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深入、细致的全国范围的调查研究支撑,诸如“十二五”规划中全国煤炭生产及消费总量控制目标这类本来应该非常严肃的政策议题,很可能沦为各级政府之间的数字游戏
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正式发布的《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最吸引眼球的就是明确规定要将全国2015年的煤炭产量和消费总量都控制在39亿吨左右。
中国能源领域的基本格局是“富煤、贫油、少气”,煤炭资源占全国化石能源储量的95%。在地方拉抬GDP的驱动下,全国煤炭产量自2000年以来以每年9%的速度高速增长。2011年全国原煤产量更...
作者文章归档:涂建军

减排需先过“能源统计关”
节能减排目标真正有效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准确可靠的能源统计基础之上,否则减排将沦落为各级政府的数字游戏。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中国2009年首次成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同年中国燃煤碳排放超过美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10%。受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和环境容量制约,以及全球性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政府在“十二五”规划期间计划将全国能源、碳排放强度指标分别降低16%和17%。
今年3月出台的《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更是明确规定:要将全国2015年的煤炭产量和消费总量都控制在39亿吨左右。
...
中美页岩气合作需双赢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2005年,中国三大国有石油公司之一的中海油在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一役中折戟沉沙。自此之后,中美两国在能源领域就一直弥漫着不信任的氛围。近日一则消息多少会让许多人感到意外:中石化已成为美国切萨皮克能源公司一项价值70亿美元的天然气资产的主要潜在收购者。不难发现,中石化此次出手吸取了以往中国国有石油公司海外并购时的经验和教训。所以才在美国操作本次潜在能源资产收购时非常谨慎,以防止引火烧身。
多方预测,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美国天然气价格可能仍会维持在2-4美元/百万英热单位的低价位区间。在世界很多地区的能源资产投资回报率都远高于买入美国页岩气资产的股份。就...
中国石油战略的发展
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在油气需求的驱使下,努力与任何能源资源丰富的国家或政权建立联系。中国的国有石油公司也因此被普遍视作中国政府的爪牙:它们为了保证中国的能源安全无所不用其极,完全不顾其他石油消费国的利益。
这样的观点太过狭隘。中国的国有石油公司虽然属于中国政府,但他们做出的投资决策越来越多地基于市场信号,而不是国家指令。而且中国获取油气资源的努力也有助于世界应对石油消费量大带来的挑战,增强全球市场的竞争性。
1993年,中国失去了它一直引以为豪的能源自给地位。仅1993年到1998年,自政局不稳的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在中国全部石油消费中的比重就从16% 飙升至61%,...
中国2050路线图:国内路线篇
上文中笔者提出了拯救国集团(Group of CURE)这一全新的概念,该集团具体包括中国(China)、美国(United States)、俄罗斯(Russia)及欧盟(European Union)这四大全球经济体、能源消费及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笔者认为,如果未来几十年内中国能在拯救国集团为中心的小多边合作机制下稳健发展经济、加强国际能源合作及环境治理力度、并积极提升自身的综合国力,那么到了本世纪中叶,中美共治未尝不能成为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现实。
动车追尾棒喝核电跃进
表面上看,高铁和核电似为两个不相关的行业,但换个角度,两者其实有很多相通之处。高铁和核电都属于人类社会成功商业化的最大型、最复杂的工程技术。两者在中国,皆以巨大的市场需求为支撑,有市场换技术的可行性。另外,国内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诉求,促使两者都有发展空间和吸引资本的能力,因而获得政府高层的重视和支持。
多途径引进
中国高铁从2004年前的一无所有,在短短几年做到运营规模及速度世界第一,走完了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的历程。高铁技术的快速突破,有赖于铁道部公开招投标及有针对性的技术转让规定,促使国际企业转让关键技术,只有和中方建立合资企业才能准入中国高铁市场。
...
动车事故对中国核电规划的警示
7月23日夜,两辆动车在浙江温州追尾,造成至少40人死亡,190多人受伤。这次事故是中国近年来在公共项目投资领域好大喜功的结果,也是引进国外高新技术急于求成、贪功冒进的结果。虽然这次重大事故发生在铁路行业,中国领导人也需意识到,它对其它重大工程尤其是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有警示作用。
高铁和核电看起来是两个不相关的行业,但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高铁和核电都是最大型、复杂的商业化工程技术之一,由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往往会获得政府高层的重视和支持。同时高铁和核电都有不可忽视的安全风险。
为应对不断严峻的环境挑战,改善日益严峻的能源安全问题,中国决策者选定大规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