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本报记者 文杰/文图
2005年,他研发的Discuz!成为社区软件领域的老大。
他只有25岁。
大学4年,他得到的是三次纪律处分,15门功课不及格。
一个厌学的孩子成为80后财富少年才俊。
他用行动证明了当初轻蔑他的人是看走了眼。
人物小传: 戴志康,1981年生,黑龙江人。2000年考上哈尔滨某大学,2001年创业,康盛世纪CEO。2003年收入几万,2004年几十万,2005年几百万。2005年,他研发的Discuz!成为社区软件领域的老大。
15门功课不及格
记者(以下简称“记”):在你的人生轨迹中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转折,出生高知家庭,读重点中学,考名牌大学,可没想到大学4年间你得到的是三次纪律处分,15门功课不及格。那中间发生了什么?
戴志康(以下简称“戴”):也没什么奇怪的,其实我一直就不喜欢上学,学习特别差。可以这么说,我就是一个比较厌学的人,只是掌握了一点考试的诀窍,每次考试前稍微看一看,再发挥一下,就能考过。可是到了大学,我一点动力都没有了。
记:你有特别喜欢的事吗?
戴:玩电脑。我是1992年接触电脑的,3年后开始自己弄电脑,1997年接触互联网。但是那个阶段我一个小孩,没有太多机会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大学就自由了,可以把时间都花在那上面。
记:既然如此,为什么选择通讯专业?读计算机专业对你会不会更合适些?
戴:计算机专业我觉得自己都能学明白,再学一个通讯,两个专业出来好找工作。其实大一的时候我也想着好好学习,可学了半天,成绩始终中等。这可能也跟我选的专业有关系,它太落后了,直到大四时才学黑白电视机是什么原理,而且这些东西花时间还学不明白。我就觉得这样读书没什么意思,大二干脆就做自己的事去了。于是我出去租了一房子,因为学校宿舍上不了网,而且我们宿舍有4个同学老爱打游戏,他们晚上去上网,白天才睡觉,我是晚上睡觉白天想干点事。
记:当时既然那么不喜欢读书了,没想过干脆早点出来自己创业?
戴:其实大二我就到北京做了一个公司,是和朋友合伙的,结果两个人理念上有点不一致,做不下去了,就又跑回学校。没想回去不久就非典学校不准学生在外面住了,我坚持在外面住,回学校就只能翻墙,结果被抓住。
记:原来处分是这么来的。
戴:对(笑),一抓就着。
记:现在你如何看待你的大学时代?
戴: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而创业成功的人毕竟是少数,它不会成为范本,也不可能让人模仿。以前我是个很偏激的人,上学老是被压抑,就觉得很烦。像我,作文本来写得很好的,可是得分很低,因为每篇作文我都要影射学校有多么烂。但后来我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心态,对学校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路,一切都取决于自己,实际上和环境关系不是太大。你看以前那些企业家,在那么多束缚下还是起来了。所以我觉得,个人素质和方向更重要,与其去抱怨学校,还不如把自己的事做好。
赚第一次钱之后
记:当你在学校受处分,或考试不及格时,父母着急吗?
戴:他们对我的要求是能毕业就行了,不怎么管我。我父母比较西化,觉得成功都靠你自己,只有你真正到了绝路的时候,家里人才会出来帮你一把。像小时候,我没有零花钱,没有零食,但出去玩总要花钱,父母让我自己选择:要么不出去玩,要么自己想办法挣钱。
记:你肯定是选择了后者。
戴:挣钱很容易啊。我们家不是在大学里嘛,我和一个同学去向大学生卖软件,有自己写的小程序,当然大部分都是拷的,那成本多低呀,很快就赚了几百块钱。后来觉得卖软件跟摆地摊似的,地位挺低,心里有失落感,就不干这个了,开始给电脑报写稿子,一个礼拜写一篇,加起来一个月能挣两三百块钱,感觉也挺好。
记:你喜欢赚钱吗?
戴:没赚钱之前不喜欢,但赚一次钱后就喜欢了。
记:但是后来当你真正研发出社区软件的时候,却是挂在网上让大家免费使用,为什么?
戴:当时想的还是找个工作。如果没有这东西,可能会找到月薪一万的工作,有了这个东西,起码能说明我有经验和能力,说不定会找到更高薪水的工作。
记:没想到无意中它却卖到了钱。
戴:也不是无意中,而是我想要卖钱的时候,已经不想再找工作了。因为我每天十几个小时都花在这东西上头,干了一年,所有的兴趣爱好都没了,原来还是爱玩、爱运动,到处跑那么一个人,后来哪儿都不去了,天天闷在屋里搞,搞来搞去,没产生什么实际价值,因为那时候我离毕业还远。这样就觉得没有动力了,想,还是提前证明一下价值吧,就考虑卖钱了。没想到很不成功,原来免费使用的人都来骂我。最后我决定往海外市场上推,效果还可以,靠他们我才做起来。
记:据说你是经历了一个奇怪的过程,500元时没人买,1000元时还是没有人买,最后价格提到2000元时才卖掉。真的吗?
戴:差不多,500元时一个没卖掉,1000元时卖掉了一个,2000元时卖掉了几千个。不过这跟价格规律完全没有关系,跟产品的成熟度和市场氛围有关系。最初互联网市场环境不好,2001年泡沫破了以后,谁都不想往里面投钱,后来是市场渐渐起来了。我始终不认为创业在市场很热的时候进入会比较好,因为对于很小的公司来说,在热的时候进入一点都不能犯错误,而且要速度非常快才行。否则很多大公司,比你有钱得多的公司,他们很快就能借鉴你好的理念,并在速度、质量和团队上马上超过你。而在很差的情况下做,没人看好这个市场,它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是没有竞争,这样就有足够多的时间让你做原始积累。那时候创业你可以不用保证自己不犯错,你就保证:我有足够多的耐心、执著和动力,把它做出来就可以了,然后就等市场转暖,开始收获。你惟一需要做的就是坚持,那很简单。
记:我不认为坚持是件简单的事情。
戴:这点我很感谢我的父母,他们从小给我很大的空间,这会让人学会坚强和独立。当时我做的时候,还有好多家都在做,但其他人都没有坚持下来,这就是性格的支持。
遵从内心的愿望
记:到目前为止,你对自己最满意的是什么?
戴:执著和勇气。
记:它们对于一个年轻人创业是最重要的品质吗?
戴:还有一点很重要,不要太自我。当然,你可以很有天分,很自信,但是还是要有那种能够去改变,也能够被改变的能力。这种年龄,应该保持一个比较好的可塑性。
记: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希望自己创业,但创业确实风险很大,没有打工那样稳妥,你有什么经验可以和他们分享吗?
戴:人一定要遵从自己内心的愿望,有时候你不能获得足够的信息来支持你的决定,向左走、向右走就是一念之差,但这个时候你的内心愿望特别重要。有个简单的例子,我去年买了一条裤子和一件衣服,上个月我在另外一家商场又买了一件衣服、一条裤子,等我回到家才发现,那裤子和我一年前买的裤子一模一样。由此我发现,每个人内心真正的愿望变化很小,所以,感受你的内心非常重要。在创业之前,你起码应该了解自己的内心,问你究竟想要什么。不能因为看别人创业挣钱了羡慕,自己就来创业,那基本上都会失败。
记:难怪在你的软件销售已经能赚几十万时还要从东北来到北京冒险创业。
戴:当时我已经很清楚地看到互联网市场转暖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如果我不马上进入,就会失去机会。
记:从2004年的几十万,到2005年的几百万,这个过程容易吗?
戴:挺简单的,完全是市场环境好。我们也没有做宣传,销售就一个人,还从来不到外面找客户,都是别人找上门来。2005年后半段,我们达到了每个月15%的增长,两个月就能翻番。说到底,当时我还是花了很多精力把产品做好,把口碑做起来。我相信产品始终是核心竞争力。
我的生活不幸福
记:在80后财富新人里你是第一个买宝马车的,会不会觉得太张扬了?
戴:张扬?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以前又不是没有人说我。我上学的时候成绩不好,别的同学的家长就会说:你看,戴志康家庭教育这么好,父母学历那么高,可惜就这么堕落了。我在上大学之前一直都是反面教材,老听这些话,也无所谓了,嘴长在人家身上,我哪里管得了。我就是喜欢宝马车,买得起的时候就买了。
记:当然,享受自己创造的财富也是理所当然。
戴:一个人工作也是为了所谓幸福美好的生活,也许实际他并不美好幸福,但是那个东西是个动力——钱能解决幸福美好生活中一部分的问题。比如你有个想法的时候,可以用钱来满足,而不会导致压抑。其实我不是那么看重钱,要说现金的话,现在申请买我们手中普通股的很多,要套现也能卖不少钱,但是我没有卖,一是觉得没必要,二是怕把心态搞坏了。
记:你现在感觉生活幸福美好吗?
戴:没有,我的生活不幸福,没有这个概念。
记:为什么?
戴:压力比较大,要学的、看的东西太多了。以前不是有首歌吗,有时间的时候没有钱,有钱的时候没有时间,而且这个东西放眼看出去吧,也许今后10年、20年的时间都还得像现在一样辛苦工作。
记:如果有一天,你拥有了巨大的财富,你做什么?
戴:会拿一部分钱去帮助我的学校。我对我的高中学校很有感情,我高中同学里有些挺让我佩服的。另外,也许我会去做老师,在我很老的时候,40岁、50岁了——哦,那应该也不算很老,我再去做老师,觉得很好。我父母就这样,他们成天和年轻人在一起,比较开放、开明,不会有些东西接受不了,这样才会跟上时代。如果一个人跟不上时代,就会变成一小撮人,那挺痛苦的。
记:公司员工也很年轻呀,不至于为了保持年轻的心态就得去做老师吧?
戴:做公司会折寿的,这东西做的时间长了不健康,太累了。而且去学校当老师,能够在其中发现一些好的年轻人。我在学校时就没有人发现我,如果有人发现我,帮助我,可能会好得多,没必要经历那么多事情,可能走得更快。我就是希望在学校里发现这样一些有自己想法的人,给他们投资,以我过去的经验帮助他们。另外,我原来企业的一些人可能会成长起来,我也愿意帮助他们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当然,这也不是白给,是投资吧,但肯定也不是纯追求回报的行为。
采访手记(6月 北京)
只要一提到学生时代,戴志康的语气就变得有些不屑,用词开始戏谑。在他看来,现在的一切足以证明当初轻蔑他的人是看走了眼。而今,看走了眼的人不计前嫌,盛邀青年才俊戴志康回母校演讲。“但我拒绝了。因为,说真话,他们不高兴;说假话,我不高兴。”真话确实有些杀伤力。迄今为止,我还少见谁如此坦诚地告诉别人:“我一直是个不喜欢读书的人。”只有戴志康。
戴志康确实不喜欢读书,宽大的办公室里仅一本书,是时下正流行的《蒙牛内幕》。就这本书,他都还没来得及翻上一页,手下帮忙买回来以后,一直崭新地搁在桌边的窗台上。估计也有太忙的缘故。创业以后,戴志康才真正明白了一个道理:钱都是拿命换来的。前阵子,他感觉很不好,赶去医院做了一个全面的身体检查,直到报告出来证明一切还暂时无恙,戴志康才算松了口气。
当然,不读书并不意味着戴志康不学习,他很清楚,“一个企业管理者不学习就完蛋了”。只不过,他的学习方法很现实——到别的公司去,看见别人处理问题,自己就琢磨很多个为什么,然后用别人的结果来修正思路;或者,遇到不能解决的细节问题时,再去翻书或者上网寻求答案。
这肯定是种方法。在一个信息特别发达的时代,“书到用时方恨少”似乎并不那么准确了,读书时的考试经验已经给了戴志康足够的启示:为一个目标稍微早点做准备,就是有效的准备。所以他一般把复习时间确定为考试前正好看完一遍书,“这样产生的知识记忆完全能够应付考试,太早的话,没等考试就忘了,很浪费。”
所有这些都在证明我的判断:戴志康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现实主义者。我相信这样的人在商业社会中能走得更远,发展得更好,因为他们从来就不缺乏向前走的动力和实现目标的方法。社区软件从免费到收费再到免费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最初免费,目的是为找好工作赢得资格;不想找工作后,免费就是浪费了,戴志康决定收费,虽然这给他招来了一片骂声,甚至发展到人身攻击,但没有什么能改变他要赚钱的决心;而在这款软件给戴志康创造了几百万的财富之后,他又要免费了——如果继续收钱,也还能再赚钱,但那已经不能满足戴志康的野心。
只做一个软件公司从来就不是戴志康的梦想,因为他看到,仅靠卖软件就能做大的国内软件公司,截至目前一家都没有,“全世界都只有微软成功”。而戴志康肯定是个要做就做最好的人,起码也是最好那一拨人。念大学的时候,他本来也动过念头好好读书,以便今后找个好工作,只是怎么读也读不到最好的成绩,所以才专心写程序去的。既然现在做了公司,他当然也要做最好的公司。
在戴志康眼中,中国最好的互联网公司应该是盛大、腾讯那种模式,它们能极强地黏合用户,“在互联网,谁有眼球便有一切”,戴志康想要的就是能有一天,浑身沾满了“眼球”。要达到那一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的事要做,戴志康一想到未来十多年里都得持续地做这件事,就失去了赚钱可能产生的幸福感,可是,他义无反顾。也许少年时代因厌学而感受到的压抑,注定了要产生今天特别强烈的反弹——对于这个年轻人来说,证明自己优秀,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