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还是从矛盾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讲无为而治,强调“知足常足”也是治理者的“德”。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有道,认识到世界的本质并无为而治;粪,农田肥料。这里指天下有道,太平安宁,就可以让战马转行去做农运的活了:天下无道,战乱动荡,那么战马就会在郊野战场产下马驹。这句话很形象的告诉治理者,应遵循“道”的法则…
作者文章归档:路建华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还是从矛盾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讲无为而治,强调“知足常足”也是治理者的“德”。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有道,认识到世界的本质并无为而治;粪,农田肥料。这里指天下有道,太平安宁,就可以让战马转行去做农运的活了:天下无道,战乱动荡,那么战马就会在郊野战场产下马驹。这句话很形象的告诉治理者,应遵循“道”的法则…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继续用矛盾相互转化的辩证道理讲“德”,强调无为而治,“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是治理者的“德”。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成,非常完美,大盈,非常充实。老子在这里说,完美和缺陷、充实和不足,都是相互矛盾事物的统一体,再美好的东西似乎也有欠缺,再充实的东西好像也有不足,但有缺陷有不足并不影响发挥完美、充实的作用。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月…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阐述了生命和名利的辩证关系,告诉人们不要把名利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在名利面前要“知足、知止”,这是老子的名利观。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一连三问,紧扣人们关切的名利得失问题。名声和生命相比谁是最亲近的?生命和物质财货相比谁是最重要的?得到名利和失去生命,谁是更有病害的啊?古今往来,名利得失一直是引起争纷的乱象之源。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从最柔和看不见的事物的转化,讲了无为之益。启示人们要处之以柔,希望治理者施行无为而治。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是说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驰骋天下成为最坚硬的东西;空虚无形之物能自由进入任何有间隙的地方。什么是至柔之物?是水。水任何时候都泰然自若、无欲无求,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甚至抽刀断水水更流,毫无反抗。从水的至柔至弱的角度,老子曾说水的特性是“几于道”。但是柔能…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用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方面的道理,告诫人们要坚守谦卑守辱之道,指出有些事物减损它反而会使它增加,增益它反而会使它减损,过于刚强只能导致早早凋亡。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老子是把“道”看作一个整体的,这在前几章也讲过,第十四章把夷、希、微这三种不可致诘的事物混而为一称为&ld…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讲了践行“道”的几种情形,强调道隐无名,人的实践要依道而行,也只有依道而行才是有“德”。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这里是说有一定学问和地位的人对待“道”的几种情形,最好…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继续前一章论述“道”的作用,指出“道”的规律性是不断循环往复的,发挥作用是不显山露水的,虽然有形的万物生长于有形,但从根本上来说,“有”生于“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说任何事物的发展运动都是循环往复的,指客观规律性。而“道”发生作用的方式,呈弱态,并不引人注意,是留给万物自由的发展空间,让万物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决不强加干…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进一步阐述“道”和“德”的关系,强调了自然法则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并赋予了“道”新的概念“一&rdquo…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依据“道”的法则,依次阐述与“德”相关的仁、义、礼的概念,提出了遵循“道”,要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的观点。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再次强调了治理者要按照“道”的法则实施无为而治。把“道”的“无为而无不为”引入社会治理,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命题,老子希望治理者通过“无为”而达到“无所不为”效果,依照自然法则让社会按照客观规律发展,走上正轨。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