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资中筠

资深学者,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退休研究员、原所长。   
1930年生于上海,祖籍湖南耒阳。1947年毕业于天津耀华中学,考入燕京大学,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51年毕业。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简称“和大”),从事民间外交与国际活动工作,其中包括国际会议的英、法文翻译,间或担任国家领导人的外事翻译。因工作关系,在相对封闭的年代有机会访问亚、非、欧、拉美多国,并在维也纳常驻三年。“文革”期间下放“五七”干校劳动。尼克松访华前,从干校调回,参与接待工作。以后留在对外友协主管对美工作。七十年代末开始转入学术研究,先到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后转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任副所长、研究员、所长。专业为国际政治与美国研究,旁涉中西历史文化,近年来关注中国现代化问题。改革开放后多次访美,从事学术交流。曾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及华盛顿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任研究员各一学年。
参与创办《美国研究》杂志与中华美国学会,曾任杂志主编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创办中美关系史研究会并任第一、二届会长。1996年从社科院美国所退休,仍继续著述,并应邀参加各种学术活动。
除有关国际政治和美国研究的专业著述外,撰有大量随笔、杂文,并翻译英、法文学著作多种。
主要著作:《追根溯源: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2007年修订版版改为《冷眼向洋书系》单行本,资中筠撰写部分更名为《二十世纪的美国》)、《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2006年修订版更名《财富的归宿》)、《资中筠集》(学术论文选集)等。
随笔集:《斗室中的天下》、《锦瑟无端》、《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学海岸边》(与陈乐民合集)等。
(以上在思想上较有代表性的是《二十世纪的美国》、《财富的归宿》以及收入《斗室》和《读书人》的一些文章)。
译著:巴尔扎克(法)《公务员》、《浪荡王孙》、《农民》,薇拉·凯瑟(美)《啊,拓荒者》,阿兰·德波顿(英)《哲学的慰藉》等。

中国人爱国爱什么


在谈到国家时有几个概念:

1. 故土(countrynative land):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无论走到哪里,总是根之所在地。这是先天的,一草一木总关情。

2. 民族、人民(nationpeople):这里用其广义,对多民族国家或者可以称“国族”。例如“中华民族”包括多个狭义的“民族”。这是历史形成的,有人文内涵,有先天也有后天,有比较长远的连续性。朝廷易姓,政权改变,民族还存在。英国征服了印度成为殖民地,但是印度人依然存在。语言、文化、衣服、习俗都延续下来。印度独立了,不再...

Read more

悄然进行的新公益变革


近年来,中国公益组织蓬勃发展。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正式登记的社会团体30.7万个,而正式注册的公益基金会只有4044个,其余从事公益事业,被作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的有28.9万个。

“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健康力量,”85岁的资中筠先生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对于解决目前中国的社会问题有重要意义,尽管成功注册的只是一小部分。”

资中筠是著名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鲜为人知的是,她也是中国公益事业的重要推动者。十几年来,她不仅著书立说,而且亲身参与到公益组织的活动中,备受业界尊崇。

资中筠在研究中美文化交流史的过程中意外发现,100年前...

Read more

唯有思想不能用钱买


  中国号称“世界工厂”,也就是还处在为他人的创意加工的低端,离自己出思想找别人加工还差得远。如弗里德曼所说,唯有思想是不能用钱买的。民主制度与市场经济与人才相结合就能产生奇迹。

近读《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文,题为“真正的美国梦之队”,说的是美国真正的竞争力在于人才,与笔者多年前发表的意见不谋而合。

弗里德曼文章开头说他出席了一场隆重的晚宴,紧接着列举了一连串出席嘉宾的名单,从姓氏看,一望而知大多数是华人或印度人名。文章接着说,读者不要猜错,这不是中印友好协会的聚会,而是2010年“英特尔科学杰出人才奖&rdq...

Read more

思想不是用钱可砸出来的


   中国号称“世界工厂”,也就是还处在为他人的创意加工的低端,离自己出思想找别人加工还差得远。如弗里德曼所说,唯有思想是不能用钱买的。民主制度与市场经济与人才相结合就能产生奇迹。

  近读《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文,题为“真正的美国梦之队”,说的是美国真正的竞争力在于人才,与笔者多年前发表的意见不谋而合。

  弗里德曼文章开头说他出席了一场隆重的晚宴,紧接着列举了一连串出席嘉宾的名单,从姓氏看,一望而知大多数是华人或印度人名。文章接着说,读者不要猜错,这不是中印友好协会的聚会,而是2010年“英特尔科学杰出人才...

Read more

警惕封建意识在“国学热”下借尸还魂


当前中国的现实是:弥漫性的腐败从官场已经渗入各个领域,包括本该是净土的教育、文化领域;行业失范,食品、药品都可以下毒;各种伤天害理之事,乃至荒诞剧层出不穷。中国人钱袋鼓起来而精神趋于空虚。面对这种情况,人们提出了各种诊断,开出各种药方。争论了一百年的东西文化优劣之论又兴起,出现了“国学热”。另一种极端是怀念过去闭关锁国,在物资极端贫乏中的绝对平均主义,在幻觉中想象似乎中国曾经有过人心朴实的一片净土。

▌制度与政治文化

一个民族或群体在某一种制度长期统治和熏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可以成为一种“文化”,或称之为“民族特色&...

Read more

为什么我们需要再启蒙


为什么现在重提启蒙?是不是对过去所提启蒙的简单重复?

:中国“士”的黄金时期在春秋战国,真正的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发源于此时。至今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几千年的辉煌”,实际上就是那个时期所创造以及后来的流风余韵。自从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专制制度,到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一家之后,思想开始受到禁锢,难以出现在平等基础上的、充分自由的“百家争鸣”,但文化学术也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中国古代哲学与古希腊差不多同步。不过从一开始就道路不同:希腊哲学通向科学,中国哲学通向个人道德、政治,也就是从修身到治国平天...

Read more

100年了,上面还是慈禧,下面还是义和团


我本来不想发言,因为已经“余欲无言”。这个文件第一段里的话:“十八大……感到振奋”就和我的心情相反,我一点也不振奋,而感到沮丧,没有希望。那个报告除了连篇的陈词套话外,有几句引人注意的话却是倒退的。

 

上午许多有识之士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我很钦佩,那一片痴心也令人感动。这些意见多少人多少年来也发表了不少。我首先一个问题是:我们说给谁听?假想的听众是谁?好像还是眼睛向上,希望掌权者采纳,可能吗?我想起我曾写过的一篇小文章:《国家兴亡,匹夫无责》。那是诠释顾炎武的话,他的名言“天下兴亡,匹...

Read more

中苏从“牢不可破”到反目成仇


苏联领导下的国际统战组织

“世界和平理事会”成立于1949年,是在“冷战”背景下苏联领导的国际统战组织,在当时聚集世界名流,也极一时之盛。其建制俨然一个小联合国。理事会的主要成员是欧洲各国共产党及其“统战对象”。法、意两国共产党力量最大,在本国议会是第一大党,德国虽然分裂为两个国家,但在和平运动的代表团是合起来的,当然以东德为主。英共虽然力量较小,但英国地位重要,而且是工党执政。所以理事人数依次为法、意、英、德,然后是苏联、中国。在欧洲共产党中,法共与苏共关系最密切。“世和”的领导班子以法共...

Read more

颂圣文化为何一枝独秀六十年


建国六十年来,军事成就最大:新政权刚建立十五年,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就造出了原子弹。在军事领域对国际先进水平跟得最紧;经济建设走了大弯路,以至于到1976年濒于崩溃,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赖走向市场经济和向外开放之力,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只是现在已经到了拐点,可持续性发生问题;政治改革步履维艰,始终迈不出关键的一步;而文化,包括精神文明,则破坏大于建设。这种破坏是渐进的、逐步加剧、逐步扩大范围,到“文革”达于全面摧毁。

 

以中国“士”的传统而言,这六十年是“颂圣文化”一枝独秀,发展到空前规模。为什么这么...

Read more

清华园里曾读书


也许是由于几十年前有幸在清华园里读过书,“清华园里可读书”(《读书》1994年第7期)一文引起我特殊的共鸣,读罢掩卷长思,无限感慨,浮想联翩,有不得不一吐者。

 

首先浮现在眼前的是那所风格独特的图书馆。

 

记得当年考大学,发愤非入清华不可,主要吸引我的除了学术地位之外,实实在在的就是那图书馆了。清华的老图书馆当时在高等院校中是颇有名气的,除了藏书之外,那建筑本身与大礼堂同为清华园的象征。单是阅览室的地板是用贵重的软木铺就以免走路出声这点就可见设计之考究。那时大图书馆的常客一般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座位。一进入那殿堂就有一种肃穆、宁静,甚...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