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方帆船与航路的发展史


   近日重温了儿时玩的非常经典的电脑单机版游戏-《大航海时代2》,在感受航海乐趣的同时,对东方帆船与航路的发展史的兴趣也日渐增加,参考了一些相关资料后,写小文与各位同仁共享之。

    舟船是古代海洋社会经济文化的载体,从原始舟楫到尖底破浪、分舱抗沉的跨海巨舶,以东南沿海为中心的中国古代帆船的形态与结构几乎是在没有外来海洋文明的影响下独自发展的,包含了一系列独特的造船工程科学成就。帆船是中国古代海洋社会经济与文化发达的物质基础,直到清代以后为西方洋轮所取代,帆船的产生、发展与衰变是东方先民认识海洋、征服海洋漫长历史的缩影。中国船家的航海技术与帆船历史相同步,从原始桨楫到橹、舵的分化发展,从“一帆风顺”的原始风帆技术到“行八面风”的成熟风帆技术,从“望日月星宿而进”的早期行船到精确指南、“过洋牵星”的定量航海,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发展同样经历了一条不同于西方海洋文明区的道路。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在人类海洋文明史上处于领先地位,体现了中国船家的聪明与智慧,是中国古代海洋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技术保障,为人类航海技术史作出了重大贡献。东方航路的跨时空发展体现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变迁、传播的动态轨迹,主要扬帆于东南沿海、以“西洋航路”为龙头的环中国海古代航路网络历史悠久。在近古西方航海家绕过好望角、突入印度洋与南海并控制亚欧航路之前,东方航路网络与以大西洋为中心的西方航路互为独立,共同构成古代世界的两大航路体系,成为中国古代海洋社会经济与人文繁盛的重要标志。因此,环中国海域是人类海洋文明发展的主要中心之一,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独立起源、特色鲜明、持续演绎,是东方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系统的环中国海古代沉船遗存入手探索中国海洋文明发展史,是我国考古学与历史学面临的一项新课题。笔者认为应树立“海洋社会经济史”的学术观点,从“海洋”本位而不是“陆地”本位去观察与思考问题。由此看到,以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源远流长的海洋文明史不再是陆地性农耕文明史的附庸和北方中原经济重心南移的产物,建立在东方帆船技术基础上的航路网络也不再是陆上“丝绸之路”延续和补充,再现了中华文化体系中立足东南、面向海外的海洋文明与立足中原、面向内陆的陆地性农耕文明的对立统一结构。相信通过考古学与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海洋学与航海科学等跨学科方法和资料的结合,可走出为考古而考古的误区,可强化考古学物质文化遗存的社会人文历史研究取向,并可从沉船遗存上看到丰富多彩的海洋社会经济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