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定制培养模式的相关问题研究
黄金火[1]
摘要:在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高等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社会实践变化的要求,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规律,对专业的教与学进行改革与调整,不断寻找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使高等院校能够培养造就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较强应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我们在改革中提出的“订单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得到了证明和认可。本文拟就该培养模式的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人才定制培养 订单 人才供求对接
人才定制培养模式始出于市场营销专业改革。在改革试点中,我们成功地推出了与企业联合组建“经理预备班”的人才定制培养模式,经过在市场营销专业试点成功后将其推广到其他专业,使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更进一步得以深化。
一、校企合作是人才定制培养的前提
由于管理类专业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因而,在人才培养上必须适应社会实践变化的要求,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规律,对专业的教与学进行改革与调整,通过改革最终寻找一个通行的、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能培养造就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较强应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就是说,学校的人才培养有一个如何与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对接的问题。为了实现人才供求的有效对接,我们在试点的基础上加大了校企合作的力度,其做法主要表现在如何“走出去”和如何“请进来”两个方面。
1、走出去,为学生找出路教师先行
在全国各高校大量扩招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思考:高校扩招后必然造成人才就业的难度加大,在扩大“进”的同时应着力于寻找新的“出”路,那种只管“进”不管“出”的做法是万万不可取的。此外,当时我们的主体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也进入了“老化”期,需要结合实际进行改造。在这样一种形势下,我们于1997年就开始了对该专业的改革与改造,在当时的营销专业中挑选一个班作为试点班,进行了一系列联系企业实际的、卓有成效的改革。我们的做法是利用教师中已有的关系网,利用商业系统中拥有自己较多毕业生的优势,广泛发动老师加强与企业界尤其是商业企业的联系,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参与企业的各项营销活动。
在教师先行的活动中,仅市场营销专业点就有10余人次的教师为各类企业进行过决策咨询、服务和兼职、培训等工作。其中,企业培训被纳入系部统一管理,在武汉市商界具有较大的影响。从1997年开始,我们先后为武汉及湖北省内各类大中型商业企业、生产制造业培训业务骨干、中层管理人员、采购人员和岗前、在岗营销人员达5000余人次。
教师先行“走出去”产生了很好的效应,为广泛地与这些企业合作做了铺垫。2001年9月开始更深入地与武汉市大中型商业零售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上的探讨,先后与4家商业零售企业集团签订合作协议;2002年10月,在与武汉某连锁仓储公司签订的联合培养人才协议中,第一次提出了“订单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2003年4月,与另一零售集团签订了包括联合培养人才在内的一揽子协议,使校企合作范围进一步扩大。2005年11月,我们又与前期合作的连锁仓储公司在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物流管理等专业中共同开办了两个共108人的本科层次的“经理预备班”,校企合作更加深入。
2、请进来,为扩大交流架设桥梁
除了教师先行“走出去”外,我们同时注意“请进来”,把企业家请进学校,请进课堂。在“请进来”上主要采取两种方式:经常性的讲座(常规式“烹调”)和开设企业课程(协议式“烹调”)。这两种方式在后面将做专门的总结说明。
在市场营销专业申报国家级改革试点专业之前,我们曾先后聘请了10余名国内知名专家、教授和学者作为“客座教授”,成立了以专家、学者、企业界知名人士组成的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此后,又专门将各企业的负责人、企业家请进来,凡与我们合作的企业集团的董事长、总经理均受聘担任我校工商管理及市场营销专业“客座教授”。通过请进来,为扩大与企业的交流架设了桥梁。
二、企业和学校的双赢效应
通过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对于企业来说还是对学校而言都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对双方都有利。
1、市场和企业“点菜”,培养的人才更加“适销对路”
市场和企业“点菜”,对于企业来说是自己在营销活动和其他商务活动中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它是市场竞争要求企业所确定的最佳人力资源结构;对于学校来说就是要根据企业人才的各种需求,对应地制定出各类人才培养不同的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也就是“菜单”或“订单”)。从现代企业来看,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和利用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利用人才”和“留住人才”,而这些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保证企业人力资源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它要求企业的人才结构必须合理,做到人尽其才。随着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企业的人才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这一需求变化就成为了学校专业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客观依据,学校人才培养的“菜单”就必须按照这一需求来“定制”。
根据近几年来我们在改革试点中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讨,我们认为:只有依据企业不同的人才需求,制定不同层次的“菜单”供企业选择,才能赢得企业的大笔“订单”。这里,我们设计了三种不同层次的“菜单”:大学本科——培养适合于各大型工商企业管理层和中小型企业决策层的专门人才;高职高专——培养适合于各大型工商企业操作层和中小型企业管理层的专门人才;短期职业培训——培养适合于各类工商企业各对口层次(职业技能)的专门人才。
为了使三种不同层次的“菜单”具有特色,更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制定出了一套实用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在这些改革方案中,对不同层次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共同之处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实行“弹性修课”。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拓宽修课范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方向(课程模块)的课程进行攻读。同时,增加与专业技能要求相对应的技能训练课,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时分配上压缩课堂理论教学学时,增加技能训练学时。将课程划分为必修课、选修课、技能训练课和讲座等四大类。从第二学年开始,技能训练和讲座应占总课时的1/3以上。
(2)建立“导师制”。这种“导师制”不同于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导师制”。它是根据因材施教原则以及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点,按一定的师生比,在学生中配备学习及生活导师,以加强对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引导,其中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选择合适的阅读书目,正确处理专业学习与基础学习的关系,正确处理能力培养与素质培养的关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等。
(3)实行“动态淘汰制”。这主要是针对那些在校学习期间就已经被“订单”订用的学生而言的。为了使被订用的学生能达到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的培养要求,同时鼓励那些订单之外的学生参与竞争,在与用人单位签订订单协议时,明确规定“动态淘汰”的比例、合格的条件和警示的标准以及具体的淘汰办法。在保持订单总人数不变的前提下,动态淘汰和增补。
(4)实施“校企合作教学”。与大中型商场、有关公司建立较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强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的联系,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市场调查、商业劳动、生产实习、产品推销等实践性教学过程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另一方面,将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实际工作者以“客座教授”的身份请进来开设“企业讲座”课程,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凡被用人单位“订单”订用的学生,除了要完成学校理论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任务外,还要完成按照用人单位要求新增加的“企业教学课程”任务。
(5)改革课堂教学。明确课程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建立以课程为主体,以技能训练为重点,辅之以第二课堂、学术讲座等方式的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建立教学内容更新机制,不断完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课堂讨论与典型案例分析;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多媒体教学、电视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教学手段运用到教学中,增大教学的信息量,保证教学效果。
2、学校与企业联手“烹调”,人才供求对接更加吻合
学校与企业联手“烹调”分常规式联手和协议式联手两种。常规式联手是指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中的、通过实践性教学和“企业讲座”课程予以实现的“联手烹调”手段;而协议式联手则是指通过签订“订单协议”,设立“营销XX(经理、主管或店长等)预备班”,直接打造企业所需的专门人才的一种联合培养方式。
两种方式要达到的目的是一致的,即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在校期间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缩短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的周期和企业的人才角色转换周期。
我们知道,实践能力是把知识转化为行为的能量体现。因此,从理论上讲,能力的构成与知识的构成是一致的。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掌握知识的主体(这里指学生)本身的悟性及教育者转化方式选择的差别,受同样知识传授的主体会出现能力上的巨大差异。所以,就教育者而言,能力培养的方式选择更加重要。通过改革试点,我们摸索出了一整套常规式联手“烹调”方式,即一系列创新型的实践性教学方式。这些方式在具体实施时一般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的。这些实践性课程主要包括:市场调查、模拟营销与营销实战、模拟企业管理、模拟推销与推销实践、模拟商务谈判、电子商务应用、营销策划等等。
除了常规式联手“烹调”方式外,对于已接到“订单”的“营销经理(店长、主管)预备班”的学生来说,还需要按照用人企业的要求补充新的培养方案和实施办法。仅从业务技能的培养上看,以我们在2002年和2003年与武汉某仓储连锁有限公司和某集团公司共同创办的“营销经理预备班”和“营运经理(店长)预备班”的实际做法为例,除了执行上述常规式联手烹调程序以外,还要按照校企双方签订的协议,开设“企业课程”。这些课程主要包括:企业成长之路、企业形象概说、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实务、货品采购管理、理货区管理、超市陈列与商品排面管理、卖场防损、品牌经营与专柜管理、顾客服务艺术、采购与卖场订货补货、核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高绩效团队建设与沟通、卖场促销策划等等。这些课程一般由企业的专业主管及企业决策层管理人员亲自授课,利用周末和寒暑假的时间组织教学。此外,学员还要利用寒暑假和最后一学期综合实习的时间,到企业的实际岗位上进行实训,时间不少于100天。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除了注重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外,还应全方位设置课外技能训练。技能训练我们习惯上将其称为“学校烹调”和“企业烹调”之外的学生“自我烹调”。技能训练更多地在课堂之外进行,由相应的教师作出安排,让学生在课外独立或合作完成。技能训练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是:“读一十”。即要求学生读至少10部经典名著,学生从第一至第四学期分别按
3、企业“买单与享用”,实现校企“双赢”
“订单式教育”借用了商品交易中的订单概念,它是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必然结果,是现代经济生活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客观要求。借用新的营销理论来说,它是人才市场上的“定制营销”。由于人才市场需求的异质多元化、复杂化和个性化,必然要求人才培养的定制化。既然订单式教育是市场需求的产物,那么,这种教育所增加的额外投入,理所当然地要按照市场运行的规律来操作。也就是说,学校常规教育投入之外的费用和开销应该由用人单位——企业来“买单”。当然,这种“买单”实际上是企业人才角色转换培养费用的“提前投入”,它由于能够极大地缩短企业人才的试用期、免除专门的招聘、岗前培训费用开支而更具有经济效益,是一项惠而不费的投入(提前“享用”)。借用某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的话说,企业做的是一种前景非常看好的“期货”。同时,企业在与高校签订“订单合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进行深层次的合作。根据我们与有关企业合作的经验看,我们本着“订单教育,适应需要;深度参与,资源共享;平等协商,互惠互利”的原则,在多方面进行合作。这些合作的项目主要包括:(1)员工培训;(2)咨询服务;(3)联合促销;(4)学生实习;(5)教师挂职锻炼;(6)实践讲座。以上的合作,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企业来说都是有益无害的,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很好地实现了“双赢”。可以说,这是订单教育带来的连带效益(超值“享用”),企业为订单教育而“买单”是值得的。
4、学生受益,深得社会和家长欢迎
“订单教育”提出了按人才市场需求变化来制定人才培养的“菜单”(市场和企业点菜)的思路,把营销学的“定制营销”理论运用到人才的培养上,按人才市场的需求来进行“人才定制”培养和“人才定制”开发,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加“适销对路”。
通过企业与学校联手“烹调”的人才培养新方式,使在校学生能当上“准经理”,提前进入职业角色,既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缩短了企业人才培养的试用期,加快了人才培养的进程。同时,最关键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提前找到了出路,找到了就业岗位。我们与两家企业共同举办的第一期“经理预备班”学员已经顺利毕业上岗,绝大多数已经成为企业营销主管层的中坚力量。
我们知道,提高就业率和人才的实用性与适用性,是所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也是我们进行改革试点的终极目标。我们所推出的这种“订单式人才培养——经理预备班模式”应该说基本上可以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在改革中成功的做法,先后被武汉晚报、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长江日报、湖北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报社报道,并被湖北经济电视台、湖北电视台教育频道进行了专题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从2005年我校招生咨询会上了解到,学生家长对这一做法也很感兴趣,很多家长是冲着这点才来校考察和提前登记报名的。近三年来,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一次就业率均在85%以上,2004年更达到99%,最终就业率都能顺利达到100%。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有人曾说,“订单教育”使得人才的就业面变得更加狭窄,与当今高校所强调的“通识教育”相背。我们认为,这种理解是狭隘的,是没有弄清现代订单教育的含义所造成的。恰恰相反,可以说,我们所倡导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很好地解决了“通识教育”与“传统订单教育”的矛盾,它与“通识教育”是统一的。我们所倡导的“订单教育”是一种“人才定制培养”,不同于过去职业技能培养中狭隘的人才定做。它一方面认真履行校内的“通识教育”培养计划,另一方面强化企业所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它建立在“市场需求信息库”的基础之上,将“点”上需求的狭窄性与“面”上需求的广泛性有机结合起来。因此,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无论从短期提高学生就业率来看,还是从长期发展来看都是值得研究、应用和推广的。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企结合还不够紧密,“校”和“企”两头的积极性均需要进一步加强,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学校要防止学生就业“等”(被动地等用人单位上门)、“赶”(忙乱地让学生赶供需见面会)、“放”(让学生自谋就业出路)的思想和倾向;企业则应转变“人求我”、“找人易”的观念。只有双方都把用人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和对待,才能营造良好的人才资源合理利用的人才市场环境。二是“市场需求信息库”的建立问题。从目前来看,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市场需求信息库”还有一定困难;而订单教育的全面推开必须依赖于数据库的建立,这样才能有效解决“点”上需求的狭窄性问题。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企业、各人才市场和学校已经开始在做这方面的工作,相信不远的未来,这一问题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