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金融机构在华投资的主要趋势


外资金融机构在华投资的主要趋势

近年来,由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向第三产业转移的总体趋势影响,以及入世后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外商对我国金融业投资明显加快。
  一、我国金融业已经逐步成为跨国公司投资意愿较强的行业
  二、外资银行重点分布在中国沿海大中城市,外资保险机构则更广泛地扩展
  三、外资金融机构竞争力强,业务拓展速度较快
  四、参股购并已经成为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形式
  五、外资金融机构本土化趋势日趋加强

 

外资金融机构在华投资的主要趋势
                   王晓红 陈红
    
    一、我国金融业已经逐步成为跨国公司投资意愿较强的行业
     近年来,由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向第三产业转移的总体趋势影响,以及入世后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外商对我国金融业投资明显加快。2003年,我国金融、保险业实际利用外资为2.3亿美元,占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量比重的0.43%,增长幅度为117.5%,成为实际利用外资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
     1.银行业。截至2003年10月末,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外资银行,在华设立了191家营业性机构,其中84家已经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此外,外资银行类机构经批准在华设立了211家代表处,在华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已经达到470多亿美元,占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4%。外资银行的贷款余额为217亿美元,其中外汇贷款余额164亿美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部外汇贷款的13%。从已设立的151家外国银行分行来看,亚洲和欧洲的银行分别占全部外资银行总数的58.4%和30.5%,而北美则为11.1%。
     2.证券业。到2003年底,获得QFII资格的境外机构已达12家,已有12家QFII累计17亿美元的投资额度获得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截至2003年6月底,证监会已批准设立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6家,外资参股证券公司2家,交易所境外特别会员6家。境外证券经营机构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有44个和21个B股席位。
     3.保险业。截至1998年底,中外合资保险公司3家,外资保险公司分公司9家。而在1999 2001年中,中外合资保险公司19家,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13家,三年中外资保险机构的数量几乎翻了一倍。仅2003年,保监会就新批准3家外国保险公司进入我国保险市场,10个外资保险公司营业机构开业,对外开放城市增加到15个。截至2003年底,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的37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投资设立了62个保险营业机构,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8家外资保险机构在华设立了192个代表机构和办事处。
     二、外资银行重点分布在中国沿海大中城市,外资保险机构则更广泛地扩展
     1.外资银行重点布局仍在中国沿海大中城市,辐射中、西部地区城市。经济发达、环境配套、管理规范的我国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是外资银行设置机构的首选,这些地区同时也成为中、外资银行争夺的焦点。目前在上海的外资银行分行最多,达42家。其次是深圳,24家。跨国银行在选择建立分行地点时,其最主要的考虑因素有二:一是该地区其全球网络客户及业务规模;二是该地区设立机构之资本回报率。两者的取舍或重要性,将依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有所侧重。
     2.近年来,外资保险机构的设立区域的限制在逐步取消。我国入世前,外资保险的分布主要在上海、广州和深圳。而目前,已有众多外资突破上述区域向其他城市延伸,如加拿大永明人寿在天津组建合资公司,荷兰国际集团在大连筹建合资寿险公司,而著名的友邦保险除了在原有的开放城市设有分公司以外,已在佛山、北京、苏州、江门开设分公司,全面拓展其保险业务。根据入世承诺,入世两年内,中国向外资开放北京、成都、重庆、福州、苏州、厦门、宁波、沈阳、武汉和天津地区。3年内,将取消地域限制,5年内全方位开放市场。届时,外资保险公司的数量将大幅度增加,保险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三、外资金融机构竞争力强,业务拓展速度较快
     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市场扩张速度快。银行业为我国对外资开放较早的行业,1997年同1993年比较,外资银行的存贷款余额年增长幅度分别为20.7%和60%,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三家中资国有商业银行年增长幅度分别仅为7.4%和12.2%。在上海,风险小、赢利多的国际结算业务,1986年中资银行占绝对优势,即占90%的份额,但到了1998年中资银行的比重竟下降到只占40 50%。近年来每进来一家外资银行,中资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比重就要下降一个百分点。证券业和保险业虽然开放较晚,但外资扩张速度较快。在保险业,如友邦保险等公司也以其全球化的网络和服务优势迅速在我国市场扩张。
     2.外资金融机构主要采用网络化服务展开竞争。目前,花旗、渣打、东亚、汇丰等外资银行都将网上银行产品作为重要的营销手段。截至2002年12月初,至少有8家外资银行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递交了发明专利申请,内容涉及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方方面面,许多专利已进入审定阶段。花旗银行19项发明大多直指网上银行业务,这也将是外资银行争夺国内客户最快、最有效的途径。3.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创新,使外资金融机构不仅具有传统业务的竞争能力,而且具有快速开拓新市场的能力。在国际结算方面,外资银行凭借其完善的国际网络、先进的结算技术、丰富的业务品种和灵活的营销手段在市场中争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可以预见,随着外资银行业务范围的拓展,作为外资银行优势业务的国际结算和外汇贷款,对中资银行的国际结算等业务必将形成巨大的威胁。又如,外资银行实施的大客户战略,除给予客户直接放贷外,还通过授信额度对发生于大客户与其供应商、买方之间的应收账款予以保理,从而形成了很强的捆绑效应。外资银行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理财专家,开发出了一些成功的理财产品,并设立专门机构提供理财服务,汇丰银行在30个国家和地区有160个“卓越理财中心”,客户可以在任何一个中心享受到尊贵服务。花旗、汇丰等外资银行在中国推出外汇业务不久,就在上海推出了理财服务,如客户在上海的汇丰“卓越理财中心”就可以获得在中资银行得不到的多种选择的综合服务。
     4.目前外资银行仍以批发业务为主,人民币业务的竞争将更激烈。由于外资银行在华的机构网点少,加之我国政府的各种限制,使其在当地银行业务方面较国内银行处于相对劣势。目前,外资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于跨国公司在华企业,经营出色的三资企业,以及大型外向型国有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产品为外汇贷款,各种中间业务,以及其他增值服务。截至2001年12月末,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为31家,到2002年9月底,已有45家外资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人民币资产总额为477.97亿元,其中贷款总额为385亿元。随着人民币业务的逐步放开,外资银行的人民币资金实力将会不断增强。2003年底开始,外资银行可向当地企业吸收人民币存款,这意味着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将在人民币业务上展开激烈的竞争。四、参股购并已经成为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形式
     1.合资控股已成为外资进入我国银行业的主流。从1996年到2002年9月底,外资金融机构与中资商业银行开展的资本合作一般可分为直接参股合作和就某项产品开展资金合作两大类。其中,直接参股6起,涉及国内光大银行、上海银行、南京市商业银行、西安市商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5家银行。目前,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比重不断加大,如外资参股西安市商业银行的比重已从原来的不到5%提高到最高限24.9%。此外,在深圳发展银行,美国新桥投资集团如完成对其15%的入股,将出现外资绝对控股中资商业银行的现象。外资对其参股的中资银行的管理也从原来的不派驻董事到派驻董事会代表,再到同时派驻总经理。
     2.世界跨国保险集团纷纷参股加速了我国保险业的发展。1993年中国人银行批准美国摩根·斯坦利投资银行和高盛有限合伙集团公司两大世界财团分别参股平安保险公司,平安成为第一家引进外资股份的保险公司。1996年,中化集团和加拿大宏利保险集团合资组建第一家合资寿险公司。此后,众多外资保险或金融集团纷纷投资中国保险市场。外资保险机构从最初的外国保险分公司、代表处到目前的外国寿险公司分公司、外国财险公司分公司、中外合资寿险公司等。国际顶级保险巨头纷纷在中国投资,法国安盛集团与中国五矿集团合资组建金盛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德国安联保险集团与大众保险建立安联大众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荷兰国际集团与首创集团合资建立首创安泰人寿等等。这些世界500强的大型保险集团,不仅给中国保险市场注入了资金,也带来先进的承保经验和管理理念。
     五、外资金融机构本土化趋势日趋加强
     随着外资进入我国金融业的规模进一步加大,经营本土化的趋势越来越强。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的金融管理人才及业务人才的争夺将逐步展开。随着外资金融机构规模的扩大和人才需求的增加,外资银行将会利用各种优厚的待遇来与中资金融机构争夺人才。从目前保险业来看,以友邦为首的保险公司已经在大批雇佣中国当地的推销人员开展其产品的促销,这些销售人员许多是从国有保险公司中“跳槽”的。可以预见,随着外资金融机构在华业务的快速扩张,优秀的业务人才和管理人才必然成为中外金融机构争夺的焦点。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