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朱立志

德国波恩大学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生态产业学科首席、研究员、博导,北京中农生态农业科技研究院院长、《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专家撰写组组长、中医农业理论与体系首创二人之一,健康中国工程首席农业顾问、中国食品行业智库专家、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青少年儿童食品安全行动安全农业生产指导专家委员、农业农村部休闲农业重点实验室农业经济首席专家、农业农村部农业环境污染咨询委员会委员、农业农村部工程建设项目评估专家、中关村绿谷生态农业产业联盟中医农业专委会主任、中国城镇化促进会三农专委会首席专家、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国际中医农业联盟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国学院大学食育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亚洲农业研究(英文)期刊编委、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世行亚行中国项目咨询专家。

研究概况:研究领域为农业资源环境经济、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生态扶贫、农业循环经济、农业生态经济。研究课题主要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环境保护部国家重大环境问题决策支持项目、科技部国家软科学研究、农业部软科学研究、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世界银行(WB)、亚洲开发银行(ADB)、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和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NERC)等。曾任《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专家撰写组负责人。在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159篇,其中第一作者67篇、通讯作者16篇。出版著中独著1部、合著第一作者1部、第三作者2部、第四作者1部、副主编2部、编辑委员会委员出版3部。

理论创新:构建了“农业生态循环增值机理”和生态循环农业理论与实践模式,系统论述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三型农业”,全面阐述了农业“动静脉”产业体系,提出了“农业生态革命”并论证了“人与农业的生态逻辑”和“农业的生态灵魂”,创立了中医农业理论体系、标准体系、科技体系和产业体系。

政策建议:曾任八部委共同发布《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专家撰写组负责人,所在团队全程参与农业部《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6-2020)》。为上级部门和领导撰写报告和建议19份,其中独立撰写的一份材料得到汪洋副总理批示,参与撰写的报告和建议有5份上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全国人大。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7频道、新华社、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大众科技报、科技中国、中国能源报等新闻媒体采访报道。

项目咨询:国际项目:主持世界银行项目“陕西、黑龙江、湖南和安徽四省农业环境友好型项目监测评价” (2008-2011),主持亚洲开发银行项目“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创新模式和重点领域评估分析”(2009-2010)和“基于小城镇和农村环境保护的广东省可持续发展战略”(2012-2013),主笔安哥拉“四省农业发展规划”(2006)。国内项目:农业发展规划和项目可行性研究50余项,主要有遵义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山东省南阳湖农业科技园发展规划、黑龙江省鹤岗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辽宁省盘锦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等。

联系电话:010-82109785 电子信箱:zhulizhi@caas.cn

朱立志接受新华社采访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20141224日,新华社记者林晖就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相关内容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室主任朱立志研究员。

在采访中,朱立志强调,中国农业应尽快由传统农业和石油农业向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措施都要围绕这个方面,相关的改革方案也要在这个方面落地。必须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有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确保当代和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要通过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等手段,逐步实现农业经济与社会、生态的协调平衡发展。

朱立志认为,中国农产品供需形势严峻,耕地和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自...

Read more

朱立志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阐述秸秆焚烧问题


 中国青年报在20141110日第3 版报道了对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朱立志的采访。朱立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禁烧并不能根治秸秆问题,认为“目前我们秸秆焚烧的问题源头不在于有没有‘禁烧令’,不是在于‘堵’的政策不好,而是在于缺乏‘疏’的渠道,无法资源化利用。对于老百姓来说,秸秆没法处理就只有烧。”
朱立志认为目前的秸秆资源化利用政策不健全,例如扶持模式单一,特别是能源化利用,因为有补贴大家就一窝蜂涌上去,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朱立志觉得,国家一味强调秸秆能源化利...

Read more

朱立志接受科技日报采访阐述价值循环理论


 201443日的科技日报以“朱立志的价值循环理论”一文登了对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农业与农村资源环境研究室主任朱立志研究员的采访。

文章写到,为了从理论上解释循环经济的本质,朱立志研究员基于大量农业循环经济实践,提出了价值循环理论。价值循环理论认为,每个经济系统不仅要创造价值,还应该关注价值循环。经济系统通过内部物质单元的多次循环增值,可以用同样的资源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价值循环理论的主要观点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该理论认为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经济系统内的物质单元多次经过生产过程以实现循环增值;其次,该理论认为循环经济的目的是物质单元更多地...

Read more

朱立志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解读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


 2014119日,新华社记者董峻就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相关内容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农业与农村资源环境研究室主任朱立志研究员。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朱立志研究员主要就这方面回答了记者的提问。朱立志研究员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同时兼顾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既要谋划地上生产量,还要关注地下生产力;不能偏重投入,还要重视系统内的物质循环;要考虑分区“休养生息”,追求总体发展效果;要同时考虑国内国外两个资源的利用;不要片面追求“耕地粮食”,应开辟“立...

Read more

朱立志主持欧亚经济论坛农业分论坛嘉宾对话会


926日下午,作为欧亚经济论坛最重要的分论坛之一,“首届生态农业产品和食品安全论坛”在西安召开。本次论坛以“构建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保障食品安全健康发展”为主题,是欧亚经济论坛开办8年来首次设置和农业相关议题的分论坛。

论坛分主题发言与嘉宾对话讨论两种方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农业与农村资源环境研究室主任朱立志研究员受邀作为论坛主持人之一,主持了嘉宾对话会。原外交部部长、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肇星在大会致辞中高度强调了农产品与食品安全的国际合作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原农业部副部长尹成杰和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任王运浩分...

Read more

我对职业农民的不同认识


       

        对职业农民的认识不仅仅是表面的定义,还要有对其内在意愿的分析。对职业农民培育的思考不能仅停留在培训与教育层面,还要关注其发展的环境要素的孕育和培植。职业农民的培训和教育就好比是一个育种工程,但育出来的优良种子是否就一定能带来好的收获,还取决于适宜的土壤环境。职业农民发展的环境要素的孕育和培植是职业农民培育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对职业农民的本质性认识

 “谁愿来种地,如何种好地”是我国...

Read more

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需要全新的思路


 一、        规划要同时兼顾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现有的规划所依据的主要是资源的数量,而对资源的质量考虑得不够。例如,只考虑耕地的数量,很少考虑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理化性能、污染状况。近年来东北耕地的黑土层变薄就是典型的案例。再如农业用水方面,只考虑水量的配置,对水质的污染却欠考虑,一些地方存在严重的污灌现象,这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        规划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现有的规划主要关注经济增长性目标,虽然...

Read more

建立承包费机制,有效引导农地流转


  笔者在基层调研时,不时听到一些乡镇领导反映:农业税的取消不利于农地流转。究其原因,他们说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农业税取消之前,有承包地的人如果不从事农业,希望别人用他的承包地,因为起码有人替他交税。现在不用交税了,很多人外出后让承包地闲置着,也不愿意费劲与别人签订流转合同,尽管签订后能增加收入。

笔者认为,农民的许多行为,简单地用经济理性人假设不能完全解释,但可以用行为经济学的心理账户理论、前景理论、启发性认知偏向理论等来解释。可以看出,农民虽然并非“完全理性”人,但却是“有限理性”人,就看实施的措施能否触及到他最敏感的神经。

因...

Read more

我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解


我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解

朱立志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范畴,更是一个社会学范畴,涉及到城乡发展对比和人口转移等多个方面。笔者认为,如果某个农户经营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使参与经营的劳动力人均纯收入与附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等时,这样的规模就是“适度规模”。只有在这样的规模经营前提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会成本才足以大到抵消其在城镇就业的利益回报,才能让农业经营能手安心地留在农村。

其实,让农业经营能手留在农村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并不矛盾,而且,农业经营能手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的一个重要前提就...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