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陈理

陈理,广西钦州人,从1992年涉足证券投资,2005年创办“博客巴菲特”,2006年成立“中道巴菲特俱乐部”,致力于把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在中国资本市场进行投资实践。

2013年投资策略:结构优化和等待收获


  每年底或次年初,我都面临一个颇为尴尬的任务,就是要为媒体、合伙人和客户提供一份新年度的投资展望和投资策略报告。

  因为我的投资展望和投资策略起码面向未来二十年(但我和客户沟通时,通常只说一半,即面向未来十年,以免他们被过度惊吓,因为巴菲特说过,不愿意持有十年的股票,不要考虑持有哪怕十分钟,理论上有依据),最好是面向未来五十年,乃至百年。正如芒格说的,在他眼里,企业成功的跨度是五十年。也就是说,考察一家企业是否成功,要看他是否有实力穿越未来五十年,否则谈不上真正的成功。所以,对我而言,投资的首要任务是找到那些很长的坡——具有持久竞争优势、能穿越未来五十年...

Read more

对白酒业几个热点问题的看法


  最近是白酒业的多事之秋:泡沫、拐点 、库存、塑化剂、限制“三公消费”、军队禁酒传言,纷纷扰扰;月朦胧,鸟朦胧,醉眼也朦眬;东一步,西一步,找不到回家的路。

  我近期陆续和钟兆民、但斌、刘建位、李剑、周贵银、翟敬勇、崔云川、陈钢、黄磊、黄茂等作了交流,参加了雪球网关于酒业的线下讨论,出席了贵州茅台11月26日的临时股东大会,结伴探访了茅台的直营店、专卖店,并赴茅台镇参观了茅台酒厂和天士力的国台酒业,一路上边观察、边讨论、边思考,现整理一下思路,谈谈自己对白酒业几个热点问题的看法,一家之言,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朋友们批评指正。

  一,关于泡沫问题...

Read more

矫枉必然过正:对银行业认识的群体性错误


  纵观中国资本市场二十多年的历史,对银行业的认识有多次矫枉过正,数度发生群体性错误。

  第一次发生在上世纪的90年代。当时深发展的靓丽表现引发了对银行业认识的第一次群体性错误。深发展虽是高成长股的典型,但在盲目乐观的思想主导下,导致1999年底浦发银行上市高开29.5元,并由此开始了长达五年的熊途。

  第二次发生在2005年-2007年。以招行、浦发、民生为代表的银行股股价近十倍的上涨,再次引发了市场对银行业认识的群体性错误。招行股价曾达到市盈率30多倍,市净率6倍多。而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银行股调整了五年。

  第三次就是这次。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

Read more

《格雷厄姆经典投资策略:让价值投资更容易》序


  早期跟随格雷厄姆掌握价值投资法的人非常少,大约只有20人。随着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和《聪明投资者》等著作的传播,尤其是巴菲特等价值投资者取得的巨大成功,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皈依”价值投资法。

  但是对于庞大的投资群体而言,价值投资者一直只是孟什维克(少数派)。正如巴菲特1984年在《格雷厄姆-多德部落的超级投资者们》的演讲中指出的:“我只能够如此告诉各位,自从本杰明·格雷厄姆与大卫·多德出版《证券分析》,这个秘密已经流传了50年,在我奉行这项投资理论的35年中,我不曾目睹价值投资法蔚然成风。”巴菲...

Read more

没有理想 就没有现实


  阅读但斌先生富有激情、智慧和人文情怀的投资札记《时间的玫瑰》,让我想起价值投资的开山鼻祖格雷厄姆先生,他的一本投资专著也有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金钱蜜蜂的舞蹈》。浪漫与理智的结合,热情与理性的交织,是这位大师的性格特征。从但斌的身上我似乎看到了一点大师的影子,尽管他在中国更多的是试图复制大师的衣钵传人巴菲特的投资理念。

  觉悟的力量

  但斌有过在工厂当钳工和“孔雀东南飞”的艰苦岁月,也有过四次重大的投资挫折,他接受和转向价值投资的时间也不算早,大体在2000-2003年之间,但他一旦转身,却是那样的毅然决然,在短短的几...

Read more

股票:追求长期收益投资者的最佳选择


  1802年,三个美国人手里各有一美元,但是,他们各自做出了不同的投资决定:一个人害怕风险,买了黄金作为一种保障;一个人愿意冒一定风险,买了有风险但又不太大的债券;一个人敢于冒险,买了风险较大的股票,希望获得较高的收益。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2006年(即204年之后)三份原始票据和实物被发现,三位投资者的后裔成了这些财产的合法继承人。但是,收益结果却有天壤之别:

  1美元的黄金现在价值:32.84美元;

  1美元的债券现在价值:18,235美元;

  1美元的股票现在价值:1270万美元。

  这就是西格尔在《股市长线法宝》一书里,用一张金融资产...

Read more

在中国运用价值投资的心得体会


  我1992年开始做投资,1995年通过上证报接触价值投资,开始了学习和实践价值投资的历程。经历股市的风风雨雨,在中国运用价值投资我主要有六点体会。在谈体会之前,我先和大家做个互动和调查:

  共15位读者参会

  1、主张价值投资和波段操作相结合的请举手;(5人)

  2、知道价值投资的三大基石或者三条最基本原则的请举手;(没人说全)

  3、股票投资时间达到10年的请举手;(4人)

  4、每天平均用于投资研究达到3小时的请举手;(5人)

  5、喜欢坐云霄车或者玩蹦极的请举手;(2人)

  6、如果有人向你推荐《建党伟业》这部电影,愿意去...

Read more

读《巴菲特的护城河》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东坡,《前赤壁赋》

  建国一个甲子,我在北京参观了国家科技馆,其中有个关于生命周期的主题引起了我一番“思维格栅”:

  有的生命朝生暮死,如中国《诗经》里就出现的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其成虫不食,一般只活几小时至数天而已,故有“朝生暮死”之说;有的生命却能够见证沧海桑田,如加拿大最长寿的巨杉(别称“世界爷”),活了2550...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