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税收,是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是国家机关单位的运行所必须的能量。如何看待税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念。世界上存在着好几种不同观念的人:第一种观念的人以税收越低越好,这样可以让自己的腰包鼓点,因而出现了偷税漏税的行为;第二种观念的人是不管是多少税,都按时的去交税,而不管政府收过去的税收用在何处;第三种观念的人是不仅会按时的去交税收,还非常的注意自己所交的税政府用在何处。本文就这三种观念展开讨论。
关键词:税收;观念;政策;
我国的征税宣传往往带有片面性,只讲“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政府的税收用来干什么,纳税人不清楚。由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很少向个人征税,我国老百姓普遍缺乏纳税意识;纳税毕竟意味着个人利益的减少;加上在政治宣传中,旧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苛捐杂税”是一个被批判的宣称内容,这使人们形成了一种与税收格格不入的对立情绪。因此,如果只讲公民的纳税义务,不讲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义务,在理论上把税收看作是国家单方面为了自身需要而对纳税人无偿征收,就会强化人们对税收的厌恶心理(张馨,1997)。如果我们接受“税收体现了政府与纳税人之间平等的交换关系”这种理论认识,在征税宣传上就要改变做法。要使纳税人明白,政府向人民提供国防、社会治安、环境保护、公共管理等服务,所需经费要通过税收取得;正如人们在市场上必须付款才能获得生活用品和服务那样,公民要获得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就必须纳税,否则政府就没有能力提供公共产品,因此,公民纳税是天经地义的。当公民在思想上认为纳税是一种利益平等的交换,而不是自己单方面的付出,纳税的自觉性就会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在征税活动中,只强调政府的征税权利和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忽视纳税人享受政府公共产品的权利和决定、监督政府财政活动的权利。也正是在这种观念下产生了第一种观念的人。此观念的人,在中国不占少数,而是大多数的存在。也正是因为有此观念的存在,中国的偷税漏税之风越演越烈,小到普通老百姓,大到政府要员、影视明星、大企高管。如何改善此风呢?
第一,政府与纳税人存在平等交换的关系,不等于政府只为纳税人服务,不为非纳税人服务。政府服务的对象是包括了纳税人和非纳税人在内的全体人民,而纳税人是政府服务的主要对象。
第二,在中国化的社会主义体制,劳动者是公有制企业的主人,公有制企业缴纳的税(包括所得税和流转税)就是企业全体劳动者缴纳的税,企业劳动者是实际上的纳税人。
第三,也是在中国化的社会主义体制下,私有企业主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资本家,是以占有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来生存和发展的,因而私有企业主才是实际上的纳税人。尽可能的避免普通劳动者的二次交纳税收。
第三,政府与纳税人的平等交换关系是对总体纳税人而言的,因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不是对纳税数量不同的纳税人提供不同的服务。对于单个纳税人来说,税收具有无偿性,政府收取税款不对单个纳税人付出代价,这是税收的基本特征之一。所以,单个富人纳税多,不等于政府要为他提供多些服务。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从总体来说,劳动者是主要的纳税人,政府为纳税人服务,主要是为劳动者服务。
如能落实这些政策,我个人认为虽然不能说会在源头上杜绝偷税漏税的现象,但从根本能上改善中国偷税漏税之风,减少很多国家的财政损失。
第二种观念的人,在每个时代,每个国家都有的。此类人是非常配合国家税收征交的,不管政府收过去的税收用在何处的观念还是有待改善的。如果很多人都存在这种观念,对国家征交的财政税收用在何处都不知道,也不过问,会滋养出一批一批的贪官,腐化社会风气,恶制社会的发展进步、民主的富强。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出发,改善这种观念。强化“税收体现了政府与纳税人之间平等的交换关系”这种理论认识,就会有利于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有利于加强财政管理的法治性和规范性建设。当对政府提供的服务不满意时,人们就有理由质问:“政府拿了纳税人的钱,是怎样干活的?”当财政支出不当时,人们也有理由质问:“政府怎能乱花纳税人的钱?”在这种新的理论认识下,加强立法机构对财政预算的审批和监督,通过法律制度来加强财政管理,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强调税收主要由劳动者缴纳,人民政府为纳税人服务与为人民服务是一致的。
第三种观念的人,在中国还是非常非常少的。从我国的教育和中国的人情政策来看,这是抑制此类人的存在。存在这种观念的人,知道政府的一些意向和看完政府的财政支出报告后,向政府部门提出看法时,往往被人说是多管闲事,也得不到其他普通老百姓的支持。在西方发达国家,每个纳税人都有权利和义务监督政府的财政支出(中国政府现在也非常的强调此观点,并附注于行动),当纳税人认为政府在浪费纳税人的金钱时,会出现很多纳税人共同抵制政府的这个决定,并有条件要求政府给出详细的说明,否则纳税人会把政府告上法庭。这在中国可能很难出现,毕竟中国是礼仪之邦。第三种观念的人,如果以后在中国占有半数,我个人相信中国的再次腾飞不会久远。
相信政府会一直朝着振兴中华、强国富民的宏伟目标出发,相信中国的未来会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 张馨,1997:《比较财政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喻权域,1999:《为人民服务,还是“为纳税人服务”?》,《真理的追求》第2期。
[3] 《对税收关系和预算概念的新认识》 (因为找到此资料时不甚丢失部分稿件,望知者能告知,在此深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