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不担心行动的危险,我更担心不行动的危险。”对于中国央行四月十九日的降准,我的评价可以用温斯顿·丘吉尔这句话总结。
中国央行4月19日宣布, 自2015年4月20日起,下调各类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此前FT中文网《经济人》专栏中,我已多次呼吁中国央行不仅要降准,而且应该进一步结合降息。本次中国央行降准,不仅在于中国经济下行,也在于潜在的通缩风险。在中国经济的潜在通缩风险已经逐步临近的时刻,进一步宽松不仅有必要,而且也是唯一的正确路径。
中国是否面临通缩一直存在争议,主要分歧在于消费物价指数(CPI)...
作者文章归档:徐瑾

亚投行背后的中国梦
“中国目前正在筹建亚投行,很多国家都在加入,八国联军又回来了,您怎么看?”3月的2015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一位听众对中国经济学家林毅夫如是发问。
抛开林毅夫的回答不说,这个提问本身就很耐人寻味。根据2014年10月亚投行(全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筹建《备忘录》,亚投行的法定资本为1000亿美元,由中国等国发起成立。这一话题如今已经成为和房价、股市一样热门的话题,普通民众也津津乐道。所谓“八国联军”的说法,除调侃之外,倒也道尽了中国民众的自豪;尤其在英国作为第一个西方国家决定加入之后,...
情绪不能抗雾霾:《凯恩斯的中国聚会》
经济学家与环保主义者的论战由来已久。在环保主义者眼中,经济学家唯利是图,只知道以贴现价值而无长远眼光,对生态圈毁坏,大气污染听之任之,地球在市场主义的论调中走向衰竭;在经济学眼中,资源稀缺是天理,环保主义者不过是利益小团体,只知道发动道德攻击,利用环保的旗帜扩张权力,侵犯资本所得,而温室效应,物种灭绝不过是危言耸听。
经济学家和环保主义者左和右两极分化,十分明显,但是任何的道德诉求如果不能对现实有所裨益,那么就毫无意义可言。既然环保主义者与经济学的目的都是在既定情况下谋求人类效用最大化,那么两者就都应该尝试对话沟通。所以经济学和生态学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它们甚至具有...
存准金应该一降再降
该来的终于来临。
2月4号,中国传统的立春节气,中国央行终于“普施甘露”:2015年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除了普遍性的降准,这一次特点在于有定向降准,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4个百分点。
上次中国央行降息是2014年11月22日,当时我在专栏《中国步入降息周期》已经指出,降息的自然延伸是降准,“贷款潜在收益下滑可能令银行贷款意愿降低,如果不配合以数量方面的放松(例如降低存...
货币政策能够走多远?
涨价之后的达沃斯繁华依旧,政要巨贾笑谈间,却难以驱散全球经济之上经济阴霾。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再次调低全球增长预期,不仅将2015年和2016年预测都下调了0.3%,而且作为世界增长的引擎,中国被下调幅度更是高达0.5%,表明IMF预期中印度经济增速或好于中国。
这看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是中国经济放缓已经显示某种迹象,2014年GDP增速7.4%——这一数据纵然已经高于市场预期,但还是低于年初设定的7.5%目标,为中国最近24年最低。
全球都在“拼发展”之际,这一轮站上第一线的是各国央行行长,趋势也呈现...
邹至庄评杨小凯与中国经济
《经济人》点评:杨小凯逝世十周年重新搅动很多人的神经,不知道大家是否有点审美疲劳,这股思考也反映公众对于中国转型与改革路径的集体焦虑。
韦森老师筹办的杨小凯追思会确实提供了一个反思契机。从外界反响来看,张林之争似乎更为抢眼,甚至有有朋友表示,黄有光被忽视了(其实无论在小凯历史上还是追思会现场,黄老师都是相当抢眼的,尤其配合他那真的只能用爽朗来形容的笑声)。
存在即合理,媒体当然更关注有争议性话题,张林之争如此触目,也在于话题触动集体情绪。黄有光值得关注,那么邹至庄呢?杨小凯留学普林斯顿,实在离不开邹至庄的帮助,1982年杨小凯被武汉大学聘为助教、讲师,...
张维迎:以法治看待市场
这是微信公共号经济人(econhomo)推送的第5篇文章,本号分享经济与人文,可以直接点击文章标题下的“经济人”关注,也可在“查找公众号”页面检索“经济人”关注,还可以保存文末二维码图片关注。
《经济人》点评:恩,还是从张维迎林毅夫的争论开始谈。虽然这场辩论引发各种讨论,但我多少认同一位朋友的说法,这场辩论总让人觉得是发优势和后发劣势之争在不同语境下的重演,可谓是前者2.0版本。而从事后的评价来看,对张林的态度,基本取决于评价者的个人左右倾向而不是观点本身。
他们不同被总结为三个交...
亚当斯密有多重要
《经济人》点评:微信圈近期都在刷屏张维迎林毅夫的争论,《经济人》也在现场,两人当时发言时间有限,逻辑未能完整展开,还是观点之争。不过,两人都提到回到亚当斯密,那么这位死了两百多年的苏格兰百人,到底说了什么,还能一再让人重温?分工其实斯密理论体系的一个核心,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抑或二者之间。斯密奠定了分工的研究范式,杨小凯也曾感叹“至今还没有证据表明,(斯密的分工理论)在他那个时代之后取得过任何实质性的进步”。
西人评价《国富论》不是为图书馆而写作的书,而是形成了今天整个生活环境。张维迎说今天的人未必比亚当斯密年代聪明,这我很赞同,社会科学的积累有...
央行该出手时应出手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
临近年中,关于中国金融危机的种种猜测日复一日,银行间市场转而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我们在6月可谓见证了一次市场畸变甚至历史一页。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一直是流动性的风向标之一,6月20日隔夜利率一举创下历史新高,高达13.444%,而这一指标在今年早些时候尚徘徊于3%之下;1周利率也达11.004%,突破10%大关。一时之间,消息暴走,从银行违约到央行投放,辟谣声明与小道消息齐飞,愁云惨雾与幸灾乐祸同在。
中国经济基本面不会一夜之间变脸,银行间市场极度的资金饥渴胡为来哉?...
李约瑟之谜与复兴梦
当“中国梦”越来越流行之际,“伟大复兴”的热情口号也越发铺天盖地,中国梦的诠释之一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复兴与落后是一对正反命题,当审视复兴之际,或许应该先自省,中国为何落后?
这一问题有很多版本,最著名当属“李约瑟之谜”: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很多重要贡献,为何在现代中国不再领先? 芝加哥学派信奉复杂的问题有简单的答案,但是历史的真相往往是,简单问题往往有复杂的答案。英国学者李约瑟对中国的兴趣或许源自其专业之外一时外溢的好奇心,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