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为利益集团服务无可厚非
田学斌 / 经济学消息报
气候的变化是一连串事件。一层秋雨一层寒,气温逐渐下降,大风起,自然界的冬天来了。紧跟而来的,或许,也是经济学家的冬天。
再借菲歇尔被借用得太多的名言,可以恰如其分描述近来学界山雨欲来、黑云压城的境况:先是“郎顾之争”,经济学家被指集体失语;之后,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张维迎站出来回应,就有了“张郎之争”;跟着是顾氏被逮,科龙令人惋惜地陷入低谷;跟着就是群起责骂,经济学家的声誉受到了严重损害;进入秋季之后,流传网上的一篇奇文让年轻的学子群情激愤,随后是武汉大学的经济学梦之队的陨落,又是一边倒的骂声不断;最新的消息是,香港科技大学的丁学良教授发表高论,认为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接着有媒体说,北京一流经济学家年收入百万,二流的也挣60万,又扯起了经济学家与利益集团的故事,还列举了在利益集团中担任独立董事的经济学家,这名单很长,包括:钟朋荣、吴敬琏、萧灼基、魏杰、张维迎、吴晓求、张曙光、盛洪、曹远征等。并质问,中国的经济学家究竟该独善其身,专心于本学科的研究?还是投身于利益集团,为其代言?问题尖锐,诛心之意昭然,必须有人站出来说话了。
这些事纠缠在一起,纷乱如麻,网上的什么投票历来值得怀疑,投公众所好的言论,即使错得离谱,也容易动不动就获得90%以上的支持,拿来作论据,必须小心。但是网上的发言,反映的基本方向令人欣慰。有对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误解,但是在大方向上大家意见出奇地一致,反映着经济学教育的可喜成果。市场选择永远是对的。而在当前的中国,这指明了主流方向。
有人不知道什么是主流,什么是支流,硬要把落后的、陈旧的、没有生命力的东西当宝贝,非要把即将干涸的季节性的支流变成主流。他不知道,这样造出来的主流是扶不起的阿斗,可以扶,可以把将枯的时流时断的支流当成主流,但结果是长河枯萎,农业凋敝,衣食无着的滋味,中国人再也不愿尝了。他愿意,可以给他发粮票、油票、布票,造个乌托邦供养起来,不能遗祸国人。退一万步,即使真要扶,也可以扶个一年半载,但是由此付出的代价就是万马齐喑,就是一言九鼎的专断和恐怖。这是比恐怖主义还恐怖万倍的人间灾难。改造人的思想,关起门来搞封闭主义,不行;掰开头颅硬灌,文革的历史早经证明,实在难以得逞,最终只能造成人心离散的恶果。
什么是主流?主流就是被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东西。怎样赢得主流地位?其他的领域不清楚,但是要问学术,主要看你的东西是不是科学,是不是有逻辑自洽和外洽的体系,有没有强大的解释力。如果连歌星为什么比工人挣钱多这样的问题都解释不了,理解不了,不能接受,这样的学问怎样重视也不会有大出息。如果不具备成为主流的实力想成为主流怎么办?一般的国家环境没有办法,特殊条件下可能有一点特色,但是多数会成为被供在神坛、得享冷猪肉的神仙,人人参拜,人人捧读,人人都说信。科学与神学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以理服人,后者强调心诚则灵的态度至上。别人要选哪条路,我不管,我是只想做人不羡仙。但是如果有人逼着我选后者,打死我也不干。
有人批评经济学家为利益集团说话,怀疑人家的良心,是很严重的指责,必须以科学理性的态度来看待。首先声明,笔者不是经济学家,不幸无人请做独董,但是属于教师这个利益集团。读者可能是工人、农民、商人、技术员、公务员……不论是否愿意,都可以被划入可大可小的利益集团。是的,有人就有利益,就有利益集团。不丢人,也不高尚。
那么,经济学家能不能为社会利益集团服务,为其代言?可不可以因此多赚些钱?应不应该为现实中的一些经济问题负责?不知读者如何回答,所引消息的作者观点鲜明,而我自己的答案是前两个肯定,最后一个否定。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经济学家利用自己的经济学知识为学生、企业和政府提供更多的服务,获取相应的收入,入情入理,无可厚非。他们的收入水平越高,说明市场对知识的回报越高,是呼吁多年的理想,是每个公众投资于子女读书的希望。今天在经济学家身上变得真实起来,不应该反对吧?
当然,与其他任何职业一样,经济学家有自己的职业准则,为企业和政府服务比如培训、讲座一定尽心尽力;面对媒体和公众时,应提供科学的分析,个人的判断不应夹带科学之外的利益因素,只能把整体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增进为依归。如果要为企业或政府代言,必须郑重说明,不能利用公众对公共知识分子的尊重而谋取不应得到的收入。
有的学者对公众的发言,只是从自己的学术训练和学术推断出发,看起来好像恰好支持了某些不招公众待见的企业或人物,就可能被指责收入钱财、替人说话;有的人站在科学和理性的立场上,批评了一些公众的不当的偏见和误解,就被人指责这样的人没有良心,与公众为敌。有的学者声称利益独立,概不为企业服务,想以利益超然来表明自己为公众说话、有良心,但是要知道这样的政治正确与学者的观点是否科学正确无关。一些主观上关心爱护某些弱势群体的学者,如果对理论的把握不准确,对真实世界知得不多,就会提出不符合经济学理论当然也不能真正取得善果的观点和对策。比如1990年代初,美国议会通过对奢侈品(游艇、豪华轿车、高级皮革等)的消费征收高税,最终受损的是工人;而如果提议为保障穷人住房就规定最低房租,最终受损的不只是穷人,还有房东以及整个租屋市场。
公众多数不具备这样的知识,往往产生误解,因此多数遭受批评的经济学家很冤枉。有些学者并不清楚这样的区分,致使公众的误解加深,学者的职能被一般化,认为他们任何时候都必须代表公众。其实不是。个别不守规矩的学者,利用这种泛化的信任误导公众而得利。
纯粹的道德批评不是科学的方法。正确的批评,是不怀疑别人的动机,只就他的言行说理,就事论事。学者之所以成为学者,不是其道德水平决定的,而是以他的学术训练和学术观点为尺度。爱迪生的自私世上少有,但谁会否认他为人类所作的贡献呢?
面对这一连串纷纷扰扰的事件,有人悲观起来,认为这是经济学家的冬天;有人兴奋起来,认为这是多年不遇的春天;媒体和公众争吵起来,认为经济学家放弃了自己的公共职能,走到利益集团那边去。我倒是觉得,看天看地看人心,种种迹象加起来,不偏不倚,恰好将迎来科学的春天,迎来经济学家的春天。经济学消息报 E-mail [email protected]
田学斌 / 经济学消息报
气候的变化是一连串事件。一层秋雨一层寒,气温逐渐下降,大风起,自然界的冬天来了。紧跟而来的,或许,也是经济学家的冬天。
再借菲歇尔被借用得太多的名言,可以恰如其分描述近来学界山雨欲来、黑云压城的境况:先是“郎顾之争”,经济学家被指集体失语;之后,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张维迎站出来回应,就有了“张郎之争”;跟着是顾氏被逮,科龙令人惋惜地陷入低谷;跟着就是群起责骂,经济学家的声誉受到了严重损害;进入秋季之后,流传网上的一篇奇文让年轻的学子群情激愤,随后是武汉大学的经济学梦之队的陨落,又是一边倒的骂声不断;最新的消息是,香港科技大学的丁学良教授发表高论,认为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接着有媒体说,北京一流经济学家年收入百万,二流的也挣60万,又扯起了经济学家与利益集团的故事,还列举了在利益集团中担任独立董事的经济学家,这名单很长,包括:钟朋荣、吴敬琏、萧灼基、魏杰、张维迎、吴晓求、张曙光、盛洪、曹远征等。并质问,中国的经济学家究竟该独善其身,专心于本学科的研究?还是投身于利益集团,为其代言?问题尖锐,诛心之意昭然,必须有人站出来说话了。
这些事纠缠在一起,纷乱如麻,网上的什么投票历来值得怀疑,投公众所好的言论,即使错得离谱,也容易动不动就获得90%以上的支持,拿来作论据,必须小心。但是网上的发言,反映的基本方向令人欣慰。有对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误解,但是在大方向上大家意见出奇地一致,反映着经济学教育的可喜成果。市场选择永远是对的。而在当前的中国,这指明了主流方向。
有人不知道什么是主流,什么是支流,硬要把落后的、陈旧的、没有生命力的东西当宝贝,非要把即将干涸的季节性的支流变成主流。他不知道,这样造出来的主流是扶不起的阿斗,可以扶,可以把将枯的时流时断的支流当成主流,但结果是长河枯萎,农业凋敝,衣食无着的滋味,中国人再也不愿尝了。他愿意,可以给他发粮票、油票、布票,造个乌托邦供养起来,不能遗祸国人。退一万步,即使真要扶,也可以扶个一年半载,但是由此付出的代价就是万马齐喑,就是一言九鼎的专断和恐怖。这是比恐怖主义还恐怖万倍的人间灾难。改造人的思想,关起门来搞封闭主义,不行;掰开头颅硬灌,文革的历史早经证明,实在难以得逞,最终只能造成人心离散的恶果。
什么是主流?主流就是被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东西。怎样赢得主流地位?其他的领域不清楚,但是要问学术,主要看你的东西是不是科学,是不是有逻辑自洽和外洽的体系,有没有强大的解释力。如果连歌星为什么比工人挣钱多这样的问题都解释不了,理解不了,不能接受,这样的学问怎样重视也不会有大出息。如果不具备成为主流的实力想成为主流怎么办?一般的国家环境没有办法,特殊条件下可能有一点特色,但是多数会成为被供在神坛、得享冷猪肉的神仙,人人参拜,人人捧读,人人都说信。科学与神学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以理服人,后者强调心诚则灵的态度至上。别人要选哪条路,我不管,我是只想做人不羡仙。但是如果有人逼着我选后者,打死我也不干。
有人批评经济学家为利益集团说话,怀疑人家的良心,是很严重的指责,必须以科学理性的态度来看待。首先声明,笔者不是经济学家,不幸无人请做独董,但是属于教师这个利益集团。读者可能是工人、农民、商人、技术员、公务员……不论是否愿意,都可以被划入可大可小的利益集团。是的,有人就有利益,就有利益集团。不丢人,也不高尚。
那么,经济学家能不能为社会利益集团服务,为其代言?可不可以因此多赚些钱?应不应该为现实中的一些经济问题负责?不知读者如何回答,所引消息的作者观点鲜明,而我自己的答案是前两个肯定,最后一个否定。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经济学家利用自己的经济学知识为学生、企业和政府提供更多的服务,获取相应的收入,入情入理,无可厚非。他们的收入水平越高,说明市场对知识的回报越高,是呼吁多年的理想,是每个公众投资于子女读书的希望。今天在经济学家身上变得真实起来,不应该反对吧?
当然,与其他任何职业一样,经济学家有自己的职业准则,为企业和政府服务比如培训、讲座一定尽心尽力;面对媒体和公众时,应提供科学的分析,个人的判断不应夹带科学之外的利益因素,只能把整体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增进为依归。如果要为企业或政府代言,必须郑重说明,不能利用公众对公共知识分子的尊重而谋取不应得到的收入。
有的学者对公众的发言,只是从自己的学术训练和学术推断出发,看起来好像恰好支持了某些不招公众待见的企业或人物,就可能被指责收入钱财、替人说话;有的人站在科学和理性的立场上,批评了一些公众的不当的偏见和误解,就被人指责这样的人没有良心,与公众为敌。有的学者声称利益独立,概不为企业服务,想以利益超然来表明自己为公众说话、有良心,但是要知道这样的政治正确与学者的观点是否科学正确无关。一些主观上关心爱护某些弱势群体的学者,如果对理论的把握不准确,对真实世界知得不多,就会提出不符合经济学理论当然也不能真正取得善果的观点和对策。比如1990年代初,美国议会通过对奢侈品(游艇、豪华轿车、高级皮革等)的消费征收高税,最终受损的是工人;而如果提议为保障穷人住房就规定最低房租,最终受损的不只是穷人,还有房东以及整个租屋市场。
公众多数不具备这样的知识,往往产生误解,因此多数遭受批评的经济学家很冤枉。有些学者并不清楚这样的区分,致使公众的误解加深,学者的职能被一般化,认为他们任何时候都必须代表公众。其实不是。个别不守规矩的学者,利用这种泛化的信任误导公众而得利。
纯粹的道德批评不是科学的方法。正确的批评,是不怀疑别人的动机,只就他的言行说理,就事论事。学者之所以成为学者,不是其道德水平决定的,而是以他的学术训练和学术观点为尺度。爱迪生的自私世上少有,但谁会否认他为人类所作的贡献呢?
面对这一连串纷纷扰扰的事件,有人悲观起来,认为这是经济学家的冬天;有人兴奋起来,认为这是多年不遇的春天;媒体和公众争吵起来,认为经济学家放弃了自己的公共职能,走到利益集团那边去。我倒是觉得,看天看地看人心,种种迹象加起来,不偏不倚,恰好将迎来科学的春天,迎来经济学家的春天。经济学消息报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