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治经济学大纲(上)


 提要:本大纲试图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解决一些新问题,尤其是收入分配方面的问题。新政治经济学“新”在两个方面,在理论基础上用“生产要素”和“剩余索取权”这一对概念置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的概念,第一章便是用新的概念体系来复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在假设前提上,用一般社会劳动力和“新生产要素”的两重分解来代替“劳动力”的概念,并且认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隐含前提是一般社会劳动力,这虽然符合当时的情况,却只是两重劳动力中的一重。

    第一章   生产要素与剩余索取权
    第一节  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是生产赖以进行的要件(包括自然力)。生产是生产要素的结合。生产要素的缺失会使生产无法进行或者得不到预期的结果。
    第二节  分配的内容
    分配=补偿性分配+剩余分配。
    第三节  生产要素的分类
    将生产要素分为三类:其所有者没有剩余索取权的称为Ⅰ类要素;其所有者具有剩余索取权的称为Ⅱ类要素;没有所有者的称为Ⅲ类要素。
    第四节  分配的依据
    要素所有权是补偿性分配的必要条件。拥有要素所有权并使要素参与生产便是补偿性分配的充要条件。
    所有权并不是索取剩余的充分条件。
    要素和它们的所有者之间关系的差异决定了劳动力没有分配剩余的权力。


    第二章   劳动力的两重性
    第一节  马克思劳动力概念的历史局限
    第二节  “一般劳动”与“要素劳动”
    劳动的两重性在后工业社会变成了普遍现象。两重性是指工人在劳动过程中,一方面依据他所具有的普通水平的体力和普及教育形成的智力水平进行劳动,称为“一般劳动”,另一方面则依据他所掌握的经过更进一步投入形成的技能、学识、经验等进行劳动,称为“要素劳动”。
    第三节  劳动力的两重分解
    劳动力使用的两重性根源于劳动力的二重性。“一般劳动”依据的是一般社会劳动力,“要素劳动”依据的是“新生产要素”(未命名的生产要素)。劳动力的两重性指劳动力中既包含有一般社会劳动力的因素,又含有“新生产要素”的因素。
    第四节  一般社会劳动力
    一般社会劳动力属于Ⅰ类要素
    一般社会劳动力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隐含前提(从而也是第一部分的隐含前提)


    第三章 “新生产要素”
    第一节  “新生产要素”的概念。(“新生产要素”指未命名的生产要素)
    第二节  不熟练劳动和熟练劳动
    第三节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难题之一
    熊彼特的批评。这两个概念引起的劳动价值论悖论。
    第四节  “新生产要素”属于Ⅱ类因素,具有剩余索取权
    依照剩余索取权的条件,“新生产要素”不同于一般社会劳动力的特征。
    第五节  “新生产要素”的所有权问题


    第四章  资本积累与工资
    第一节  新工资公式
    工资=一般社会劳动力价格+要素收入;要素收入=“新生产要素”价格+要素剩余分配。
    第二节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难题之二
    第三节  收入的有机构成及其规律
    马克思从资本的有机构成到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的过渡必须有一个中间环节,就是收入构成的变化。
    在劳动力两重性的条件下,收入的有机构成公式规定如下:
    收入的有机构成=(不变资本的补偿性分配+剩余分配)/(一般社会劳动力价格+“新生产要素”价格+要素剩余分配)

    第五章  重申劳动价值论

    第六章  论剩余的创造


    第七章 论消费
    第一节  必需品与奢侈品
    (一) 必需品与奢侈品的经济学定义
    必需品是必须实现的消费品,奢侈品是潜在的、可能部分实现的消费品
    (二) 必需品的两个部分:一般消费品,要素消费品
    (三) 奢侈品特权
    第二节  消费的生产性
    (一) 劳动力与非劳动力
    (二) 生产性消费是劳动力的必需品消费
    (三) 非生产性消费品的构成:非劳动力的消费+劳动力的奢侈品消费
    第三节  论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 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准:必需品消费
    (二) 生活水平提高的实质是奢侈品向必需品的转化
    (三) 奢侈品向必需品转化的两个途径


    本文原大纲的删节版本,原大纲(上)已经初步完成,有对本课题研究感兴趣的同仁,需要与笔者进一步讨论的或索取已完成大纲的,请E-mail联系:[email protected]。非常欢迎您的批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