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商人


2005cctv年度经济人物评选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可谓是云集了政、商、学、传媒等各路精英的一桩岁末盛事。看着台上一幕幕走马换将般的人事变换,不禁然想起唐人崔护的一首诗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悠悠五千余年的华夏古国,从没有象今天这样如此推崇商人的地位,可是我们大众对这一角色究竟理解多少呢?学界、商界对此争论颇多,认为红的时候如众星拱月般捧着,过气了则弃之如敝履,不仅将人打翻在地,还要在踏上一只脚。我们的这种态度是推动了商文化的发展呢?还是恰与此相反呢?

商人,在中国历史上历来都是被鄙夷和轻视的。士农工商,商为最末流,已可见一斑。这大半也是因为传统士大夫认为商人的那种不事实业生产,专为货物转手,投机渔利的行为有悖于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准则,故深恶痛绝而大力贬抑之。但是,这只是商人的一面,他的另一面作用表现在商人其实是可称作肩负与国内及其他各国往来商务的国家财产管理者的。为什么这样说,只要看看那些全球五百强企业手中掌握着多少社会资源就可知道。所以说,这是一种所得荣誉与所负责任同样巨大的工作,是需要以极大的技巧和责任心去履行的工作,也是一个需要将私人利益的实现放在公共利益实现的基础上的工作。17世纪英国重商主义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托马斯.孟曾在《论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卷首谈到商人所必需的品质,除去那些所需技能的描述外,有两段论述特别值得注意:“我们对于祖国的关怀和服务,与其说是在于了解别人应尽的义务,还不如说是在于熟练地搞好自己的工作。……留心观察外国王公们的经常收入与支出,以及他们的海陆实力,他们的法律、风俗、政策、礼节、宗教、艺术等等,同时还能为祖国的利益着想,随时将这些问题提出报告。”

这不正是英国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的精神动力么?

   在这里,我们还是抛开争议,认真反思自己职责,按照孟所说的那样,继续埋头苦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