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罗影

罗影

诺和诺德 单一产品的活法


  2.85亿人——全球总人口的4%,这是国际糖尿病协会发布的201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最新统计数据。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在美国,糖尿病的治疗已经花去超过1%的G D P,而患者人数还在不断上涨;在患者最多的印度,全民医疗保健费用的1/4都被用在了糖尿病上;过去15年,中国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增加了4倍,现在,中国人在糖尿病治疗上的直接花费已经超过整体医疗费用的7%。

  2009年10月31日,在北京召开的糖尿病国际论坛上,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的发言语气沉重:“糖尿病每年致死380万人口,换算一下,平均每十秒钟就有一人死于...

Read more

汪力成 华立试错


  汪力成不只一次对媒体说要在“50岁退休”。现在,这位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刚好50岁,但他却忙的没办法退休。两个月前,他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边吃盒饭边接受《英才》记者的采访;2009年12月初的寒风中,他风尘仆仆赶来北京参加了好几场与民营企业相关的会议,并见缝插针地接受采访。

  从当年的国有电表厂转变为今天纯粹的民营企业,汪力成带领华立完整地经历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企业发展的所有阶段。

  20世纪80年代,大多数国有企业还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所有的订单依赖一年两次的订货会。那时的华立带头冲破体制,在全国各地设立销售处,把产品给客户送上门,很快发展成为...

Read more

乐凯生死劫


  2009年底,柯达关闭了世界上第一个商用彩卷品牌——Kodachrome品牌彩色胶卷生产线。到2009年第三季度,柯达已经连续4个季度销售额下滑,且幅度均超过20%。

  一向将柯达奉为榜样的乐凯将何去何从?

  虽然产品线离胶片越来越远,但曾经被命名为“化工部第一胶片厂”的乐凯集团,在胶片时代的辉煌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在感光材料方面的研究成果,多出自乐凯。

  然而,由于行业的衰落,从2000年开始,乐凯的盈利一路下滑。2004—2005年,其净利润跌幅达到7成。

  对于在乐凯“...

Read more

经济型酒店经营状况调查游走在热浪与泡沫间


  3月5日,汉庭连锁酒店集团的IPO申请再次把投资界的目光吸引到经济型连锁酒店领域。这距离7天连锁酒店在纽交所上市引起的业界轰动仅仅相隔4个半月。

  虽然早在1996年,锦江之星就开设了国内第一家经济型酒店,但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经济型连锁酒店行业真正意义上的大发展,不过8年时间——从2002年如家成立算起。如果汉庭成功上市,将成为该行业第4家上市公司。而且,按照开业酒店数量计算,排在5、6位的莫泰、格林豪泰也都有上市计划。

  没有人对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广阔市场产生怀疑。在美国,所有星级酒店中,经济型酒店所占比例约为70%,每千人拥有经济型酒店客房...

Read more

孙冕登山这件事……


  刚刚在印尼查亚峰闯了趟鬼门关,孙冕又计划着3月底去攀登珠峰。这个57岁的男人,登山上了瘾。

  也许你想不到,现在以“登山爱好者”自居的孙冕,在50岁前没有登过一座山。生平第一次正式登山,孙冕碰巧与王石住在同一间帐篷。那是2003年的“激情攀越哈巴雪山”活动,作为主办方《新周刊》杂志的社长,孙冕不过是去“凑个热闹”。

  在那之前,他对登山这种运动一点也不感冒,对王石这面“业余登山的旗帜”很不理解:“一个大公司的老总,干吗非要去干登山这么辛苦又没意思的事?是不是性格...

Read more

快递开始烧钱


  为了将从上海浦东到美国孟菲斯超级转运中心的送件时间缩短两小时,2010年初,联邦快递花费巨资,购买了一架全新的波音777货机,指定中国区专用,代替了原来的麦道11。

  在快递行业,速度需要资金做支撑,联邦快递的做法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与已经拥有675架飞机的联邦快递相比,捉襟见肘的资金链一直是中国本土民营快递企业的软肋。在快递行业摸爬滚打了16年的前宅急送掌门人、现星晨急便的董事长陈平说:“我做了这么多年宅急送,最深的体会就是缺钱。”

  为了解决资金难题,3月29日,刚刚成立一年的星晨急便接受了阿里巴巴的入股,为今后的资金与业务找到了坚实的平台...

Read more

恒大打折噱头?扩张?



  新近出台的“国十条”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楼市调控政策”。然而,有了两年前的教训,如今即使在看似如此坚定的政策下,各个开发商也都不敢贸然行动。直到5月5日,终于有“带头大哥”出现——恒大地产。恒大宣布,从次日起,该公司在全国25个城市的57个项目全面推行八五折优惠。

  之所以敢在敏感时期做出如此高调的动作,财报上漂亮的数字可能是恒大的底气所在。

  就在公布全面打折消息的同一天,恒大地产(03333,HK)公布了最新的销售业绩:2010年1-4月,累计实现合约销售额121....

Read more

阿斯利康看好低端


  两个月前,跨国制药巨头阿斯利康刚刚遭受了一次沉重打击:一种已经研发了10年之久的抗肿瘤药,在研发的最终阶段被证明药效不如竞争企业的同类药物。一夜之间,十年心血付之东流,十多亿美元打了水漂。

  这种失败并非第一次。2004年,因为当年应该“出成果”的4种新药被证明不成功,阿斯利康公司差点“挂掉”。“2004、2005年的时候,我们天天担心公司会垮掉,直到2008年才算缓过来。”说到那次起死回生,阿斯利康中国区总裁尹旭东至今仍然心有余悸。

  根据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的数据,目前跨国药企在中国医药市场所...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