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志强
你第一天去某公司上班,没想到,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的大老板,召见了你,并对你表示了殷切的期望,临走还送你到门口,你感觉如何?可回头你仔细想想,老总说的其实都是废话。但即便是废话,那又怎样?你是不是有被重视,特别想表现一下的感觉?这就是“期望效应”。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吉布森等人,做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学试验(怎么又是老外?我们中国的心理学家在做什么呢?为什么从来不见他们,做反映中国人特点的实验?悲哀!其实中国人的面子意识、群体意识、社...
作者文章归档:郝志强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十三:合理的“权威效应”》
作者:郝志强
某美国心理学家,给大学心理学系学生讲课时,作了个实验(没有找到出处)。课程开始前,心理学家给学生介绍了一位客人,德国著名化学家,然后请客人讲话。
客人用德语口音很重的英语说,他发现了一种液体,并拿出一个小瓶。他说这种液体有强烈气味,但对人体无害,可以用来测试嗅觉。他要做个嗅觉研究,所以现场要测试学生的嗅觉能力。接着他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学生听到他打开瓶盖的声音,等了一下,他让那些嗅觉灵敏,并先闻到气味的学生举手。不久,不少学生都举了手。然后这位化学家,做了记录,离开了教室...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十一:汇才学员的“人质情节”》
作者:郝志强
一九七三年的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发生了一件奇案。一家银行发生抢劫案,警察赶到和劫匪对峙,劫匪劫持了两男一女做人质。警方在银行外荷抢实弹地包围,与银行内的劫匪谈判。事件僵持了许久,劫匪叫警方先撤走,警察不肯。拖了几天,双方谈判有了结果,劫匪把三个人质推出来,循警方指定的一条路逃走。这时警察追了上来,想救人质,也想抓劫匪。但怪事发生了,三个人质却帮劫匪掩护逃亡,大声叫劫匪逃命,其中一个女人质还挺身替劫匪挡抢。
后来劫匪就擒,警方找来心理学家,他们想知道,为什么三个人质在性...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十:沙姆的“神秘气泡”》
作者:郝志强
你注意过一群鸟,是怎样站在一棵大树上的吗?它们不是集中站在一根树枝上,而是分散地站在整个树的不同树杈上。你去饭馆吃饭,如果里面已经有些人了,你会和他们靠得很近吗?很少有人这样,我都是坐在尽可能舒服,可以看到风景,并远离别人的位置上。这些我们都习以为常,不这样反而很奇怪了。
20 世纪60 年代,心理学家沙姆却做了个有心人。他进行了大量实验,最早提出了个人空间的概念。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 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 沙姆就进去坐在他或她旁边,测试那个人的反应如何。实...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九: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曲线》
作者:郝志强
无论是大班演讲也好,还是小班培训也罢,授课结束,只是学员学习的开始。如果学员在培训后,不去使用培训的内容,无论企业花了多少代价,讲师水平无论多高,这个培训简直没有用。而学员要使用,首先要把培训的核心内容记住,而且这个记忆要尽量深刻,尽量持久。就象我们学会骑自行车后,三年不骑,骑上车5分钟后,就和三年前的骑车水平差不太多。那在培训中,记忆是怎样发生的?和记忆相伴的遗忘,又是怎样发生的?讲师如何才能加强学员的记忆呢?讲师怎样围绕记忆来设计课程,让学员上完培训课的记忆,就象学员学骑自行车的记忆一样有效呢?
&...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八:“学习助长”与“学习抑制”》
作者:郝志强
你家孩子,在家一个人吃饭,吃得香,还是到幼儿园,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吃饭,吃得香?你当初骑车上学时,后面有车超过你,你是不是要加快车速,追上去?你现在是讲师了,50个人听你授课,是否比10个人听课,你发挥得更好?你有无发现,老实的小狗,看到别的狗吠叫,也跟着吠叫了起来?
在心理学上,把这些行为就叫“学习助长”。简单地来说,一个人的表现会因为别人的注意,或竞争,而有所提高。当有他人在场时,他可能会比独自一个人时,表现得更好。
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七:教室布置的“从众效应”》
作者:郝志强
从授课效果上来看,大班授课,那么多学员,讲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员,促动每个学员的学习,只管自己演讲得效果不错就可以了,至于学员学了多少,那取决于学员的吸收能力。但小班授课就不同了,讲师要照顾到每个学员,要促动学员在小组里,分享自己的观点,让学员不但从讲师身上学到东西,从其他学员身上也可以学到东西,这才是小班的价值所在。
所以说小班的内训授课,讲师有更大的压力,还要在这个压力下,带动大家参与,其实对讲师的授课技巧,有更高的要求。下面专门说说,讲师...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六:格式塔派的“顿悟”学习理论》
作者:郝志强
和桑代克的“试错”学习理论不同,格式塔学派强调的是“顿悟”。格式塔学派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
他们也用“倒霉”的动物做试验。心理学家苛勒于1913年至1917年,用黑猩猩做了一系列试验,证明了黑猩猩的学习是一种顿悟。苛勒在笼子外放有香蕉,笼子里放有两根短竹棒,用单根...
《授课方法的心理学原理之五:桑代克的“试错”学习理论》
作者:郝志强
桑代克,箱子,钉着木条,脚踏板,开门。猫,饿猫。门外,鱼。试验开始了。
一开始,饿猫进入箱子中时,只是无目的地乱咬、乱撞,想出去吃鱼。后来偶然碰到脚踏板。饿猫打开了箱门,逃出箱子,得到了食物。接着第二次,桑代克又把饿猫关在箱子里,如此多次重复。最后猫一进入箱中,即能打开箱门。于是一只会开门的猫,诞生了!象不象训练武林高手?
桑代克认为,猫不是通过逻辑推理,不是通过观察别人,更不是自己顿悟,学会逃出箱子的。它们能顺利...
讲师的三个“职业病”
作者:郝志强
各行各业都有所谓的职业病,有个笑话说妻子和丈夫一起回家,妻子一进门就随手把门关上,丈夫被关在了外面,一边敲门一边喊:“开门,开门,让我进去,真是的!”做公共汽车售票员的妻子说:“吵啥吵?坐下一趟吧!”还有的领导退休后,找不到成就感,整天要老婆和子女给他汇报工作,热衷于开家庭会议。都是有职业病,而且还带到生活中来了,甚至还病得不轻。
简单地来说我觉得很多讲师都有职业病,只不过每个人病的程度不一样,我也一样。在外面,我是人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