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的融资与股改前的“圈钱”有多少区别?


重启的融资与股改前的“圈钱”有多少区别?

 

  一直无时间表的新老划断已不需要再划断了,因为随着56日《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公布并从58日起的施行,以及518日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的施行,中国股市已开始了“新”的一页。这些新规的刚公布,就马上有长江电力、申能股份、……等的再融资接踵而来,中工国际即抢得了全流通IPO的第一筹。

  融资是与投资一样的股市最基本的功能,也是股市生命力的表现,不能融资的股市实际上就等于生命的停止。但是由于中国股市在股权分置时代,融资已沦为“圈钱”的代名词,因此最后终于逼到了穷途末路。人们是希望通过解决股权分置的制度改革,建立股权公平的基本制度,从而恢复融资的基本功能,给中国股市注入新的活力。股改一年后的今天,已完成和进入股改程序的上市公司已超过了70%,现在终于又开闸IPO、再融资了,那么重启的融资与股改前能有了多少区别,能摆脱“圈钱”的老路吗?

  股权分置从表面上看是表现为非全流通,而“圈钱”的实质在于公众要以比全流通状况下高得多的价格(即高溢价)取得上市公司的股份,从而公众股东与发起人股东的权益是扭曲不平等的。股改后,从表面上看是实行了全流通,但是重启的IPO及再融资,是不是就是合理估值的发行价格,就不会再造成公众股东与发起人股东权益的扭曲不平等?我们且看长江电力、申能股份、中工国际的发行价格吧!

  长江电力是以派发存续期12个月、行权价5.5元的认股权证形式再融资的,将募资资金67.54亿元。从资料可看到长江电力的每股净资产 2.76元,05年的每股收益为0408元,以此计算增发价的 市盈率135倍,发行的市净率即达2倍。然而我们知道长江电力2003年首发时的价格是每股43元,当时的发行市盈率也不过18倍,而股改时也还是不得不支付了 10股送1.6706股、派5.88的对价。如果说当初首发的价格已是高出估值的了话,那么现在以更高的价格再融资倒是合理的、而不是在“圈钱”吗?

  申能股份公告宣布向社会公开增发不超过2亿股普通股,发行价格为5.92/股。申能股份2005年的每股收益为05元,以此计算增发价的市盈率为12倍,而申能股份的每股净资产为378元,发行价的市净率即为157倍。如果与股改前最后的一次增发相比,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股改前的20022月曾以每股105元的价格增发,如果考虑此后1023及股改1032的对价,按目前的股本来说,实际也就只有每股53元。倒是股改后的发行价比股改前还要高,这难道是合理的定价吗?

  至于中工国际,人们知道其之所以能成为重启IPO的第一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是早在2004727日就已通过证监会发审委审核的,因此在重启IPO之际便直接进入了发行程序。524日中工国际发布了《招股意向说明书》,宣布从526日起即开始询价推介,而近两天已透露出询价区间在7.288.22元,相当于以其2006年预期业绩的1820倍市盈率,这就跟股改前定价发行不超过20倍市盈率没有什么差别了。两年前中工国际曾经确定的发行价是678元,而如今全流通的发行价倒更高,这不是继续着“圈钱”是什么?

  全流通了,可是重启的高溢价发行比股改前的“圈钱”有过之而无不及,主要的原因有三个。一是解决股权分置的股改由于没有采取以估值为基础支付足够对价的原则,而是“分散决策”各行其是,这就造成了股市定价机制的继续混乱;二是在股改托市政策的推动下,又一轮的资金推动型行情再次吹起了资产泡沫,使本已回归的估值再度膨胀,股改前两市的平均市盈率已经降到了16倍以下,而在股改支付对价后,本应再降低市盈率的,但是目前大盘的市盈率又回到了20倍以上,特别是资金追逐的个股有的已达到了560倍的市盈率;三是重启的融资保留了询价制办法,而所谓的询价制只不过是发行人和所谓的机构投资者操纵股价的代名词,询价制为机构投资者垄断新股开了小灶,中国股市的机构投资者从来就不是真正的投资者而只是享有政策特权的新股二道贩子。

  高溢价的发行是股权分置扭曲的本质,膨胀的资产泡沫也终是要破灭的,这在中国股市已有多次的历史教训。2004年集中发行的中小板上市之初,开始也是何等的热情喷发,可是又是曾几何时就一个个不但跌破发行价,而且跌破净资产值;高溢价的增发也曾是要摇号申购的,但是最终是无人问津以至都落在了承销商的口袋里。

  展现在人们面前的重启IPO、再融资,也许还是不失风光,但是难道不会是重踏股改前的“圈钱”之路吗?

  (鲍保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