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郑军

中国科幻,创作于战乱时代
历史跨入民国时期。政治动荡,战争风云,幼小的科幻萌芽艰难地维持着。整整三十八年间所产生的科幻作品还不如晚清科幻篷勃发展的十年。
1932年,时年三十三岁的老舍创作了长篇科幻小说《猫城记》。这部作品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事。虚构了火星上的猫人社会。虽然作品里没有写宇航技术、火星环境这些科技细节,但无论从科幻创意、情节布局上讲,还是从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价值上说,《猫城记》都是完全意义上的科幻小说。老舍在当时主持的文学讲座中也坦言他受过科幻小说《美丽新世界》的影响。
民国时代最典型的科幻作家要属顾均正。1902年11月18日出生...
“幸福”正在被测量
幸福到底能不能被测量?《环球时报》本周五的一篇文章提出了这个问题。作者从三个小问题入手,来讨论这个大问题。实际上,早在几年前,“国民幸福指数”就已经引入中国,成为测量幸福的一种尝试。
幸福也能编出“指数”?这是不是一种新忽悠?其实,虽然听上去象是一种经济数据,社会数据,但最早提出“国民幸福指数”并且开展众多研究的不是政治家,不是经济学家,也不是统计专家,而是一群心理学家。
当“国民幸福指数”这个概念日益被人重视,甚至进入政...
科幻也曾反科学
两大宗师凡尔纳和威尔斯亮出旗帜,各路英豪纷纷关注这个新的文学类型,并小试身手。在他们之后出现了伯勒斯等科幻名家。虽未能开一代先河,也为科幻赢得了大量读者。
不过在欧洲,系统的反科学思潮逐渐形成,并影响到那里的科幻创作。虽然科幻产生于欧洲,欧洲却没能成为科幻文学的中心,与此不无关系。
尽管早在十八世纪,斯威夫特的小说里已经出现了反科学思想的萌芽。但在当时和之后的一百多年里,科学本身都还是纸上谈兵,对社会没有多少实际影响。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依然生产着绝大部分物质产品。在这种田园风光中,科学本身既然都不兴旺,反科学思想也没有什么养分,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