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资中筠

资深学者,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退休研究员、原所长。   
1930年生于上海,祖籍湖南耒阳。1947年毕业于天津耀华中学,考入燕京大学,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51年毕业。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简称“和大”),从事民间外交与国际活动工作,其中包括国际会议的英、法文翻译,间或担任国家领导人的外事翻译。因工作关系,在相对封闭的年代有机会访问亚、非、欧、拉美多国,并在维也纳常驻三年。“文革”期间下放“五七”干校劳动。尼克松访华前,从干校调回,参与接待工作。以后留在对外友协主管对美工作。七十年代末开始转入学术研究,先到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后转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任副所长、研究员、所长。专业为国际政治与美国研究,旁涉中西历史文化,近年来关注中国现代化问题。改革开放后多次访美,从事学术交流。曾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及华盛顿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任研究员各一学年。
参与创办《美国研究》杂志与中华美国学会,曾任杂志主编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创办中美关系史研究会并任第一、二届会长。1996年从社科院美国所退休,仍继续著述,并应邀参加各种学术活动。
除有关国际政治和美国研究的专业著述外,撰有大量随笔、杂文,并翻译英、法文学著作多种。
主要著作:《追根溯源: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2007年修订版版改为《冷眼向洋书系》单行本,资中筠撰写部分更名为《二十世纪的美国》)、《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2006年修订版更名《财富的归宿》)、《资中筠集》(学术论文选集)等。
随笔集:《斗室中的天下》、《锦瑟无端》、《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学海岸边》(与陈乐民合集)等。
(以上在思想上较有代表性的是《二十世纪的美国》、《财富的归宿》以及收入《斗室》和《读书人》的一些文章)。
译著:巴尔扎克(法)《公务员》、《浪荡王孙》、《农民》,薇拉·凯瑟(美)《啊,拓荒者》,阿兰·德波顿(英)《哲学的慰藉》等。

热潮退后话《廊桥》


  大约四年前,在一个极其偶然的情况下应出版社之约翻译了《廊桥遗梦》(直译书名应为《麦迪逊县之桥》)。不意这本小书一下子变成了热门畅销书,一时间大有"满城争道"之势。译事本是我的余事,而且是业余之余。在正业学术研究之余有时心血来潮写点杂感、散文一类,然后行有余力,作为一种调剂,做些翻译。这"余力"就很有限了,所以我翻译的原则是以自娱为主,作品-般远离"正业";同时须得我认为真正有价值,值得介绍的。80年代翻译了巴尔扎克和薇拉·凯瑟的作品就是根据这一原则。当然当时选择巴尔扎克还有不使自己法文荒疏的目的。但是《廊桥遗梦...

Read more

人性·文化·制度


  本文是资中筠先生在香港书展上的发言稿,经资先生审阅,转载请以此为准。

  这是我近年来经常思考的问题之一。当前的中国的现实是:弥漫性的的腐败从官场已经渗入各个领域,包括本该是净土的教育、文化领域;行业失范,食品、药品都可以下毒;各种伤天害理之事,乃至荒诞剧层出不穷。人人哀叹:道德滑坡,人心不古。中国人钱袋鼓起来而精神趋于空虚。面对这种情况,人们提出了各种诊断,开出各种药方。争论了一百年的东西文化优劣之论又兴起,出现了“国学热”。另一种极端是怀念过去闭关锁国,在物资极端贫乏中的绝对平均主义,在幻觉中想象似乎中国曾经有过人心朴实的一片净土。

  关于这...

Read more

中国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


  本文试图将中国知识分子——略相当于古之“士”——的精神演变从一个角度理出一条脉络,探求出路。重点在思想文化,不可能涵盖一切,当然也不可能孤立于大的历史发展背景。

  中国“士”的黄金时期在春秋战国,真正的“百家争鸣”发源于此时。至今国人引以 自豪的“几千年的辉煌”,从思想层面说,实际上就是那个时期所创造以及后来的流风余韵。自从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专制制度,到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一家之后,思 想开始受到禁锢,难以出现在平等基础上的、充分自由的&...

Read more

中国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美再差也远超任何老二


  凤凰网财经讯 在2011年度观察家年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资中筠在演说中表示,中国当前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她认为所谓经济增长中的中国模式假如说有这样的模式的话,这个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它资源浪费,污染严重加上低工资和人权保障的缺失等等。

  资中筠强调,美国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它必然是超强的力量,它远远超过任何老二,中国未见得是老二。

  以下是资中筠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首先得否认我不是什么老愤青,我是一个很平和的人,没有那么激烈。今天我本来习惯于晚一点讲话的,但是今天被会议给安排在了第一个,我也只好作为抛砖引玉的人讲一些我最近想到的一些问...

Read more

中国知识分子的过去和现在


  我今天要讲的主题是关于中国知识分子的过去和现在。中国古代的“士”与现代的“知识分子”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士”如果有官职就称为“士大夫”,在西语中好像没有完全相对的词,所以为了方便起见就一律称之为知识分子。我大体上讲几个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那是知识分子作为一个阶层兴起的黄金时期,真正的“百家争鸣”发源于此,创造了极为丰富和高水平的哲学和政治思想。至今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几千年的辉煌文明”,从思想层面说,实际上就是那个...

Read more

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


  核心提示:百年近代史上,每逢改革到一定程度,需要向民主、宪政的道路转型的关键时刻,总有以“国粹”抵制“西化”的思潮出现,以“爱国”为名,反对社会进步,行祸国之实。而这种言论总是有一定的迷惑力,因为它能打动国人一种敏感的情结——即“五千年辉煌”与“百年屈辱”。

  本文试图将中国知识分子——略相当于古之“士”——的精神演变从一个角度理出一条脉络,探求出路。重点在思想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