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张悦然

张悦然,女,生于 1982 年。十四岁开始崭露头角,在《青年思想家》、《萌芽》、《新华文摘》等杂志发表多篇文章, 2000 年获新概念作文大赛全国一等奖, 2003 年在新加坡获第五届新加坡大专文学奖第二名。现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计算机专业。在《萌芽》官方网站的民意调查中,张悦然先后获得“最富才情的女作家”、“最受欢迎的女作家”等称号。

当马路成为银河


    原本与朋友约定的晚饭只好取消,我们住的地方虽然临近,却是没有一条道路可以通向彼此。如果我们非要尝试,最后也只能在一条拦线的马路对岸张望彼此。不对,那些移动的队列还在中间穿梭,我们根本不可能看到彼此。今天,马路就是迢迢银河。

    

    我很不愿意放弃这次邀约,禁忌总会引起人心的叛逆,总想千万百计突破它。路上有惊慌,乱世相会,是非常浪漫的事。可是在一场热烈的讨论后,我们还是冷静地决定,不要与千军万马为敌,顺应大势,将聚会延期,各自躲在家中吃泡面。

 

&...

Read more

飞行


坐在飞机上,我读完了随身带的一本崭新的LP旅行书,读完了座位前方口袋里的两本民航杂志,一份免税品出售名录,一份相当难看的报纸,读完了新拆封的日记本中介绍该本子历史与分类的小册子,还读了一遍ipod touch里面存的全部歌名。我有一种阅读强迫症,不能停,非要把周围能读的东西全部读完。我甚至会拿起介绍安全出口和救生步骤的图例,这份东西在若干旅行中,被我读过许多遍。我读民航杂志,甚至会研究末尾一页各个城市机场到市区的距离,搭乘交通工具的种类以及它们各需的时间,花费的表格,饶有滋味。

到了酒店,我会把房间里摆放的所有有字的东西都读一遍。地图,近期活动介绍,电视频道安排以及电影播放预报。有时...

Read more

九月,在德国


在德国做阅读活动所去的四个城市中,最喜欢的是海德堡。在古城兜转的下午,误闯入一个大学的canteen,面向草坪,年轻的男孩女孩在那里喝果汁,谈恋爱。还有人塞着耳机看书,温习功课。我想起了我的大学,有许多乌鸦在canteen飞来飞去,落在没吃完的食物上。它们的叫声,与其他地方不一样。活动介绍后,我吃了附近山上采摘来的很甜的葡萄,并收到一瓶名为funny的起泡酒作为礼物。

在巴黎呆了几日,而后折回德国,在Kaiserslautern的表姐家小住。我与她,可能有近20年没有见过面,却一点也不觉得陌生。我对她的记忆,是7岁生日的时候,她来看我,送了一个刺猬形状的蛋糕,以及一个当时极为流行...

Read more

西班牙。


这是个粗砺,狂躁的国度,他们总是把全部空间填得满满当当,就像这个国家最著名的画家毕加索的画那样,不留缝隙。我当然喜欢,因为混乱与活力。不过,也小有遗憾,在这里不到任何温柔和暧昧的东西。倘若在这里生活,我或许会失去一种对写作来说,极为重要的低温情绪。

 

       

 

巴塞罗那。成程是新朋友,初识的这个下午,她就带我们来到她家。从那个令人羡慕的大露台,看到对面的楼房和栖落的鸽群。

 

 

 

 

巴塞罗那。从亚洲之家的顶楼的窗户望出去。城堡像玩具。

...

Read more

雾月,生日


生日这一天,起始于开车在弥散着浓雾的高速公路上前行,也结束在同样的情景中。车子里的CD仿佛许多年都没有更换过。歌声催人泪下。雾大得看不清前路,有一种迷醉的效果,然而神志却清醒得要命,像双脚悬空的舞蹈者。

 

生日前夕,我完成了一个短篇小说。我的朋友G读后很有触动。他看到我把更包容的心灵放了进去。这于我,一直是相当困难的。偏激和倔强仍旧是我擅长示人的面目,然而可能有十年了,从我长成这副样子开始,所以总该多出一些什么。

 

中学的时候学历史,法国大革命那一章节,我所记住的是,十一月被称为雾月。然而可能有十年了,我真正看到这样大的雾,并且深深地记住。当真有如梦初醒的感...

Read more

风雪夜归


雪夜,没有开车出门,从朋友的朋友家走出来的时候,大雪已经压弯了他家院子里的柿子树。叫不到出租车,竟是在风雪里等了一个小时有余。末了,一个眼神涣散的好心出租司机终于肯载客,听他说夜里就在车上睡,心里一阵难过,塞给他三倍的车费。

 

拜访的那户人家,育有一只母犬,昨夜生了十只,抱出来给我们看,黑蔼蔼地挤在一起,互相咬噬,真让人疼惜。

 

我不知道是雪,是面无表情的司机,还是雪夜前出生的十条小狗,也或者是我无法说出,也说不出的什么感受,让我坐在车上,哭了起来。

 

像瑞雪一样,我认为这眼泪也或许是好的,有着善良和幸福的形状。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

Read more

夜读


有些小说,令人产生强烈的创作欲,难能可贵。这个原本打算就此休息的夜晚,因为读一篇热烈的小说的缘故,我竟又开启文档,写了许多排字。必须感谢这样的小说,对于写作的人来说,它们像激扬的号角,引人入胜,然而还不仅仅是如此,它们还会驱使你马上与你的书稿面对,并且重新审视它们。

 

近日读《凶年纪事》和《深河》。它们是如此不同,一个着迷于形式,一个沉湎于情怀。我分别喜欢它们,却又始终有所保留。它们的可贵之处,在于专注,也在于沉溺。可是阅读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我不能这样写。它们的好是不能被分享和吸纳的。它们的好,是如此闭塞和幽静。

 

小说的豁亮与宽阔,对于读者未必很重要,...

Read more

伪成熟


前日晚上去一个朋友的朋友家做客。吃海鲜,喝酒,非常开心。与几个年长许多的女人相谈甚欢。她们常常无意感慨道,你一点都不像这个年龄。言下之意,我的谈吐很成熟。

 

是一种伪成熟。所谓伪成熟,就是说成熟的话,却依然做着幼稚而天真的事。也或者说,她在使用一种与生活不相关的语言。这也可以被视作一种不协调的病症。

 

我渐渐生出一种对自己的刻薄。那是因为,我的言辞永远都可以取笑我的行为。这是一个龟兔赛跑的故事。若想乌龟取胜,兔子必须睡觉。那么就是,我闭嘴,在漫长的时间里保持缄默。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

Read more

有关转载类型杂志的特权(勘误一)


《青年文摘》2009年第18期刊载的《青春中的落落野花》,并非我所写。我深知一份转载性质的杂志的来源是不可靠的,所以也没什么可深究的。略作调查之后,发现这篇文章以我的署名,已经转战数份刊物。我想有必要在此做个声明,希望它就此消停,不要无休止的转载下去。

 

此外,我还想说,每次获知文章被转载于某个杂志,都是通过该杂志社寄过来的一份样刊,而此前从未有过通知。或许转载本身代表一种荣誉吧。可是转载类型的杂志日益增多,它们是否都有一种不言而喻的特权,那就是,我想采用就采用呢?想刊登就刊登呢?

 

作为一个作者,我的要求不高,只希望在转载之前,可以联系和询问一下我,至少确...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