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伍戈

伍戈,博士,副研究员。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二司,曾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部(华盛顿)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先后在《经济研究》、《世界经济》、《IMF工作人员论文》、《商业与经济学学术期刊》(美国)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

中国经济新形势


  经济的韧性1、外需

  美、日、欧PMI过去确实在高位并且是历史上的相对高位,现在已经出现了趋势性向下的迹象。除非我们认为这一轮全球经济复苏的动能比过去任何时间都强得多,才有理由相信PMI的扩张还会继续。否则的话,我们有理由相信,PMI的高点已经到了。

  我们更纠结的是,它会以什么样的方式下行,单边下行还是震荡下行,或是高位震荡,这对我们判断外需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实际上,外需是很难判断的,我们可以把OECD国家看作全球的代表,近似研究全球经济。

  与OECD经济增速最相关的,不是消费和净出口,而是投资。所以对OECD或全球经济而言,投资的变化至关重要。如果说这一轮全球经济复苏从…

Read more

财政发力还是货币发力?


  近期,关于财政政策的争论仍在持续发酵,这场央行和财政部之间的论战引起广泛关注。事实上,每当宏观经济的实际数据低于预期时,市场往往容易产生对财政政策积极发力的期待以及对货币政策宽松的预期。

  在当前经济发展面临多重不确定性的关键时刻,到底应该是财政发力,还是货币发力?两年前,这种争论也持续了一段时间。今天我们推出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员、华融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当时写的一篇文章。

  伍戈认为,我国特殊的投融资体制决定了财政与货币政策形影相随,各自难以独善其身。也就是说,当现实中的财政政策十分积极时,货币政策其实也很难做到真正的稳健。除了通常由财政出资的资本金以外,各级政府…

Read more

去杠杆紧货币还是松货币?


   去杠杆是近年来宏观经济政策的主基调之一。然而,近期在政治局 “扩大内需”会议精神指引下,央行措辞已由保持流动性“合理稳定”转为“合理充裕”,操作上也两次降准且银行间市场利率不断走低。市场不禁困惑的是,究竟紧货币有利于去杠杆,还是松货币有利于去杠杆?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到底是坚持去杠杆还是稳增长?这些都关乎宏观经济动能和资本市场走势。

  一、紧货币有利于去杠杆?

  观察近年来中国几轮杠杆率增速下降的典型阶段(2009-2011年、2013年、2016年至今),我们发现其中的一个共同特征是贷款利率均处…

Read more

全球经济动能:这次有何不同?


 中国往往被视为拉动全球经济的重要动能。然而与过去几轮全球复苏不同的是,2015年底以来中国却呈现出内需持续下滑、其增长反而主要由外需带动的现象。那么,本轮全球复苏的动能究竟来自何方,未来又将走向何处?这直接关乎中国经济的演绎方向。

一、本轮全球复苏的动能来自何方?

全球范围来看,投资在本轮复苏中发挥着主导性的拉动作用。基于全球细化数据的可得性,我们借用经合组织(OECD)35个国家整体的经济增长数据作为近似指标代表全球经济增长(OECD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2/3,过去十年其与世界GDP增速相关系数达0.94)。从历史来看,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在变化幅度上往往高于消费和净出口,…

Read more

消失中的货币


   核 心 观 点: 

  1、坚持多年的货币数量目标消失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之中,但这些指标(M2、社融)对于我们感知货币松紧以及经济冷暖仍有不可或缺的参考价值。缺失既定目标约束的货币数量未来究竟何去何从,这直接关乎宏观经济大势和资本市场方向。

  2、从M2来看,尽管近期银行资金“表外转表内”、拨备率下调等监管措施有助于信贷边际扩张,但信贷总闸门最终由央行控制。经济提质减速及防风险的政策基调下,信贷难以显著增长。监管新规的逐步落地使得银行资产负债表收缩压力不减,M2将呈低位震荡态势。

  3、与趋势性走低的M2相比,过去一年社融保持相对强劲。但随…

Read more

市场预测错了什么?


 1、市场对于过去2017年的经济预测似乎差强人意。市场曾普遍预计2017年中国GDP将由2016年6.7%继续放缓至6.5%,但实际值却抬升至6.9%,预测方向上出现了系统性偏差。那么市场究竟错在哪里?以史为鉴,方能为未来科学预判提供方向。

2、内需预测方面,市场判断与实际数据结果偏差不大。但经济中也有些变化并没有被市场充分捕捉,如过去一年工业生产等数据的季末提升效应。此外,市场对M2的预测存在系统性高估,而对PPI价格的预测却存在低估。

3、外需预测方面,市场判断与实际结果存在较大偏差。尽管市场预计到了外需不悲观,但对其改善程度的判断过于保守,反映出对全球共振复苏认识不够及…

Read more

凯恩斯主义的现实边界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凯恩斯主义”再次回到宏观政策实践的舞台中央,主要国家不断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八年以来,从当前各国运用凯恩斯主义的实际效果来看,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不幸的国家各有各的原因”。美国经济似乎已呈现初步复苏的迹象,而日本和欧洲的效果不如美国明显,中国以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仍处在经济探底过程中。当前为应对经济存在的下行压力,经济学家们对于是否应再次较大规模采用凯恩斯主义经济措施存在诸多争论。虽然我们对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管理政策已经耳熟能详,但实践中,人们往往容易…

Read more

转型中国的货币政策:挑战与应对


  近年来,中国宏观经济结构的不断演变以及金融体系的日益复杂化,已经对当前的货币政策形成了许多重大挑战。特别地,理财产品市场的迅速发展、金融监管的强化、刘易斯拐点的临近、输入型通胀的冲击、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变化、资本项目开放等已经显著改变了货币政策操作的环境。此外,2008年全面爆发的次贷危机导致了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各界对危机前货币政策实践的反思。这些都是传统货币经济学教科书未曾涉足的新领域。本文在回顾近年来中国货币政策的总体特征的基础上,分析现阶段中国货币政策面临的若干挑战,并试图提出有关政策建议。

  一、近年来中国货币政策的总体特征

  回顾改革开放…

Read more

国际汇率监督的历史演进及其现实


  汇率作为货币之间的相互比价,不仅会对本国经济产生影响,也会对其他国家产生相应的外部影响。为控制汇率的外部影响,防止利用汇率政策“以邻为壑”,造成全球贸易的恶性竞争,主要国家很早就开始进行汇率政策的协调和相互监督。此次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平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各国所认同,世界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力度明显增强。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在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加强货币与汇率监督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增强其科学性与合理性,以促进全球经济强劲、可持续的平衡增长。为此,李波研究员、邢毓静研究员等带领的汇率政策研究团队历时两年多,编写了《国际汇率监…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