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八零后的研究不知道起于何时,估计起先是一个研究“武大郎卖的是馒头还是花卷”的人突发灵感,于是就弱弱的抛出了一个八零后的概念。中国一向有个优良传统,就是一个概念可以养活很多人,比如红学学者。这下子很多人看到了希望,比如职称评审比如工资晋级,于是大家一拥而上,八零后的概念就给整出来了。然后他们就“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当然创新的人才也是不乏的,于是九零后的感念也整出来了。学者或者文人们弄出一个概念也没有什么不好,可是他们一胡说味道就变了。
我一直不愿意说话,但是看到那么多人耀武扬威的胡说八道,甚至有人放言:“坚决不娶八十年代女子”,我觉得实在有说话的必要了。
八零后这一代人成为了大家研究的焦点这本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大家纷纷给八零后冠以统一标签就有问题了。泱泱中国国情如此复杂,浩大华夏贫富差距如此巨大,九洲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成长之路差别如此明显,我真的替那些随便评价一代人的所谓学者脸红。到现在为止,我不知道有没有人确切统计过:八零后出生人中独生子女占多少,八零后出生人中城市子女占多少,八零后出生人中读书的人占多少。但是我知道那些发言的人没有研究。如果这些基本的指标都不研究的话,我觉得任何发言都是瞎扯蛋。
在我看来,这一代人中固然有“脑海里充斥的就是另类与先锋,尽情享受现在”的人,也有脚踏实地务实奋斗的人。八零后的概念大半是八零前的人创造出来的,而且不止如此,这代人也是他们“创造”出来的。这种创造不单纯是生命意义上的生育,更重要的是对其行为话语的选择。在我们这代人中,韩寒、郭敬明等人的文字不是最好的,他们的思想也不具有完整的代表性,但是我们在媒体上只能看到他们大行其道;在我们这代人中也有高贵而尊严地活着的宋彩玲也有感动中国的申春玲,而且他们也绝不仅仅是个案——我必须质疑究竟是谁掌握着话语权?是谁让八十后的形象按照他们的选择展示?现在媒体杂志上连篇累牍的批判或者赞美的八零后概念,本身就是一些无聊的人臆造出来的概念。如果说八零后有问题,我倒是认为那是我们的传媒我们的学者都在选择性失明!
八零后出生的人中有人是农民工,有人下了煤矿,也有人还在家里守着那些薄田,对于他们我们的媒体似乎从来没有关注过;八零后出生的人中有人在反思文革有人在研究六四,甚至有人在探讨五四的偏直与理性,这些我们的学者我们的专家没有关注过;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中也有人在比较中美制度构建的差异,重新考虑体用问题,重新考虑人权民主自由问题,重新考虑知识分子的尊严问题,可是我们的媒体我们的专家关注过么,我们的媒体我们的专家把话筒给过他们么?
老年人拿着棒子已经足够恶毒(见李敖的《老年人和棒子》),在挥舞棒子之前再编出一套八十后扶不起来的谰言更是无耻。不妨撕下脸皮来问:八零后没有责任感,那么你们这些老家伙为中国的民主自由做出了什么?八零后太自我,那么你们在党天下的世界中在历次运动中有谁是站起来的而不是趴着,你们有自我么?八零后太自私,但是我们起码没有伤害到别人,可是你们有多少人敢说自己在文革中胸襟磊落没有伤害别人?如果说八零后的人应该反省,那么八零前的人更应该自我批判,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狼奶不会凭空而来。
拭问衮衮诸公:没有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没有冷静的自省意识,没有真切的人文关怀,你们谁有权在八零后头上跑马撒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