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王小鲁

王小鲁,1951年出生,经济学博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现任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20世纪80年代曾任国家体改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杂志主编、研究室主任。90年代赴澳大利亚访问和学习,近年来曾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员和多家国际学术机构的访问学者。
  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收入分配、市场化改革等。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七十余篇。两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博士论文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杰出博士论文奖。

为什么中等收入群体扩展步伐减慢?


  发达国家已有成功经验

  NBD:近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王小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让大量低收入者转变为中等收入者,而不是把高收入者拉回到中等收入水平。此外也要有合理的再分配制度。要做到这些,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公平竞争、有活力的市场环境;二是有一套比较健全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体系。此外还要有一个廉洁、透明,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政府。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等收入群体迅速扩大。一个公平竞争、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对中等收入群体的发展特别重要。但是,单纯靠市场竞争没办法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需要有公共服务、...

Read more

“灰色收入”与中国经济结构失衡


   今天我的题目是《“灰色收入”与经济结构失衡》,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的结构失衡问题是很突出的,当前经济一直在下行,这中间结构性的问题很大。结构失衡的背后必然有体制性的原因,其中和收入分配关系也很大,所以思平理事长特别提出来说,让我讲讲灰色收入问题,我觉得确实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也会在讲结构失衡的时候讲一讲收入分配的问题,讲讲结构失衡和收入分配的关系,其中和灰色收入的关系。

  一、经济增长下行趋势及原因

  大家可以看到最近几年,我们经济增长是持续下行,其中2008年—2010年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有一个经济增长大幅度下滑,随后在宽松...

Read more

中国经济最大危险是越来越大的金融风险


 

  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最大危险不是短期增长率低,而是越来越大的金融风险。防范未来金融危机是中国宏观调控的头等大事,这需要货币政策真正回归稳健,防止信贷过快扩张,并在几年内切实把杠杆率降下来。

  长期以来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导致杠杆率不断推升,产能过剩、投资过度等结构失衡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政策刺激出来的。为保短期增长而不断刺激经济,会造成严重的长期隐患。

  当前最大的危险是金融风险,杠杆率过高、债务过重。股市已经出现了反复震荡的格局,一线城市房地产价格又出现了快速上涨。未来几年引发金融危机的风险在继续增大。日本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资产泡沫破灭导致长期不景气的前...

Read more

走出经济困境,关键在于改革


   促改革是当务之急

  《同舟共进》: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您认为当前关键的改革领域有哪些?

  王小鲁:我认为关键的改革领域大致有几个方面:

  第一是要让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减少政府对资源配置的不必要干预,减少市场垄断和行政壁垒,减少特惠政策,扩大普惠政策,促进公平竞争。

  第二是财税体制改革。这其中又涉及几个问题。其一要做到财政公开透明,让全社会监督公共资金的使用,这是保证其合理使用的关键。总体而言我国公共财政透明度较低,像土地出让收入等未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的资金使用透明度更低。近年来虽有改善,但变化不大,没有起到让社会公众监督的作用,这是今后仍要解决...

Read more

中国市场化八年进程报告


在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和产品市场发育方面,还需要扭转市场化停滞或下滑的趋势,确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王小鲁 余静文 樊纲/文

中国市场化指数课题从2000年开始持续至今,到2011年的上一个报告为止,共出版六个报告,系统地分析评价了全国各省份的市场化相对进程。最近几年因为数据和其他方面的某些困难而暂停,这次我们重新恢复了这个课题。

考虑到2008年以后的某些变化具有趋势性,为便于分析问题,本报告以2008年作为基期,对2008年以来各省份的市场化各方面变化重新进行了数据计算和评分。本报告的基础数据有两个来源,其一是权威机构的统计资料,其二是通过对各地企业进行调查取得...

Read more

中国如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收入分配差距在全球都成为尖锐话题。如果说“占领华尔街”运动、《21世纪资本论》流行展示了西方人的焦虑的话,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则呈现出更复杂的面貌,和更深重的潜在危机。作为转型社会,权力主导的干预、政治与经济机会的分配不均、利益集团的存在,本身都在刺激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而市场经济的“马太效应”也在增添问题的复杂性。拉美等地转型失败、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构成了深刻的警示,提醒中国必须直面贫富差距悬殊问题及其背后的根源,以免社会发展再度走上歧路。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现状会如何发展,造成贫...

Read more

宏观政策不能再走“双宽松”老路


导言: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从2000年起开始发布中国市场化指数,这项指数从六个方面,用20多个统计指标和调查指标来度量各省的市场化进程。最新的指数显示,经过2009年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导致市场化指数大幅下降之后,指数从2014年开始出现了明显回升。

该所副所长王小鲁表示,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来,这两年政府通过简政放权等改革减少了行政权力对市场的过度干预,这是市场化指数回升的原因。

然而,王小鲁也提醒,当前货币政策过于宽松,不利于结构调整,并有扩大金融风险的趋势。他主张货币政策应切实恢复中性。他还建议政府支出...

Read more

高投资率有没有合理限度?


   我今天想讲的题目是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大家都知道最近几年我们的经济增长率在放缓,从2008-2009年金融危机开始,有一个比较大的滑坡。在这之后,2010年季度增长率曾经恢复到12%的速度,但是从2010年以后的经济增长率在逐渐下降。

  资本投入加速 经济增长减速

  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与经济增长率下降同时,资本存量的增速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是在提高。

  从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以后,大致到九十年代中期,这段时间的大部分年份,经济增长率高于资本存量的增长率。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发生了一个显著的变化,经济增长率走到了资本存量增长率的下面。也就是说...

Read more

我国未来宏观政策应保持稳定和基本中性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业界普遍认为伴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此次会议可能会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做一个战略性部署,我国面前所面临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金改等如何继续推进?城镇化、产能过剩等问题如何破题?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小鲁就这些问题,接受了新华网记者专访。

 

新华网:习近平总书记7月湖北调研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的六方面重大问题,其中,有一条是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您如何理解这一措辞?

 

王小鲁:我理解的开放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开放,主要是对非公有...

Read more

关于推进财税体制、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的建议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对未来发展也构成了严重威胁。这一状况的形成,与长期以来我国行政体制、财税体制、土地制度、社会管理体制、市场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的许多弊病相关。不解决这些体制问题,社会两极分化、腐败和收入不公平分配、内需不足和经济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都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在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同时,也需要推进这些其他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可以通过渐进的方式推进,在不引起巨大社会震动的条件下逐步实现。但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也必须有攻坚的准备。本文分析现行财税体制、土地制度和城乡户籍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这几个领域的具体改革建议。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