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份以来,我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连续3个月持续减少,其中去年12月份我国新增外汇占款比前一个月减少1003亿元。在笔者看来,受未来一段时间内美元指数持续走强、欧债危机不断扩散、我国经济增速预期放缓及人民币升值动力趋弱等因素影响,外资持续流出趋势短期内将难以逆转。
之所以这么看,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增长及国家外汇储备变动情况显示,受诸多国内外因素影响,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投机资本正持续不断地撤离我国,外资流出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数据显示,去年12月份我国贸易顺差和FDI合计为287.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20亿元,结合当月外汇占款的变动情况...
作者文章归档:边绪宝

稳健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了明年我国经济“稳中求进”的发展思路,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与今年宏观政策的总基调基本一致。但是,政策基调不变之中有变化,明年财政政策的着力点是结构性减税;货币政策则更加注重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更加突出预调和微调,更加强调以科学的政策组合来推动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并在发展中有效化解各种潜在金融风险。
明年内外经济形势复杂
展望2012年,我国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一方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不断升级并持续恶化,有可能把全球经济再次推向衰退的边缘;另一方面...
适时完善货币政策调控体系
广义货币供应量(M2)统计口径从10月开始扩容。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考虑到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和住房公积金存款规模已经较大,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也日益重要,因此从今年10月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将上述两类存款纳入M2统计范围。据测算,M2统计口径扩大之后,10月广义货币供应量将比原有统计口径增加2.7万亿元。
为了加强金融监管,对货币进行层次划分并不断完善是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的普遍做法。我国的货币当局对货币进行层次划分开始于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从当年第三季度开始对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指标。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狭义货币供...
保增长时须兼防通胀
从当前国内外的经济情况来看,明年我国宏观调控的难度可能要比今年大。一方面,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超预期下降将会使调控政策重新回到“保增长”上来;另一方面,全球主要央行为了应对欧洲债务危机而相继采取了降息政策,新一轮全球量化宽松已经开启,这势必会推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并加大我国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因而货币政策在保增长的同时必须兼顾“防通胀”。
经济发展须摆脱两个依赖 最近几年,我国始终没有摆脱放松货币刺激经济增长,继而引发通货膨胀;收紧货币则使物价平稳回落,却又引致经济较快下降甚至出现衰退的怪圈。究其背后的根源,笔者...
PMI破线:政策进一步放松预期增强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比上个月回落1.4个百分点。这也是PMI指数自2009年3月份以来首次跌破荣枯分界线。这表明受国内外需求双重萎缩的不利影响,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的制造业经济仍将处于继续下降的过程之中。同时,11月份PMI购进价格指数继续回落至44.4%,比上月回落1.8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12.3个百分点,充分显示未来我国的通胀压力将继续得到有效缓解。这些均为今后进一步放松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了前提条件。
PMI破线预示经济增速继续下降
自今年6月以来,我国的PMI指数已经连续6个月运行在50%上下...
热钱撤出扩大货币政策操作空间
央行近期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比前一个月减少249亿元,这是2007年12月份以来外汇占款首次出现单月负增长。在我国目前的外汇管理体制下,外汇占款的大幅度减少基本上可以判定为热钱正在撤出中国。
与发达国家央行主要通过利率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不同的是,我国的央行偏好于数量型调控,这主要是因为在人民币和美元没有完全脱钩的情况下,外汇占款是我国基础货币发行的主要渠道。当前央行票据和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冲外汇占款。央行副行长胡晓炼此前曾专门撰文指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不是紧缩货币,而主要是对冲外汇流入被动投放的新增流动性。
经过多次上调之后,目...
当前紧缩力度与经济状况基本适配
尽管央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4次加息,紧缩力度历史罕见,但相对于目前超过76万亿元的货币供应总量和5.5%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涨幅而言,资金环境显然并不紧张,并不具备放松货币的条件。无论如何,通胀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风险。因此,为了调整产业结构,防止通胀恶化,今后仍需继续巩固前期的宏观调控成果。
由于最近一段时期经济增速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江浙地区一些中小企业普遍闹起“钱荒”,一些专家学者据此推论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已出现“超调”,为此呼吁央行放松调控政策,以增强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
笔者...
以“切换操作”纾解货币政策困境
今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物价水平长期居高不下。7-9月的CPI同比上涨都在6%以上;二是工业产出增长速度低于历史平均水平。今年7-8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8%,比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由于工业增加值增长情况基本上代表了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水平,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持续回落表明我国经济存在“硬着陆”的风险;三是中小企业融资难愈演愈烈。进入9月份,融资难更是演变为少数温州老板“跑路”逃债现象,这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上述经济现象表明,持续居高不下的通货膨...
当前货币政策不具备放松的条件
采购经理指数(PMI)持续收缩和大量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使得许多研究机构对于央行在下半年放松货币政策有很大的期待。但是,从目前的经济增长情况、通胀形势,以及经济运行环境的货币松紧程度来看,我国并不具备再次放松货币政策的条件。
经济下滑幅度非常有限
预期货币政策将会放松的主要依据是当前欧美日三大经济体复苏乏力,外部经济环境恶化;我国PMI连续几个月下滑并逼近荣枯分界线,经济增长出现越来越明显的放缓迹象,如不及时调整政策,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将可能出现快速下降。
但是,从目前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来看,GDP并不会出现2008年“断崖式&rdq...
我国经济不会调入滞胀陷阱
今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出现了明显回落,消费者物价指数却在继续攀升,使人们开始担心我国经济可能已经陷入“滞胀”。笔者认为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经济增长的势头依然强劲,国民经济运行根本谈不上“停滞”。虽然通胀压力较大,但仍处在可控范围之内。
反向走势不表明陷入滞胀
今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出现了明显回落,如4月份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比3月份回落了1.4个百分点;而前4个月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比今年第一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可见当前经济增长回落的速度是非常明显的。与此同时,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