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自信心日渐增强的超级新贵意,中国意欲获取与自身实力相称的金融话语权。但在讨论崛起的中国能否重写国际金融规则时,既要看重中国基于经济实力快速成长而形成的后发优势,更应冷静思考制约中国获取国际金融话语权的约束条件。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和平年代,金融安全已经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头等大事。事实上,看看拉美经济的一蹶不振,看看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杀伤力就知道金融安全之于主权国家是何等重要!
而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金融安全的意义尤显重要。
因为在当今世界的主要大国中,真正独立于美元、欧元和日元体系的...
作者文章归档:章玉贵

金砖国家亟需提升机制设计能力
代表全球经济增长新兴力量的金砖国家,能否在国际经济秩序变迁与治理机制改革中获得与自身实力相称的话语权,既取决于这些国家与主要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实力此长彼消程度,也取决于新兴经济体能否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某种程度上还取决于金砖国家能否就国际经济与金融改革拿出可接受的机制设计建议。
即将在中国三亚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正式会晤或将牵动发达国家的神经。主办方将本次金砖峰会与博鳌年会结合,既是议题设计方面的突破,某种程度上也是提升博鳌亚洲论坛国际影响力的匠心之举。
金砖国家握有后发优势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舞台上频频亮相的金砖国家,已经...
全球经济亟待走出无债不欢的怪圈
在经济学家们日益对全球经济增长前景感到悲观之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日前呼吁全球主要经济政策制定者出台一系列经济改革方案,以避免世界经济再度陷入衰退泥淖。
拉加德日前在法兰克福忧心忡忡地表示,全球增长“依然过于缓慢、过于疲弱,其持久性面临的风险正在累积”。拉加德既间接批评了老牌金融机构的不作为或者乱作为,也对经典资本主义国家云集的欧洲在提振经济方面表现出的低水准感到相当担忧,当然,她亦十分关注巴西、中国和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的经济放缓对世界经济带来的可能冲击。
世人注意到,在拉加德发表上述言论的前几天,国际评级机构下调了对中国经济的评...
汇改考验中国管理复杂金融能力
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不久的人民币,眼下似乎处于币值波动最为凶险的时期。
新年伊始,作为全球主流货币新贵的人民币,即遭遇汇率大幅波动,1月4日,也是2016年的第一个外汇交易日,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跌破了6.5元关口,而离岸人民币兑美元的6.6元关口则轻易告破,其后几天继续呈现下跌态势。至7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已跌至6.5956,创下了5年来的最低点。直至8日,央行终结人民币中间价“八连跌”,才使得离岸人民币和在岸人民币汇率均呈现小幅拉升。其后,离岸人民币市场拆借利率突然大幅上升。1月12日香港隔夜人民币同业拆放利率从13.4...
中国有条件打造世界首席制造业强国
工信部日前宣布,“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将尽快发布。从业已披露的相关内容来看,该规划将围绕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以及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5项重大工程,结合“互联网+”的信息化运用,推进制造业健康发展。
就全球经济竞争与产业变迁的视角而言,中国即将公布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既是对德国提出的“工业4.0”发展规划的回应,也是基于中国早日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结合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的产业发展基础与技术积累,力图构筑中国经济高边疆的重大发展战...
卢布危机:“金融资本力”缺失的大国样本
作为全球第八大经济体的俄罗斯,其本国货币卢布在并非十分恶劣的全球金融竞争与产业变迁中,之所以沦为市场弃儿,表面原因是能源主导型的单一经济结构被油价暴跌高度绑架所致,进一步的原因为地缘政治危机引致的西方对俄经济制裁恶化了俄罗斯的经济预期,深层次原因则是美元走强对新兴经济体资本的大规模席卷,根本原因在于俄罗斯没有建立起基于强大实体经济和有效金融力量工具而形成的“金融资本力”。殷鉴不远,残酷的国家竞争从来没有浪漫。
在诡异事件频发的2014年,卢布在金融市场上的暴跌被认为是1998年俄罗斯经济崩溃之后的又一场国家危机,也是普京统领俄罗斯10余年来遇到的...
锻造国际资本全面参与自贸区建设的新格局
无论货币国际化还是金融中心的升格,内生性的关键要素还在于市场主体的充分竞争与金融符号的高密度集聚,尤其是全球性资本的深度参与。只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广受国际认可的金融要素集聚平台与金融气质,一国的金融发展目标才可水到渠成。
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调研时要求进一步简政放权,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金融管理模式,推动金融市场准入的对内对外平等开放,继续推进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央行行长这番话,某种意义上是提醒上海和有关参与主体,自贸区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并不如预想中那样显著,后续改革与建设任务依然相当吃重。
上海自贸区建设是国家战略,既需要央行、发改委、商务...
为新经济周期营造结构均衡的逻辑起点
出于对经济增长下行势头加剧的担心,国务院周三出台了包括进一步增加铁路投资、改善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为经营困难的小微企业提供税收减免等在内的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支出措施。预计随着上述微刺激措施的逐渐落实,二季度经济增长有望企稳回升。
其实,从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政策工具来看,中央出台的上述稳增长措施是较为自然的逻辑安排。而且鉴于过往4万亿元经济刺激方案的负效应,预计本次投资规模不可能过大,各级各地政府以及相关市场主体不应放大本次政策释放的投资效应。
还是回到这些年来一直困扰中国经济的高难度命题: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究竟靠什么?显然,投资是这些年来各级各地政府最为看重的政...
当中国经济步入系统性低免疫周期
拨开中国经济增长迷雾之后,我们正面临如何找到保持7%有效增速的持续支撑条件,如何应对免疫力显著降低的体系性经济风险两大系统性难题。中国经济在底部停留的时间取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程度以及内生性技术进步的动力转换速度。唯有当有效经济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常态,且基于这种增长路径的财富积累能有序转化为民生福利,即“物价不涨工资涨”,“底线安全有保障”,中国经济才有望在提高系统性免疫力的同时,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
中国经济今年前两个月差强人意的经济数据出台之后,国际投行下调2014年的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是非常自然的逻辑安排,无须过多解...
国际市场红利期可能压缩
尽管当下我国抓住2020年之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可能性很大,但要争取2049年前的战略机遇期,尚需克服多重挑战。强大的资本市场、世界级的银行与保险体系,国际货币本位币,能与纽约、伦敦抗衡的国际金融中心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群,应是构筑“经济高边疆”的战略目标。基于此,在稳步推进既有经济与金融发展战略的同时,理应通过资本国际化和全球市场联动将行为触角伸到发达经济体,创新跨国并购形式,提升对全球资本的控制力。
或将成为21世纪上半叶全球货币变迁最大红利来源的人民币,既是中国由制造业和贸易大国升格为产业与资本强国的转换器,又有可能是国际金融资本及其代言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