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蔡厉

美国对主权财富基金感到不安的真正原因
当美国金融机构纷纷大幅亏损甚至资不抵债时,中国却手握1.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重金;当美元一贬再贬,信任度江河日下时,热钱想方设法饶开资本管制,涌入中国,这一切究竟意味着什么?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全球金融秩序正在重新洗牌,次债危机赋予中国一个千载难逢的“入局”甚至“控局”全球金融秩序的决佳机会。连一向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不共戴天的国际金融大鳄索罗斯也这么认为了。他日前指出,当前的金融危机不太可能导致一场全球性的衰退,而是一次对全球经济的根本性调整。在这一…
把握08年宏调政策走向的一个“三角平衡”原则
经济形势面临空前不确定,如何对2008年的宏观调控政策走势进行判断?这里给出一个三角平衡原则:在通胀控制、要素价格改革和人民币升值三者之间进行有效平衡。这个三角平衡也将构成今年宏观调控的核心要素。
中央已经确定,“双防”是今年宏调的首要目标,而第一防就是防通胀,控制物价上涨是眼下迫切需要解决的短期问题。另一方面,资源价格改革、收入分配改革等要素价格改革也需要快速推进,资源价格改革为节能减排所必需,而收入分配改革则是提振国内消费所必需。综合来说,要素价格改革是转变经济增长方以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保障,这是事关国家基本战略的“大是大非”的长…
中国房市的“局”
近期,关于楼市是否已经出现“拐点”,媒体上争论很激烈。一般来说,“屁股决定脑袋”,消费者以及站在消费者立场上的观察者倾向于拐点已经或即将到来,而开发商以及炒房者等利益相关者则会极力反对。然而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在甚至一些号称中立派的分析家尚且说拐点目前依然是幻想时,万科的掌门人王石却站出来明确承认楼市的拐点已经来了。更让人意外的是他日前竟然大大方方坐到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更深思熟虑地、更大范围地宣扬自己的拐点论。
仔细品位王石在节目中的谈话,你会打消认为他是在做秀的念头。承认拐点,更是因为王石敏锐觉察到市场正在面临一个根本性…
《货币战争》已经触及中国深层意识形态
随着对《货币战争》现象的持续关注,我越来越觉得当初将该书和《君主论》做类比是很恰当的,但这不是说后者将一定能达到前者高度。两者的相似性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的意图都是为当局决策者提供建议,二是两者都触及当时社会深层的道德价值观念。
一、 都是为最高决策者进言
或许罗斯柴尔德家族并不象《货币战争》中所讲述的那样是当今世界的真正首富,或许黄金本位的货币体制真的再无翻身机会,或许美联储私人股东红利远远小于总利润,但这并不影响该书对世界金融秩序的演进是…
“全要素低成本”才是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根源
| ||||
很多人在解释中国经济增长“奇迹”时,总会相当程度地将其归功于中国因低工资而造成的低劳动成本。也有人将此作为中国在国际市场中的主要“竞争优势”,甚至“核心竞争力”。实际上,除了劳动之外,土地、资本这另外两个基础生产要素的价格,在以往和当前的行政管理体制中更是惊人的低廉。如果将知识产权也看成一个生产要素,那么它们在中国的价格大家也是有目共睹。可以这么说,中国… |
智囊机构与外交政策的超国界化
智囊机构与外交政策的超国界化 |
以下是美国外交政策研究所(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高级研究员、麦甘咨询公司(McGann Associates)总裁詹姆斯·G·麦甘(James G. McGann)在美国国务院的一份期刊上发表的文章。 智囊机构与外交政策的超国界化 (Think Tanks and the Transnationalization of For… |
产权改革与中国改革进程
英国《中国经济与商业研究》杂志2005年11月号刊登了英国学者理查德•桑德斯等人题为《私有化与产权:中国将走向完全私有化?》的文章。该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私有化在中国改革进程中作用的论争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改革成功的基石是公共企业家精神和模糊的产权,中国改革历程完全不能用来证明私有化的合理性。中…
中国改革战略需要根本性调整
中国改革战略需要根本性调整
自上世纪17、18世纪以来,西方掀起了一场为开放为传统所禁闭的个人自由辩护的思想运动。所谓的禁闭个人自由,也就是禁闭个人的欲望。直白地说,传统——全世界的传统——都是倡导否定克制个人欲望的,认为个人过多放纵自己的欲望的行为,将危害整个社会群体。这种理念在欧洲和印度均最终演变成极端的禁欲主义。要而言之,传统的社会秩序是建立在否定个人欲望和私利行为的基础之上的,而否定个人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是基于个人追逐私利满足自己的欲望的行为将危害社会的整体利益的判断的。但是,这场肇始于欧洲的自由主义运动却试图为个人&…
网络、市场和道德
网络、市场和道德
科学革命兴起的十七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在对科学技术美好的一面热情洋溢赞美的同时,也为其所蕴涵的危险而深深担忧。在他的眼中,科学应该是为人们生活增加益处和便利的工具,而要确保这种属性,则需“人性和慈善加以引导”。一旦人们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挣强好胜、追名逐利、挣权夺位,或其他任何类似的卑劣的目的”,将会给社会带来危险和灾难。大约三个世纪后,当看到人们以自己的质能方程为基础制造出原子弹时,爱因斯坦才意识到培根洞察力的伟大,他痛心疾首地写到:我们的思想创造应该是人类的祈祷,而不应该是人类的诅咒,在你的图表和方程式中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