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冲击、产出与物价


货币供给冲击、产出与物价

 

 

内容提要: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和物价的影响是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命题之一。本文采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认为短期内不规则的货币供给冲击是造成我国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长期中,由于受货币流通速度、货币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货币供给对物价的影响显著但并非同比例改变价格。为了避免经济短期波动和稳定物价,应继续施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关键词:货币供给冲击  产出  物价  货币流通速度

 

一、引言

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物价持续走低,由此引起了国内对货币政策效应和选择的普遍关注。实际上,问题的核心是考察在我国货币供给对短期产出和长期物价的影响。根据宏观经济理论,货币供给的调整在短期内会引起总需求的变动进而导致产出的波动;长期内,货币供给的改变将同比例地改变价格水平,但不影响真实的产出。

就我国短期内货币供给对产出的影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货币对产出的冲击是否存在。基本一致的结论是,短期内货币供给对产出具有显著影响。较深入的研究显示,无论是预期到的还是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都影响产出(陆军、舒元,2002)。二是货币对产出影响力度的轨迹。在我国,货币对产出的作用力度不是均匀、持续稳定的。就中期而言,这种影响的力度是逐渐下降的,即货币冲击对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弱(冯春平,2002)。三是货币对产出的影响方式。货币供给的变动引起产出的扩张与收缩,但不同的货币供给量指标对产出的作用方式迥异。狭义货币(M1)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较为平稳,而广义货币( M2)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大,表现为大起大落的振荡效应(刘斌、黄先开等,2001)。

从长期看,国内研究普遍认为:货币冲击对真实产出呈现中性,仅对物价产生影响(陆军、舒元,2002;刘斌,2002;刘伟、李绍荣等,2002);并且得出与西方传统理论稍不一致的结论: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关系不稳定。易刚、王召的实证分析表明,由于商品、服务的价格和股票市场的扰动,货币供给与物价并不是同向变动(易刚、王召,2002)。伍志文认为,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关系具有阶段性的多种结果,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所带来的金融资产增加囤积的冲击,货币供应与物价表现为反常规关系(伍志文,2002)。

为了客观地反映我国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狭义货币(M1)的年度数据进行短期分析和采用广义货币(M2)的年度数据进行长期分析,因为年度数据的可信度更高(米什金,1998)。分析结果显示,短期内,我国经济的大幅度波动主要是由M1的不规则供给引致;长期内,货币供给对产出没有影响,但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化等因素的影响,货币供给冲击并非同比例改变价格。

 

二、短期内货币冲击对产出的影响

(一)        货币供给和产出的时间序列描述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行使央行职能以后,中央银行体制在我国正式确立,真正的货币政策开始形成。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基本同步。

1显示,从1980年——2002年,我国的GDP增长率和M1的增长率呈现出基本同步的周期性波动,二者具有较强的相关性。GDP是在波动中逐步提升,周期性显著,198119861990三年陷入低谷,198419871992三年攀为高峰。同样,M1的供给并非匀速增加,而是在振幅更大、波动更强烈中运动,波动周期中的低谷和峰值清晰明显。这正是施行“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反映。

从图1还可看出,1995年以前,GDPM1增长的波幅大,周期长;1995年以后,二者波幅小,周期短,频率高。因为1994年开始公开市场操作,1995年试行以M1M2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之后,央行对货币政策的操作更规范、更自由,“逆风向”行事地调控经济的机会增多。

(二)        样本的选取和变量的确定

本部分研究的重点是短期内不规则的货币供给对产出的影响。我们选取19792002年产出GDP、货币供给余额MoM1M2的年度数据为样本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802002》和《中国社会经济统计公报2003》。

根据我国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我们认为M1GDP的关系强于MoM2GDP的关系,故选取M1建立回归方程说明货币冲击在短期内对产出的影响。选取M1的理由是:(1M1能直接地反映央行的货币政策意图。M1是企业和居民用于交易性的主要支付手段,由Mo、企业活期存款、农村存款和机关团体存款构成。在所考察的年份里,企业活期存款都超过Mo,占M1的比重除三年外都在50%以上。企业活期存款是企业接受金融机构的信贷之后转存而成。从1984年到1995年,再贷款和信贷规模控制既是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又是中介目标,实际上直到现在仍然起很重要的作用,它们直接反映了央行的货币政策意图。因此M1能较直接地代表由央行控制的货币供给。陈银娥在回顾和分析我国的货币政策后指出,M1与经济活动之间存在紧密关系,它必须成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陈银娥,2000),这与我们的结论是一致的。(2M1Mo更具代表性。尽管现金存量Mo对国民经济的运作和发展的影响非常大(赵彦云,2000),但它只反映居民的交易性货币需求,仅仅是M1中小于企业活期存款的一部分,因而Mo对产出的冲击已包含在M1中。(3)居民储蓄存款的高比例弱化了央行的政策意图与产出之间的关系。M2等于M1加上居民储蓄存款等部分,其中居民储蓄存款在M2中所占比例很大,1990年以后最低占43.5%,最高达51.11%19801990年均占23.44%。居民储蓄存款的高低由居民控制,央行似乎难以驾驭。如果M2的提高是由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加而致,那么货币供给的增加对产出的影响会打折扣,因此,用M2来度量货币供给对产出的影响,其结果会被扭曲。相反,M1脱离了这层干扰,能比较纯粹地传递货币供给对产出的作用。

对上述关系进行相关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证明M1是最优选择。为了考察产出增长率(RGDP)与Mo增长率(RMo)、M1增长率(RM1)、M2增长率(RM2)之间的相关程度,我们先进行相关分析。从表1可知,RMo、RM1RGDP显著相关,但RM1RGDP的解释程度更大,RM2RGDP仅是中度相关。

1   19802002RGDPRMoRM1RM2之间的相关关系。

 

RGDP

RMo

RM1

RM2

RGDP

RMo

RM1

RM2

1

0.682

0.721

0.415

0.682

1

0.529

0.416

0.721

0.529

1

0.556

0.415

0.416

0.556

1

为了进一步验证RMoRM1RM2RGDP解释能力的强弱,我们再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由表2知,RM1RGDP各期滞后影响平均零概率为0.13371,小于RMoRM2的平均零概率,这说明用RM1解释RGDPRMoRM2更优。尽管RGDPRM1各期滞后影响平均零概率大于对RMo各期滞后影响平均零概率,但是滞后两期的RGDP完全能解释RM1,并且当期的RM1RGDP的相关性更强。因此,RGDPRM1互为因果(见表2)。

 

2    Pairwise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Lags 1

Lags 2

Lags 3

平均

概率

Null Hypothesis

probability

probability

probability

RMo does not Granger Cause RGDP

RGDP does not Granger Cause RMo

0.3711

0.11824

0.86177

0.05605

0.34408

0.189

0.52565

0.12258

RM1 does not Granger Cause RGDP

RGDP does not Granger Cause RM1

0.24218

0.42547

0.0887

0.07277

0.07026

0.36066

0.13371

0.2863

RM2 does not Granger Cause RGDP

RGDP does not Granger Cause RM2

0.38004

0.37305

0.20241

0.66201

0.45723

0.14072

0.34656

0.39193

(三)外在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

根据经济周期理论,一国经济周期波动由内在传导机制和外在冲击决定。内在传导机制决定着经济波动的周期性和经济周期的持续性。外在冲击通过内在传导机制对经济波动的基本形态产生叠加影响,使基本波动发生形变。此外,外在冲击中的主导因素决定着经济周期波动的拐点。

以产出增长率的二阶线性差分方程作为内在传导机制的度量,相应地,二阶线性差分方程的残差可作为对外在冲击的度量。建立二阶线性自回归模型:

RGDP=α+βRGDP(-1)+rRGDP(-2)+ε       (1)

公式(1)中,被解释变量是当期产出增长率RGDP,解释变量分别是滞后一期、二期的产出增长率RGDP(-1)RGDP(-2)。运用Eviews计量软件作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Dependent Variable:RGDP  Sample(adjusted):19822002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Error

t-Statistic

Prob

RGDP(-1)

RGDP(-2)

α

0.784859

-0.525396

7.22065

0.202167

0.22349

2.031093

3.882239

-2.4851919

3.555056

0.0011

0.023

0.0023

R-squared  0.460358    adjusted  R-squared  0.400397

F-statistic 7.6777.4   prob(F-statistic) 0.003881

Durbin-watson  stat  1.927792

该模型完全通过几项有关检验,可以用来解释内、外在因素对我国产出增长的影响。RGDP(-1)RGDP(-2)系数符号相反,是因为产出增长率是经济系统内在加速力和减速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正是经济增长呈现周期波动的原因。正号系数的绝对值大于负号系数的绝对值,表明我国经济增长是在波动中逐步上升。判定系数R2=0.4,表明我国产出的波动式增长有40%可用内在传导机制解释,60%是由外在冲击引致的。

(四)不规则的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是一个“准外生变量”,一部分是由经济运行的内在需求决定的内生性货币,具有一定的规则性并可预期到;另一部分是由央行的货币政策及操作水平决定的外生性货币,具有一定的不规则性,难以预期。为了分析我国货币供给的不规则性程度,我们建立了二阶线性回归模型,规则性货币供给由滞后一期的产出增长率决定,其残差代表不规则的货币供给。运用Eviews计量的结果如下。

Dependent Variable:RM1  Sample(adjusted):19812002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Error

t-Statistic

Prob

RGDP

RGDP(-1)

α

1.916957

0.502079

-3.034047

0.54753

0.546658

5.246661

3.501099

0.918452

-0.578282

0.0024

0.3699

0.5699

R-squared  0.548207    adjusted  R-squared  0.50065

F-statistic 11.52735   prob(F-statistic) 0.000527

Durbin-watson  stat  1.44417

 

R2=0.5表明从19802002年,只有50%的货币供给是经济运行内在所要求的,另外50%是央行控制的外生性货币供给,即货币供给一半是规则的,一半是不规则的。这与我国实行“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相符。

(五)不规则的货币供给是首要的外在冲击因素

影响经济波动的外在冲击因素主要包括货币供给、实际需求、实际供给、体制变动、国际政治经济等。至于各因素的作用的大小,可用回归模型测量。下面以滞后两期的RM1为解释变量建立三阶线性回归模型度量货币供给对产出的影响。计算各滞后期的赤池信息标准和施瓦茨标准,只有滞后两期的最小,故建立滞后两期的三阶模型。

RGDP=α+βRM1+rRM1-1+ρRM1-2+ε       (2)

运用Eviews分析得:

Dependent Variable:RGDP  Sample(adjusted):19822002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Error

t-Statistic

Prob

RM1

RM1-1

0.247422

0.007653

0.065323

0.078399

3.787642

0.097614

0.0015

0.9234

RM1-2

 

0.062686

3.372148

0.066309

1.46226

0.945368

2.30612

0.3577

0.034

R-squared 0.65329    adjusted  R-squared  0.597105

F-statistic 10.07743   prob(F-statistic) 0.00035

Durbin-watson  stat  1.864577

结果显示,货币供给对产出的影响明显。R2=0.6表示产出增长率中有60%的变差可由货币供给的变化来解释,即经济增长率的60%的变动是由货币供给的变化引起。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我国货币供给50%是规则的,50%是不规则的。它们共同对产出造成了60%的影响,就平均而言,规则的和不规则的货币供给分别造成了30%的影响,即不规则的货币冲击是造成产出增长率的30%变动的原因。就对产出增长率的影响而言,不规则货币冲击占全部外在冲击的50%,因此,不规则的货币冲击是首要的外在冲击,我国经济波动的转折点可以由此解释。

 

三、长期中货币供给对物价的影响

(一)        货币供给和物价的简要描述

2显示了我国M2的年增长率和以零售物价指数表示的年通货膨胀率的情况。通货膨胀率和货币增长率大致是一起变动,1994年以前,两者都是向上的走向,1994年以后,是向下的走向。在下降的路径中,1997年以后,货币供给变化幅度小,波幅仅7个点;相应地,物价开始负增长,但波动平稳,波幅仅2.2个点。同时,两条线间一直保留着很大的距离,意味着对我国物价水平的考察应考虑货币供给、经济增长、货币流通速度、经济货币化程度等多种因素。

(二)        选取货币供给量M2

分析货币供给对物价的影响,实际上是要考察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为了得到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间的稳定关系,我们需要有稳定的真实货币需求,或者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2000)。

M2的需求比M1的需求稳定。金融系统的创新使得M1与其他资产之间的替代更容易。比如,自动取款机允许从储蓄帐户中支取现金。与过去相比,储蓄帐户现在可能更好地替代M1。当货币在储蓄帐户与现金之间流动时,M1变化了,而M2却没有变。因此,金融创新使得M2的需求比M1的需求更加稳定(David SmalRichard Porter,1989)。

另外,M2的流通速度比M1的稳定。用我国23年的相关数据算出M1M2的流通速度并作图3。图形显示,M2流速曲线几乎成一条向右下倾斜的直线,以不变的速率下降;而M1的流速曲线起伏波动。

(三)货币供给对物价的影响

下面我们用M2来分析长期内货币供给对物价的影响。在表3中,我们考察长期内特别是10年间的货币增长与产出、物价的联系。

3   货币、产出和物价的增长  (年均、%

 

货币供给增长率m

经济增长率y

物价上涨率p

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v

货币化及其它因素e

1980­-1989

1990-1999

25.58

26.81

9.75

9.71

7.28

6.06

-4.99

-7.38

3.56

3.66

1990-2002

1980-2002

24.22

24.81

9.26

9.47

4.38

5.64

-7.23

-6.26

3.35

3.44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第一,货币中性。长期内,我国平均GDP增长率约9.5%,表中数据证实,尽管货币供给变动显著,但产出增长率几乎没变。表明在长期内货币供给的增加不影响产出。

第二,货币供给对物价的影响明显,但物价并非同比例变动。例如,1990-1999年期间货币供给的增加幅度大于前10年,但物价上涨幅度却降低了,超出经济增长的货币供给并没有全部吸收到物价中去,其主要原因在于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

    第三,在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化因素中,前者变动明显,后者相对稳定。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吸收了较多的货币,抵消了部分货币供给增加对物价的影响。

                

 四 简短的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不规则的货币供给冲击是我国短期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如前所述,经济增长的内在传导机制只能解释我国经济波动的40%,余下的60%应由外在冲击解释。从1980年至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之前,我国非经济运行内在要求的、由货币当局决定的外生性货币供给占货币总供给的50%,货币供给的不规则性很强。不规则的货币供给是经济短期波动的首要外在冲击因素,货币数量的大幅度增减使经济增长轨迹发生形变,决定着经济扩张和收缩的转折点。

    2、长期中,货币供给冲击对产出没有影响,对物价影响显著但并非同比例改变物价。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和货币化等因素,超过经济增长需要的货币供给并没有全部吸收到物价中去。因此,在货币供给决策中,应考虑到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化因素。其中要特别注意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3、货币政策应该为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创造一个长期、良好的外在环境。虽然我国近几年物价指数轻微下跌,但从多年平均来看,物价指数仍为正数,而且经济增长强劲,各项宏观经济指标基本正常。如果忽视经济运行机制的内在要求,再次实施不规则的货币政策,有可能带来不良后果。特别是在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下,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将给经济带来更大的外部冲击,加剧经济的波动幅度。因此在我国利率没有市场化之前,为了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和稳定物价,应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参考文献

陈银娥著,2000:《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多恩布什、费希尔等著,2000:《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冯春平,2002:《货币供给对产出与价格影响的变动性》,《金融研究》第7期。

陆军、舒元,2002:《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在中国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第3期。

刘斌、黄先开等著,2001:《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定量研究》,科学出版社。

陆军、舒元,2002:《长期货币中性:理论及其中国的实证》,《金融研究》第6期。

刘斌,2002:《我国货币供应量与产出、物价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第7期。

刘伟、李绍荣等,2002:《货币扩张、经济增长与资本市场制度创新》,《经济研究》第1期。

米什金(美)著,1998:《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伍志文,2002:《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反常规关系:理论及基于中国的经验分析》,《管理世界》第12期。

易刚、王召,2002:《货币政策与金融资产价格》,《经济研究》第3期。

赵彦云主编,2000:《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David Small and Richard Porter,1989,“Understanding the Behavior of M2 and V2,Federal Reserve Bulletin, April.

 

发表于《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