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思考


提到大学生,许多人都会与天之娇子对上号。《汉书匈奴传》中有“南有大汉,北有强胡,天之娇子也”。天之娇子意为天所娇宠,极强胜,条件优越,特别幸运的人。在五六十年代,大学生就是知识的代名词。大学毕业生都被社会捧为“金蛋”。当时,只要大学毕业,就可以拿到走上社会并且可以终身使用的“绿卡”。在当时年轻一代中听到最多的话题是考大学难。但是随着高校扩招,并由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的转化,大学毕业生就不再倍受追捧了。面对的也不再是传统的到人事局领取铁饭碗,毕业了由国家包分配。而只能应对“双选”,进入人才市场化,自主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
大学生毕业找工作难,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人才与岗位不能磨合外。其次是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多,虽然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所具有的社交能力、善于处理人事关系的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对他们每个人所具有的特点都是给予高度评价的。认为,大学生在综合判断能力方面强于高中生,对大学生表示出较强的预期期望。但是,对其应该具备的一般知识、基本能力、专业能力以及职业意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在这些方面的评价则较低。因此,现在用人单位在评价人的标准选择上,除了看学历外,更重要的是根据一个人实际能够做什么作为标准。 
虽然,现在大学都把学生的就业当成主要的工作。学生也同样表示上大学的目的就是要找到一个好的工作,能够掌握继续生存的能力和技能。但如今的大学里,把研究与出版提升到重要的甚至是唯一衡量教师成就的标准,由于研究受如此重视,许多教授的精力都投入到研究中去了,相反却把教学的重要性压低了。虽然现在的大学都是实行的目标管理,培养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但是学生们受许多考试的约束,学习效果在稳步下降。重庆建筑大学能顺利毕业的只有30%的同学能拿到学士学位。
其次,现在的大学教育与就业市场表现的很不协调,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和培养模式不尽合理,应试教育还较明显。许多学生大学四年是高分低能,辛苦四年,但却所学非所用。虽合格的毕了业。却不能给单位做什么,有一部分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却又因考试成绩不好而无法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还有小部分同学则完全是“消费大米饭”。由于用人单位在选择人的时候信息不对称,无法知道一个学生的能力怎么样。只能通过学生手中持有的文凭来进行选择。而学生们要拿到文凭就必须努力的去完成一些除了过关之外别无其他目的的考试。而实际中,为了让这些大学生有别于其他人,把衡量一个大学生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的高低,局限在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等高低上。因而所设定的等级考试就不是一般的。CET就让很多人基本上大学四年全都在为之奋斗,专业课看英语,英语课看四级资料。以至于毕业的时候幸运的可以换得四级证书一张,不幸的人那就是一无所有。但不管怎样以后绝对大多数人都不会再碰英语,所选的工作与英语也八竿子打不到。而在大学四年本应真正掌握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却没有得到多大的提高。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合格产品。但他们又充斥在本科生队伍中。所以让用人单位没有办法区别真假,只能又用旧眼光:不看岗位,只看文凭。让一些本科生担任的岗位,非要研究生来不可。加上岗位紧缺,自然本科毕业生就会存在较大的就业压力。
在人才市场上,并非所有的大学毕业生都认为不好找工作。有1/3的优秀人才在人才市场上处于卖方市场。不是他们接受单位的选择,而是他们选择单位。抄单位的鱿鱼。他们不但有系统的理论,还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水平。还有1/3的同学则处于买方市场,他们能够被用人单位接受。但必须认真的把握,对他们而言,有就业威胁,但不是很大。而另外1/3的同学在就业中完全处于劣势。这部分同学在校期间似被学校、同学“边缘化”了一样。大学四年就是混沌一片,而我们在一所学校里的同学进校时都差不多。为什么到毕业的时候会有如此明显的“三三分化”,主要是由于在适应大学生活的能力上表现出不同的差异。在校期间,我们的同学表现为五种类型:
第一种,读书型  这部分同学约占学生中的25%。他们基本上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还没有从中学的学习方式中转变过来。应试性很强,每天过着平淡的生活,对自己没有明确目标。不知道该向何方走,一天只会按部就班的完成老师的基本要求,是老师的好学生。但创造力较差,所学知识过于书本化,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买方市场。
第二种,读书+社团活动型这类型占25%——30%,这种同学基本上都是品学兼优的,不但对理论课学得很好,而且还能合理安排时间,参与各种活动,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社会活动和组织管理能力。在就业市场上非常受欢迎。一方面,用人单位在引进人才的时候都希望于新人能很快的发挥效力,较急功近利。另一方面,这些同学的基本功扎实,很容易在竞争者中脱离出来,在就业市场上是抢手货。
第三种,社团活动型他们学习成绩一般,他们动手能力强,接触社会多,很能与社会融合在一起,但对于专业理论和知识欠缺,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多依靠个人经验、感觉,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视野有很大的局限,这类型占到学生人数的15%左右。在就业中一部分处在买方市场,还有一部分则居于卖方市场的地位。
第四种,自我封闭型这类同学在大一的时候没有把握机遇,失去了老师与同学的信任,表现出学习效率较差,不愿与同学交往。大概占到15%——20%。这当中贫困大学生占的比重较大,他们要承受来自同辈群体中的心理压力。贫困生由于生活拮据,没有经济实力进行人际交往,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与其他经济实力较强的同学相形见拙,自感寒酸,自卑心理油然而生,进行自我封闭。
第五种,消沉型在学生中这类型比例不大,这些同学失去了理性的思考,有独立的社会圈,表现上类似自我封闭型,多不被同学接纳。但有特殊的社会习惯,有独特的价值评价标准。
面对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以及当前大学生的表现,要解决好就业压力的难题,除了继续改善就业环境,加大人才的流动性等方面外,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必须进行改革,引入市场营销观念,在创造人才产品的时候要找准目标市场,让大学不再是象牙塔,而是作为社会的服务站。现在,社会需要的是“三专人”,即专业的基本知识、专业的特长和专心致志的敬业精神。而不是所谓的“万精油”式的人物,要学有所长,学以致用,除了要精通自己的专业范围内的知识,并且能在实际中有效运用外,还要掌握或了解与专业相关的、相连的若干知识和技术,例如,学管理的可兼学会计,学工科的可兼学工业造型等等。
针对目标市场对教育者而言,学生毕业后能不能找到工作,会不会受社会的欢迎,直接关系到学校未来的发展,如果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那么自然就会很受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和学生的欢迎,这样以来,这些院校的毕业生资源就会变得较为稀缺。教育者要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转变过来,要以市场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
在找准了目标市场以后,要让毕业生能够经受得起市场的挑选,就要求教育者对五种类型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价值标准,我们不能再以学历层次越高就越优秀的观点来判断,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而不是高学历的人才,在初中毕业生中也有优秀的。根据现在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动手能力要求的提升,同时又要顾及其对专业理论的掌握,克服学生像《当代大学生》调查显示的26.6%的同学表示要不是怕重修真不想学的情况。目前对我们大学生来讲,读书课程都是为拿证而不得不学,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这种人才产品很明显不可能有胜算的把握,所以我们就必须打破传统60分万岁,给学生社会实践分,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在社会与学校间穿梭久了就会更加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明白需要掌握的知识面有多大。特别是一个人接触的人越多,作过的工作越多,越会觉得自己无知,自己才会想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如果教育者做到这一点,以社会与学生为教学的终极目标使学生毕业时能够受到社会的欢迎,学生能够找到一个好的职业,对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都会有深远意义。让教育完全产业化的时候,我们的大学能够在市场上高效率运作,达到学校资源与学生资源、社会资源的三高效。
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进行教育营销,实施分类教学,即让学生自己从自身的潜力来确定奋斗目标,把自己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给自己一个定位:是准备毕业后即投入社会,还是奋斗考研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教育者在安排教学任务的时候,对准备考研的同学侧重于基本理论的掌握,而对于面对社会的实用型人才,则侧重于加大社会实践的力度,重操作能力的培养,而不在运用现在的唯分数论与填鸭式的教学。
运用分类教学会不会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过于偏颇而造成木桶原理的影响而无法更进一步提高?回答是否定的。首先,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对人才虽要求的是技术型人才,并不是万金油式的,只要你能在一个特定的那怕是很小的领域作出成绩,就是人才。在1999年美国劳工部提供的研究报告《21世纪工作所需的21世纪的机能》中显示,其现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数占了60%。只要把大家的专长综合在一起,进行流水线的生产,那么我们木桶的每一块木板不都加长了吗?同时,随着学生在一个专业领域的发展,其会发现自己的不足,而不断的补充,完善,做出建树,即使所学的专业跟就业的行业不对口,可这是他们长期的兴趣所在且在大学期间兴趣得到了很大的培养,比如说你是经济贸易的,但你对计算机网络非常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舍专业而跟从兴趣。其次,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主的人,需要学习和遵从生活的规律与规范,以便和谐的与人相处,学习和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教育的要求是基于学生的需要,高于学生已有水平,并且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其必须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长,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提高教育质量是永恒。
 
参考资料:《从分配到择业》谢维和王洪才 2001 教育科学出版社
《学历社会》 [] 矢仓久泰 1982 吉林人民出版社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确保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张保庆《中国教育报》2001510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