府宣布美国与该国货币苏克雷同时在市场流通和使用。并于9月,逐渐收回苏克雷直到全部淘汰。拉美国家现在的美元化主要是出自经济目的,它们在政治上不同像当时那样同美国“用一个声音说话”。对于拉美国家而言,美元化意味着放弃部分主权、接受外国控制,一旦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上升。

美元化的出现,反映了全球金融自由化程度不断深入,正逐步向金融一体化发展。因为,一国经济自由化程度越高,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数目越大,客观上形成对外币的大量需求。金融自由化是一国经济自由化的核心,它主要表现在该国货币完全自由兑换、外汇买卖自由、资金流动自由。NAFTA的运作以及计划中的2005年“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启动,都为拉美国家经济美元化奠定了现实基础。也反映了开放经济体之下的一价定律的存在。

 

(刘建江摘自:《机遇与挑战:中国直面世界金融一体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

 



[1] 苑德军、陈铁军:《关于货币替代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06期,第1526页。

[2] 这一法则表达的是,在法律上被低估了的货币(即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货币,称之为良币)必然被人收藏、熔化或输出国外,而法律上被高估的货币(即名义价值高于实际价值的货币,称之为劣币)则独占市场,最后的结果是流通界只有一种货币在流通。

[3] 郑先武、李振华:《拉美国家美元化趋势及原因与效应》,《改革与理论》,20006期,第30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