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李文海

李文海,1932年2月28日生,江苏省无锡市人。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10月至1994年6月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1994年6月至2000年9月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李文海于1949年11月在无锡参加革命,195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成为中国历史研究班研究生,1955年7月毕业。

  从1955年9月到1966年,李文海先后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助教、讲师,并先后兼任中国历史教研室秘书、党支部委员、副主任。其间,1957年10月至1958年10月,在北京市丰台区看丹乡榆树庄大队下放锻炼一年,1964年在山西省五台县阳白公社李家庄大队参加一年的"四清"运动。  "文化大革命"期间,李文海同志先到江西余江中国人民大学"五七"干校劳动。不久,中国人民大学停办。1971年3月,李文海同志调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工作,先后任理论处处长、宣传部副部长等职。

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主义


  辛亥革命时期,蕴藏在中华民族之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显示了激励人心、改造社会、推动历史的伟大作用。

  继承历史上爱国主义传统

  二十世纪初,中国进一步半殖民地化。许多帝国主义国家武装侵入中国,清政府的统治更加腐朽,中华民族处于存亡绝续的危急关头。许多志士仁人为了挽救国家危亡,殚心竭虑,在黑暗中探索,终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正象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所说: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国势危急,岌岌不可终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而革命风潮自此萌芽矣".

  在革命的关键时刻,爱国主义召唤了亿万群众,奔向战场,投入斗争,并英勇献身。《二十世纪之支那》...

Read more

国学话管理:政无信不威 诚信精神与行政管理


  我国传统道德一向强调“诚信为本”。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为政》),讲的是守信在立身处世中的重要性;所谓“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讲的是治国理政中建立政治公信力的重要性。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凝聚成两句箴言,叫做“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这样的传统伦理观念,清代仍然在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郑端所撰的《政学录》中有这样一段话:“信者居官立事之本。与民信,则不疑而事可集矣。期会必如其约,无因冗暂违;告谕...

Read more

辛亥革命百年的历史思考


  内容提要

  辛亥革命的发生并非偶然。它既不是由于“西方思想的影响”激起的“骚动和不安”,也不是在少数人“极端感情”或“革命狂热”煽动下的“幼稚与疯狂”,而是社会矛盾运动的产物,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把辛亥革命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去考察,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它的伟大历史意义,具体分析它怎样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辛亥革命还带来了一...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