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发展所面对的一个新挑战是,劳动力短缺成为普遍现象,普通劳动者工资持续上涨,劳动力不再是无限供给。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因而也对政策应对提出了紧迫要求。本文将描述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趋势,阐释其对经济增长的近期和长期影响,揭示未来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源泉,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作者文章归档:蔡昉

中国制造业何去何从?
自2004年以来,沿海地区的民工荒逐渐演变为普遍的招工难和涨薪潮,大幅度提高了制造业的成本,引起了人们对中国能否保持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担忧。既然普遍流行的观点认为,迄今为止中国制造业获得的巨大全球份额,靠的就是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而且事实也的确如此,那么,随着普通劳动者工资的持续提高,因而不断削弱这一要素成本优势,许多制造业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终将丧失,产业向外转移似乎是必然的。
本文并不简单地赞成这种观点。因为决定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不直接在于工资水平,而在于单位劳动力成本,后者由工资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或人力资本存量共同决定。虽然工资水平提高无疑会改变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成本,但…
未富先老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
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不仅反映了在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人口也同时老龄化这个一般规律,而且表现出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于收入水平提高速度的特殊性。在过去的30余年中,中国在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提高方面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但是,中国的人口转变更是以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步伐推进。人口转变与人均收入提高之间的这种缺口,可以被表述为“未富先老”。
早熟的人口老龄化
国内外观察家们曾经不无担忧地预测,中国人口总数将超过16亿。但是,大多数人未能预料到的是,中国经历了异常迅速的人口转变,生育率下降的速度也大大快于其他国家,目前已经处于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国家行列…
抓住劳动力市场新特征
2012年春节后,民工荒再次成为各地热点和难点,而且严峻程度大大高于往年。直至不久以前,人们还深深沉迷于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幻觉,突然间,无论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日益面临严重的招工难以及由此引起的前所未有的加薪压力。如果说在劳动力过剩条件下就业困难关乎民生的话,在二元经济尚未消失条件下出现招工难问题,则既关乎民生又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因此,对于如何认识和应对招工难现象,应给予多年以来对待就业难现象同样的重视程度。
为什么招工难来得如此迅速
我们需要从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的转折,来认识何以从就业难到招工难的转变如此迅速。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时间内,…
2013年前后中国人口红利消失
为什么招工难来得如此迅速
我们需要从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的转折,来认识何以从就业难到招工难的转变如此迅速。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时间内,主要通过劳动力市场配置就业的普通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工资没有实质性的提高。这是因为直到2004年之前,中国处于典型的二元经济发展阶段,具有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特征,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企业冗员的存在,抑制了非熟练劳动力工资的提高。以民工荒现象为标志的劳动力短缺现象首先于2004年出现,随后就从未间断,并推动着普通劳动者工资持续上涨。因此,按照二元经济理论的定义,我们把2004年看作是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年份。
如果说这个转折…
人口红利衰减 改革红利跟上
一个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在人均收入达到7000至17000购买力平价美元时,有很大的减速可能性。如果减速很深且持续,经济体还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按照同等口径计算,中国目前的人均GDP恰好处于这个减速概率最大的区间。 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顺利过渡到高收入阶段,是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和紧迫任务。
虽然大多数学者和政策制定者都同意,通过深化改革保持增长可持续性,是应对这一挑战的重要途径,但是,现实中推动改革却遇到两个难题:
其一,迫切需要推进的改革领域可以列出一个庞大的清单,而究竟如何确定优先序则始终没有一锤定音;
其二,很久以来政府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
未来靠什么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经济增长可持续引擎,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和动力。然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方式不尽相同。根据预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于“十二五”时期停止增长并绝对减少,意味着长期给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人口红利的人口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意味着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要求从依靠传统人口红利实现的增长模式,加快转向依靠人才红利的增长模式,保持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这种转变与中央提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也是完全一致的。
一、劳动生产率是经济增长可持续源泉
对于不同时期的经济学家来说,一个经久不衰的课题,就是探索经济增长…
劳动力市场制度的时间窗口
按照历史经验,劳动力市场制度在刘易斯拐点到来之前都不太起作用。刘易斯拐点很可能会在2013年就真正到来,所以这个制度建立越来越急迫
民工荒不能保证农民工收入提高。根据市场信息不对称理论,由于雇主和雇员间信息地位不同,雇员收入增速与经济发展增速会出现不匹配。
随着中国人口进一步老龄化趋势,适龄工作的劳动力供给相对减少,劳动力供给方对于均衡价格即货币工资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从而出现员工从一个部门向另一部门流动,以获取更高收益,打破了原有的充分就业均衡状态。
因此,如果有市场失灵的话,劳动力市场最容易失灵。因为劳动力市场设计的生产要素载体是人,人力需要被保护,不能…
计划没市场好 警惕中等收入陷阱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首次作为独立章节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曾参与制定“十二五”规划纲要研究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说,“十二五”收入分配改革的题中之义包括: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自然垄断行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建立和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大已制定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的执行力度。
收入调查没覆盖农民工
记者:当前城乡间、行业间、区域间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究竟怎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