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是文,水来化


木是文,水来化 ——简谈文化住区与清枫华景园   北京房地产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能在竞争中胜出,各个开发商主要在技术材料和文化精神两个方面极尽所能创新产品。相较而言,技术材料随着时间的递进总有落伍的时候,而文化通常理解为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很长的生命力。   所以,近几年开发商们大都着力树立自己的社区文化以区别于竞争对手。随着竞争的逐步升级,为了从根本上保证自身社区文化的纯粹性,有的开发商开始挖掘中国传统的居住理念;有的移植国外先进的人居理念,有的干脆照搬别的国家优秀住区的建筑形制和规划特色。于是,北京出现了各种文化背景下的社区模式,北京地产品类呈现出多元文化荟萃的发展形势。   文化从没有象今天这样,在北京房地产开发中被置于如此重要的位置。那么,文化到底是什么呢?   “文”字在中国语言中最初是指具象可见的品物外表彩色交错的纹理、花纹,基本附属在物质概念下。“化”字的本意为教化、教育;引申有改变、风气、化育、融合等主要意义,基本属于抽象的精神范畴。基于这样的字意,两字传承合并,在今天中文的语言环境中“文化”有两层紧密相关的含义:一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二是人类获得的创造两种财富的能力。   这同样包含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一切物质财富即是构成眼前这个“花化世界”的物象纹理,那么对房地产社区开发而言,可以这样理解:“文”是非常实际的一扇门、一扇窗、一块砖、一片瓦、一草一木、一水一石这些人们日常生活中感知和使用的具象元素。而让这些元素能真正符合人生理与心理的双重需要,融入人们的生活,并且顺应自然运行的各种规律,就是我们“化”的精神能力。   所以,“化”是我们深入细致地认识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关系。以及掌握产生这些关系的科学知识的能力。这样“文而化之”后的居住环境方称得上是“文化”社区。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概括起来就是人与栖居大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北京,海淀无疑是一座以科教文为环境主题的大社区。这里以学院路为核心轴脉,集聚了北京、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各大学府院校,可以说是京城独一无二的文化荟萃之地。在地域如此的人文特型背景下开发住区,首先就要深刻解析这里人的质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语出《管子。权修》,原句为: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因此,学识深博、品节高亮的教师学者从来都将育化民众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他们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栋梁;他们离不开这个学府文脉的环境,他们会终生居住生活在这里。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就象根植于此的一棵棵参天巨树,形成了一座浓阴广厚的科教森林,他们树织出地域丰茂的“文”理。   让这样一座“森林”保持繁盛并长久地生存在这里,就必须有“水”的润化。换名话讲,在海淀学院区为科教文人群建设家园,就要秉持力行一种“水”的精神和态度。这里的“水”已不仅仅是规造水景,溪水等这样简单的表面概念。   中国文化对水的哲思深遂而久阔。孔子在回答弟子子贡问水的时候讲到:水滋养万物不求回报,这是水高尚的品德;水昼夜勇往前行,不惧险阻,这是水的勇气;水遇坑洼必填满而后进,这是水端正的行为;水虽曲折回转,但必东归大海,这是水坚定的志向。等等如此,这些对水的精神抽炼,其实是先圣以水的德行透解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这八个字也正是清华大学近百年治学行世的精神铭言。以这样正大深厚的思想为基础,2001年清华科技园创建华清投资公司。于是,华清投资成立之初便将“建设科教群英的住区”作为开发人居社区的方向。清枫华景园正是企业在此方向下的付诸市场的先行。   以清华精神的基调,华清投资更具体采取了“水”无孔不入的行事态度。我们知道水无论遇到多小的孔隙都要注入,所以孔子在讲水时还指出:人们看到这一现象,应联想到审察物理、实际做事要精微缜密。这成为华清投资营建清枫华景园过程中每件工作的准则。   现时北京开发的住区都十分重视和强调环境设计。在这一潮流的驱动下,形式上出现了组团式、线性布局、主题景观等等规划手法;概念上形成西式、中式、自然等等不同的风格,进而又将各形式、各风格以及形式与风格间进行不可胜数的设计组合,一时间确是繁花渐欲迷人眼,浅草还能没马蹄。然而,说到底环境是为人而设计的。   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住区环境设计也必须依从于这一背景特性。当然,今天在北京各种文化已深刻地汇聚交融,具体到居住环境,从表象上看很难讲哪种文化背景下的设计更符合人们的需求。但是经过更深层次的发掘,华清人发现中国文化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在中国的主流文化中,礼与乐是两个重要的人文向性。与之相应,在这两条脉络引导下我国古代的建筑师设计的工作与生活的环境也符合人们的这种人文需求。在此用环境中的道路元素作简要的阐述。如果去故宫游览,大家会发现三大殿间的道路整阔宽直,铺置石材素洁光平,并且道路两旁没有树木石水等物品,只有灰砖铺就的广场。   据此想象,一群臣僚在这样的道路上行走上朝,身形无所遮引,方向无从改变。于是他们只能神貌端庄的笔直前行。同时他们必须克制内心的杂念,否则心思走神将导致步履迟滞或身行偏斜,这将被视为对皇帝的不敬。这种道路从材质、色彩到形制无处不体现着皇权的威严,由此很好的应和着强调尊卑等级的礼文化。与此相对,当人们来到颐和园,就会看到这里的道路大多曲折起伏,窄小灵动,铺置材料多种多样且拼构出不同的图案,两边还种植了四季变幻的植物,更有远山近水作为背景。   这样的道路使人觉得和缓悠长。行动舒谐,心情愉悦。十分适合交谈与嬉戏。于是力求人们亲善和睦的乐文化自然地融入到中国皇家“夏宫”的曲径中。   当然,今天人们在生活中体验的“礼”与“乐”,其形式和内含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但礼仍然对人们起到恭敬尊重的心理作用,乐仍然让人们完成释放情感的内心目标。   一条看似简单的道路其形色纹理能影响人的行为模态,能带给人迥异的心理体体验的。这反应出中国文化本质中十分注重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并力求将人的性情节顺到某种特定的人文场境中。这种文化是实用的,可操作的。 “小道路大文化”的启思在清枫华景园人行路线系统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这个系统既是住区结构组织的中心和灵魂,也是景观设计的主要脉络,系统中突出一条与主建筑群垂直贯联的南北向中央精神轴线。   这条轴线宽敞亮直,并由南端主入口至北端第二进院落顺次排列二个半圆的广场和二个半圆形的喷水池。这样住区人群便有了一处汇聚谋面的“礼”道,每日于此晨出晚归、娱乐交流,享受到集体栖居的融融氛围。在这条主轴的基础上向东西两方展开一系列曲折轻灵的支路,引导人群穿游于各个景观节点。这些支路系满足了小家庭日常细行闲步的需求,让每个人尽情体验住区生活的私处乐趣。这样的人行路线系统应是今天“礼”“乐”的良好诠释。   “小道路大文化”反应的是华清投资对本土文化精微深研的心志与力行。同样的。“小水域”“小砾石”等等住区一切看似小的元素,其规划设计的背后都有着一个大而实际的文化思虑。“木是文、水来化,”清枫华景园住区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等琐碎细物的排布设计体现了华清投资“文而化之”的深厚功力。这个功力的高低决定于我们对人类文化体认的深浅。   只有明了了人类文化的根性所在,才能有理有据地排布热住居环境中的一切元素,才能让人群针对不同元素进行活动时得到适时良性的行为体验与心理感触。当我们借鉴或引入国外的住区设计时,更要仔细深入研习他们的文化特性。因为,那毕竟不是我们熟识的生命空间。正象中国的“道路”一样,人家道路的宽窄长短,材质选择,色彩肌理、空间走向以及道旁的景物等等设计布划同样源出于他们的古今一脉传承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