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陈平原

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54年生于广东潮州。1978年入中山大学中文系,1984年于中大获文学硕士学位,1987年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是北大首批的两位文学博士之一。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美国哈佛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等从事研究或教学。主要研究现代中国学术史、中国小说史、中国散文史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代表作有《北大精神及其他》、《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与夏晓虹合作)、《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中华文化通志·散文小说志》、《老北大的故事》、《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等。

全球化时代的 “大学之道”


日前,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公布,“双一流”再度引发舆论热议。事实上,围绕建设“一流大学”话题,中国知识界的讨论从未停歇,其核心议题在于:什么是一流大学?怎样建立一流大学评价体系?建设一流大学应如何扬弃以往大学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本文虽是旧作,却在众多讨论中颇具代表性,陈平原教授以全球化视野立文,分析了一流大学建设的问题和中国大学教育的短板,提出了当代中国所应倡立的大学之道。特此刊发,以飨读者。

国人都说,全球化时代了,我们不能再沉默,一定要发出中国人自己的声音。否则我们将...

Read more

中国大学教育在剥夺学生身上的灵气!


  北大中文系有一次的测试题目,是让学生分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结果答卷里百分之七八十举例是《范进中举》———一篇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文章。

  这让陈平原教授很受“刺激”。他愤怒地问道:“大学里有没有读《儒林外史》?”

  没想到学生们回答说:“那么多课程和内容,我们哪里有时间读书啊,根本学不过来。”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话用在人文学科的发展进程中,真是是否恰当。

  世界范围内,人文学科的步步后退已是不争的事实。对此,北京大学中文...

Read more

深度剖析高校教师的处境及出路


  摘要

  即使是北大校园,大家急匆匆走路,都像在赶地铁。如果大学校园里的教授们、学生们也都没有“悠闲”,没有不着边际的思考,没有特立独行的精神追求,那么我们就只能做一些迫在眉睫的“职业培训”了。把大学降到职业培训的层面,实在让人担忧。

  问:我们的调查显示,现在高校老师的压力都很大。老师的压力源,科研排第一,教学排第二。90年代我们上大学的时候还感觉老师都很惬意,但是现在没有这种感觉,很多人都在忙。有忙着报销的,有忙着去结项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老师都感到没有一种很好的状态去做科研工作。您怎么看待这种情况?您认为它的原因是什么?...

Read more

我们离民国大学远不止一个蔡元培


蔡元培“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才有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老北大

问:您曾经在《“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蔡元培与老北大》一文中写道:“百年中国,有独立的大学理念,而且能够真正付诸实施的,不敢说独此一家,但蔡元培无疑是最出色的。这是因为,有其位者不一定有其识,有其识者不一定有其位;有其位有其识者,不一定有其时--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才可能有蔡元培出长北大时之挥洒自如。”能否谈谈为什么集天时地利人和的人是蔡元培?

陈平原:之所以说蔡元培“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

Read more

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语文


  准确、优雅使用本国语言文字很重要

  今天谈教育,最响亮的口号,一是国际化,二是专业化。这两大潮流都有很大的合理性,但若以牺牲“母语教育”或“中国文辞”为代价,则又实在有点可惜。

  北大中文系百年系庆时,我曾谈及:“‘母语教育’不仅仅是读书识字,还牵涉知识、思维、审美、文化立场等。我在大陆、台湾、香港的大学都教过书,深感大陆学生的汉语水平不尽如人意。”前一句好说,后一句很伤人,这其实跟我们整个教育思路有关。

  记得4年前,在上海哈佛中心成立会上,与哈佛大学英文系教授交流各自的心得...

Read more

新文化运动是一个播种时代


 

摘要:今天中国的读书人,不太敢像五四新文化人那样,非常直率、表里如一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困惑和追求。有领导在场和没领导在场说话不一样,人前和人后说话不一样,在媒体上发言、在课堂上讲话和在朋友圈中聊天也不一样。 

  一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是由一本杂志及其主创人员引领的,那是一个报刊尚为新生事物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智未开、等待启蒙的时代。《新青年》的创刊,既顺应时势潮流,也为潮流推波助澜,它成为文学、礼教、宗教、伦理、婚姻、贞洁、戏剧等一系列文化议题的主导者与参与者。通过设置议题、激发讨论、传播常识,开启了一场震烁古今的文化启蒙运动。

  在清末民...

Read more

大一统教学的弊端要反省


  今天中国教育界,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教学方式越来越规整、越来越僵硬、越来越均匀,虽总体实力有明显的提升,但一流人才难得一见。编写语文教材我为何知难而退

  “过多地站在大学教授的立场看问题,可能会忽略中小学生的生理特征、接受能力和欣赏趣味。

  两年多前,我刚卸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有记者采访,问我为何不多介入中小学语文教育,我的回答是:大学教授视野开阔,学识渊博,参与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当然有好处。首先,打破了原先相对封闭的教材编纂格局;其次,可以更多地关注知识的整体性与延续性;再次,为教材革新提供某种理论高度以及象征资本。

  但必须记得,中小学教育和...

Read more

北京的会议与香港的会议


虽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革命者”必须“吃饭”,这点谁也不否认。组织过国际学术会议的人都明白,同一张嘴,既要说话,也须饮食,不能顾此失彼。如何让诸多远方来的客人“感觉良好”,而又没违规使用经费,这已经成为一门学问。相对来说,国外大学管得严,锱铢必较,一般不敢乱花钱。国内大学也有财经纪律,但因中国人讲面子,加上近年经费猛增,开起同一级别的国际会议来,普遍比欧美大学气派。香港的呢?那可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20094月,我在北大主持“五四与中国现当...

Read more

“中文系”与“文学院”


  我当北大中文系主任时,曾应邀出席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第八届亚洲新人文联网会议”(2010)。会议结束前,循例需讨论下一届的主办方,很多人希望北大接手,我谢绝了。因为,到了会场我才知道,这是亚洲各国大学的文学院长联席会议。北大中文系只是一个系,不是文学院,没资格办这样的会议。人家说,没关系的,中国大陆的文学院,不就是中文系吗?我赶紧辩称:中国大学很复杂,其内部构成没有一定之规,愿意长大的,一个系可以演变成两三个学院;固守原有格局的,则老系的规模远比新成立的学院要大。所以,不能光看名头,得看是“新学院”还是“老学系&rdquo...

Read more

从“大侠”到“大学” 香港文化形象的嬗变


什么是香港的“文化形象”——或者说外界对于国际性大都市香港的“想象”与“记忆”?时至今日,依然认定香港是“文化沙漠”的,不是偏见极重,就是彻底无知。可香港的文化到底有何值得夸耀,或者说被大陆民众“长相思”的呢?如果从中国大陆民众的视角,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间,香港文化形象的嬗变,大抵一方面是香港人不断努力、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则是外界对于此“商业城市”的了解逐渐深入。也不妨删繁就简,用“大侠”与&ldq...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