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根生:感恩者的角色


牛根生:感恩者的角色

 

2003年,牛根生被CCTV评为“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而评语是:他是一头“牛”,却跑出了火箭的速度。因为什么,他能拥有这些殊荣?他创办的蒙牛企业,从1999年起步,6年的时间做到了许多个第一,20032004年,蒙牛液态奶连续两年保持全国销量第一,2004年,蒙牛荣列中国乳业竞争力第一名。这足以在现代中国商业史上留下一笔了,不过这要解释新近出版的《蒙牛内幕》一书也热销起来却还有点牵强。

本土的商业传记一直无法畅销,这一次却有了例外。一个月前,我拿到《蒙牛内幕》,被书中的故事情节,和主人公之一牛根生的个人魅力打动了。现在,我拿到了《蒙牛内幕》第二版,封面有点小的变化,里面加了作者的“再版感言”:这本书上市仅10天,便开始再版,像牛根生做企业般跑出“火箭的速度”。

每一个成功商人都有他的传奇经历,都有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的能力,都能在市场营销、公司战略、企业文化等方面有过人的建树。而牛根生的特别之处呢?本书的特殊之处又在哪里?我认为,《蒙牛内幕》不仅让我在书中读到了“世故”,印象更深的是它的“人情”,也是牛根生的“人情”。

2004年末,作为蒙牛最大的自然股东,牛根生将自己接近10%的股份全部捐出,创立了保障蒙牛百年发展的“老牛专项基金”,成为全球捐股的第一人!“辛辛苦苦挣钱,大大方方捐出”,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这次举动,我们可以看作是牛根生最大的向社会报恩的举动。而这种境界,我们也可以老套的从牛根生的起点开始,来解剖他所扮演的各种角色。

 

洗瓶工的角色,他从负数起步

1983年,郑俊怀与牛根生几乎是前后脚进入伊利的前身——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总厂。不过,老郑是作为企业最高领导者坐在主席台上,而牛根生是作为一名洗瓶子工人站在车间里。

牛根生是个苦孩子,1958年,出生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因为家里特别穷,兄弟姐妹又多,父母便以50元的价格,把他卖给了一个牛姓人家。牛根生的童年,生在穷家,养在穷家,受冻挨饿,跌跌撞撞的长大。牛根生自暴了一次家丑:当他十八九岁的时候,因为意气呀仗义呀什么的,在社会上打架被公安局抓了去,关在看守所几个月。他说,后来,呼市政法委的领导去参观蒙牛,其中三分之一他都认识。牛根生说:“别人从零起步,而我从负数起步。”负数起步,他更懂得珍惜机会,虽然书中未提及,但我们知道牛根生从车间工人到主任到副总裁这中间一定得到了原伊利董事长郑俊华不同一般的赏识。

 

感恩者的角色,他表现了自己的感性与超脱

给我们展现的是蒙牛的辉煌成就,牛根生的容忍与大度。在书中我们甚至能感觉到它的竞争对手伊利是邪恶的,但这是作者书写的文字给我们留下的印象,牛根生却从来没有公开表示过他的埋怨。200412月的某一天,郑俊怀和其他几位高管被检察机关带走了,无数次记者企图撬开他的嘴巴,牛根生只重复这一句:“没有郑大哥的知遇之恩,就没有我牛根生的今天。”

牛根生对伊利是非常有感情的,他要离开伊利之前非常悲痛,几近乞求的想留在伊利集团下办个小企业,开个餐厅什么的,可惜郑俊华把这条路堵死了。但世事多变,老郑落难后,牛根生往看守所捎去了一万元,并给老郑的母亲和妻子各1万元。老郑女儿留学,妻子向“最不应该求助”(书中有许多案例记述了,蒙牛初创时,伊利处处刁难,想致蒙牛于死地)的老牛求援,结果,“最不可能帮助”的老牛等人拿出二三十万元……

牛根生不仅是对他曾经的上司有恒久的知恩、报恩之心,对他的员工也一样。这是实在的,并不需要什么夸张,也不是人物传记的套路。1999年初,蒙牛的注册资本只有100万元,但令郑俊怀没想到的是,伊利的液体奶的老总、冰淇淋老总、总工程师,纷纷弃大就小,跑到蒙牛那边去了……这样陆续“哗变”的,前后大概有三四百人。这可能也是《蒙牛内幕》之所以上市几个月中多次重印,畅销的缘故之一,其中的故事非常吸引人。而牛根生所做的,谁也没想到,在2002年底,拿出自己在蒙牛的年薪和红利给这些部下发了伊利1998年所欠的年薪,替老郑把这笔“债”给还上了。

另外,《蒙牛内幕》讲了一个细节,作者说自己见过牛根生流过两次泪,都是为企业和奶农,不过我更喜欢把它当作他的流泪是对政府的感恩来解读。

1997年初,伊利雪糕卖火了,却干着急运不出去。后来经多方协调,铁道部特批,为伊利下拨了20多组机保冷藏列车。消息传来,群情振奋,斗志昂扬。在冷冻食品公司例会上,牛根生激动地想大家宣读铁道部文件的时候,当着40多人,泣不成声。第二次是在2004年,当牛根生与投毒恐吓分子苦战三周,得知自己写给总理的请求维护企业安全与百万奶农利益的信,得到总理批复的时候,他哭了……

一个有血有肉的汉子,强悍的企业家,他的起步,他的成功总是贯彻着自己的感恩之心,这是许多人所忽视的,也是许多企业家所忽视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说的是人们忘了本,脱离了自己的根基。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人人尊敬创造财富的企业家的社会,需要的不是忘了本的成功企业家,而是大批像牛根生这样的企业家——懂得感激过去,感激所得到的一切认可和帮助。

 

 

《蒙牛内幕》 孙先红 张治国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8月第2  定价: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