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徐建国

教学经历:投资与资产管理,麦吉尔大学;金融学导论,行为金融学,香港大学;奖励荣誉:SHRRC研究奖,加拿大政府,2009-2012;年轻学者奖学金,麦吉尔大学,2007-2010;RGC研究奖,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2008-2010;项目研究基金,香港大学,2005-2006;亚太金融市场与韩国证券业联合会第一次国际会议优秀论文奖,2006

领导上海电气集团八年变革成长的经验分享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校友,今年是上海财大创立100周年,我是上海财大培养的学子。参加这个会主要是向母校汇报,同时也和校友和学生分享一些自己的体会。我是2006年,在发生比较特殊的情况下到上海电气集团担任董事长、党委书记,2014年退休,整整八年。其中经历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经历了2008年以后的全球经济危机。我上任的时候2006年上海电气的主营业务收入是550亿,2014年是930亿。集团净利润2006年是21亿,2014年是44亿。

  现在回想一下,八年间主要做了几件有意义的事情。

  “国有企业应该做符合国家战略的事”

  第一件事情,就是...

Read more

为什么我们再也回不到金本位了?


马克思说过,“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小时候死记硬背的这句话,如今想来却很有道理。金银作为货币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货币史一样长。一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总统尼克松任性地关闭了美元兑换黄金的窗口,货币才和黄金分开,史称“尼克松冲击”。

其实,即便在“尼克松冲击”以后,货币依然没有完全和黄金脱钩。你看,各国的央行还都将黄金作为重要的储备资产,大量储备黄金。国际上一有风吹草动,黄金价格立即大涨。常言道:“盛世古董,乱世黄金”,黄金作为最重要的避险资产的理念,可谓深入人心。

那么...

Read more

漫长的逆袭——美元上位史


如今美元独大的地位,令人羡慕妒忌恨。欧元区19个国家绑在一起,勉强做了个老二,离美元的地位依然相去甚远。不说别的,国际储备中美元占64%,欧元只占21%,不到美元的三分之一。倘若刨除欧元区国家,欧元的占比就更少。此外,美国在国际贸易、债务的主要标值货币,是最广泛使用的货币。欧元区空有全世界最大的贸易量,德国一家的出口就超过美国,却依然被美元压着,估计欧洲人心里也是窝火。

美元一统江湖,可谓实惠多多。你看,美国贸易赤字这么大,货币却依然强势。国际上一有风吹草动,资金全往美国跑,挣那点可怜的利息。换句话说,美国光是印票子就能换走别人的东西,真是一本万利的好生意。此外,美国人做国际生意,是不...

Read more

城市的起源(二)——有容乃大


   距今约11000年前,人类从旧石器时代步入新石器时代,其中最重要的进步,是发明了“容器”。 吃不完的食物,可以储存起来了。从此,人类的食物供给不仅增加了,而且更加稳定了。

  有道是:“有容乃大”。“容”的意义可真是不一般,有必要花点笔墨强调一下。不妨设想,古人面对疯狂的大自然,是何其的弱小——风来了,雨大了,冰天雪地了,对生命都是很大的威胁。能够存点余粮,遇到困难周转一下,坚持几天,生命的延续才成为可能。这对于个体存活、知识累积,都是很重要的。更广义地说,有“容&rd...

Read more

城市的起源(一)——城市之前


   经济史家保罗•贝洛赫在《城市与经济发展》一书中开篇写道:“这世界上没什么事情比城市的兴起更令人着迷了。……没有城市,人类的文明就无从谈起”。

  这句话看似绝对,其实并不为过。人类文明最精彩的故事,大多是在城市里写成的,包括彻底改变人类命运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重要性无需赘述,没有工业革命就没有经济增长,更没有我们今天的物质文明。人们心驰神往的文学、艺术、建筑,以及津津乐道的宫斗和战争,也都是城市里发生或者酝酿的。

  城市是精彩的,但在城市诞生以前,必须要有一场农业革命。农业革命以前,人类的主要生产方式是狩...

Read more

2014农村改革——只欠一点穿透力


   2013年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点燃了新一轮改革的希望,2014年因此被称为新的改革元年。这一轮改革中,农村改革的份量很重。三中全会的决议共16个部分、60条内容,包含336项改革任务,其中直接和农村、农业相关的改革不下50项,占比超过七分之一,可谓重中之重。

  农村改革占这么大的篇幅,并不奇怪。一来,我们的大部分人口还是“农民”,13.7亿人口中将近9亿是农村户籍,这9亿中还有大约6亿生活在农村,另外大约3亿是“农民工”和随迁人口。农村改革直接关乎三分之二的人的日常生活,当然重要。二来,农村改革事关整个中国经济的未来。由于历史...

Read more

多管齐下为服务型中小企业成长营造新生态


  我国2013年人均GDP接近7000美元,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但与此同时,经济结构失衡、消费不足和投资过剩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寻找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的动力问题极为迫切。一个途径是从当前最薄弱环节入手。我国经济当前的一大薄弱环节是服务业。2011年和2012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分别约为41%和42%,2013年提高到约44%。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是74%,中高收入国家约55%,中低收入国家约49%。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非常强调人力资本,认为这是经济增长的根本驱动力。服务业是生产人力资本的部门,增加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性人力资本存量。例如教育可以提高个人身上附着的人力资本存量,医疗能...

Read more

从克鲁格曼的预言说起


  如今宏观经济比较困难,不禁想翻翻历史理理头绪。毕竟,经济分析是经验科学,多少会有点启发的。不过,中国的历史经验其实很少,毕竟改革开放只有30多年,严重的经济低迷只有1989-1990、1998-2001两次。当时的悲观情绪比现在要严重得多,但是两次都成功渡过难关。当然,经验都是个案,每个个案都不同的,一两次成功并不能说明很多问题,也不应放松警惕。

  再找历史经验的话,就要放眼国外了,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一个值得回首的案例。中国与新加坡、香港、台湾、韩国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在很多方面有相近之处,可借鉴之处较多。当然,四小龙是小经济体,借鉴作用可能有限,不过有经验...

Read more

反思金融创新


  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是笔者很喜欢的一位学者。他1981年的关于股市过度波动的论文,以及1984年的关于社会心理与资产价格的论文,都是我在课堂上经常引用和讨论的。文中想法都很有意思,或许现在看来已经没有那么出奇,但是在将近30年以前提出这样的想法,显示了他确实是个思考问题,有独到见解的人。

  所以当我得知他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有个讲座时,就一早赶过去了。早上堵车,我一般不喜欢赶场,但是觉得有趣的事情,还是不会在乎这点成本的。不是吗?人们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总会挤出时间、克服困难的。

  结果却很失望。席勒教授演讲的...

Read more

坚持了20年的增长预测


  最近林毅夫教授再次对中国经济增长潜力表示乐观,认为到2030年都有可能保持8%的增速。在宏观经济很冷,市场很悲观,而且社会矛盾积聚,改革面临困难的背景下,这一乐观的预测引起很多争论。

  这一争论的背后,是经济增长这一枯燥概念背后隐含的巨大福利含义。研究过经济增长的人,很难忘记卢卡斯的那句话:增长问题如此重要,一旦开始思考,就很难放下。倘若每年增长8%,那么9年后收入水平就翻一番,人们的日子就好过得多。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农业经济中最主要的产品就是粮食,粮食减产三成就会闹饥荒(1959-1961),增产三成就吃不完(1978-1984),这些事情我们都经历过。在工业社...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