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涨工资是不够的
——访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
目前,虽然我国GDP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正面临着发展越来越不均衡、分配差距越来越大的问题。从城乡差距来看,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1∶1扩大到了3。3∶1,远远超过世界上2∶1左右的一般水平;从基尼系数来看,世界银行测算的结果是0。47,但现在多数人认为已超过0。5(警戒线为0。4),属于收入分配差距悬殊的表现;从行业收入差距来看,中国收入最高与最低的行业相差15倍,国企高管的平均收入和社会平均收入更是相差128倍。那么,我们如何在“十二五”这个…
作者文章归档:王小鲁

20世纪80年代曾任国家体改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杂志主编、研究室主任。90年代赴澳大利亚访问和学习,近年来曾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员和多家国际学术机构的访问学者。
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收入分配、市场化改革等。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七十余篇。两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博士论文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杰出博士论文奖。
我看未来改革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中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轨道,人均GDP从200美元增长到约4000美元,经济规模连续超越了六、七个发达国家,已列居世界第二位,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称羡的成就。单纯就增长潜力而言,中国经济仍然有能力在未来二、三十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从而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但与高速增长相伴而来,在政府管理体制、财税和收入分配体制、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因改革滞后而积累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使得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冲突日益增加,如果不能实实在在地推进制度改革,消除这些隐患,这些问题就可能成为中国未来发展无法逾越的障碍,中国可能越来越深地陷入…
体制因素造成国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
谢谢大家!首先感谢软科学基金会给了我这样的奖项,我感到非常荣幸,借此机会我想感谢中国经济改革研究会,长期以来在我的研究中给予的支持,我的研究项目列入了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的项目,得到了基金会的全力支持,我所在的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也给了全力的支持,我也想感谢周围的同事、朋友,他们在我的研究过程中给予我很多支持、参与了讨论、争论,这对这项研究的最终完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我想简单说说为什么做这项研究,长期以来在关于宏观的经济现象方面有很多不可解释的问题,比如我们根据统计数据计算居民消费总量,加上每年的居民银行储蓄存款的增加额,再加上居民在股市上的投资,在房地产市场上的投…
谁让国民收入差距增大
长期以来,在关于宏观的经济现象方面有很多不可解释的问题,比如我们根据统计数据计算居民消费总量,加上每年的居民银行储蓄存款的增加额,再加上居民在股市上的投资,在房地产市场上的投资,扣除了银行贷款之后得到的总量,会远远超过统计上显示的居民收入的总量,这种现象每年都会发生。很多从事房地产行业研究和资本市场研究的人士,都存在这样的困惑:居民收入显示无论是城乡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城镇最高居民收入也还是一个很低的水平,这又如何解释长期以来股市的火爆、房地产市场的火爆、房价居高不下、大量的高端商品房销售等现象?同时这个问题也和收入分配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收入分配到底是什么样的状况,也需要给予更清晰的解释…
王小鲁:现有数据不足以反映居民收入分配状况

由《福布斯》中文版主办、中国建设银行(4.55,-0.08,-1.73%)联合主办的“2010福布斯中国财富管理论坛”于2010年12月28日在北京举办。上图为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
王小鲁:我想从一个学者的角度简单说一下我个人对关于财富和信息之间的关系,我说点我的想法。我们国家现在是高端富裕人群,已经成为经济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的资源,这个财富的数量有多大,它会…
王小鲁:经济失衡严重 消费需求增长缓慢
他认为过去十年,中国经济高投入、高消耗、低回报。增长靠大量投入带动,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已与美国相当,环境污染与破坏严重。
造成这种结构失衡的原因是因为高投资与各级政府过度追求GDP,资金供应成本过低有关,客观原因是因为消费不足,过度储蓄,助长了盲目投资。
王小鲁:劳动报酬比重真实下降 收入增长明显滞后
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明显下降的趋势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要解决这一问题,迫切需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劳资协商谈判制度,迫切需要完善法制、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和财税体制等方面的改革
王小鲁/文
目前中国的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报酬所占比重持续下降,是导致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一个基本原因。
并非统计口径问题
也有学者提出,劳动报酬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或完全是)统计口径变化造成的。他们提出的一个主要理由是,2004年之前个体工商户业主的报酬原来在统计中算为劳动者报酬,2004年经济普查后,国家统计局调整了有关统计口径,把其业主所得改按营业利润计算,导致劳动者报酬比重突然下降。
…
十二五城市化政策应吸取教训
作者王小鲁
近一时期,“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似乎已成为未来政策考虑的一个重要部分。但笔者认为,这一政策的经济合理性是需要慎重考虑的。当前需要吸取以前政策得失,避免重复过去走过的弯路。
城市化是所有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都经历了大城市主导城市化发展的过程,而且通常各国都会形成一个或几个大都市圈作为经济和人口的核心区。
我国的经验证明,凡发展得好的小城镇,几乎无例外地位于大城市圈或其辐射范围内。全国的“百强镇”,90%以上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而…
王小鲁:解决灰色收入问题出路在政改
灰色收入到底有多高?少数人与普通百姓的收入差距到底有多大?
今年7月,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给出这样的答案:2008年中国居民住户收入统计未包括的“隐性收入”至少为9.3万亿元,其中不包括在经济普查中的5.4万亿元可以称为“灰色收入”。隐性收入和灰色收入主要集中在高收入人群,这使中国收入最高的10%家庭与收入最低的10%家庭的人均收入相差65倍。
作为官方权威部门,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没有统计到 “隐性收入”,甚至连国家经济普查也无法统计到“灰色收入”,而收入差距,官方统计显示的是23倍。为此,统计局方面的两位处长撰文对王小鲁的统计结果提出质疑,双方开始…
王小鲁:“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存疑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晓丹
近期,各地政府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要求下,目前正紧锣密鼓地制定“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十二五规划’”,“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似乎已成为未来政策考虑的一个重要部分。对此,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表示疑虑:“这一政策的经济合理性需要慎重考虑。”
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实行了“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政策,放宽了对城市发展和对要素自由流动的限制。在1978-1998年,城市化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达到33.3%,城市化显著加快。
“但这也同时导致了这20年期间城市化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数量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