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时金林

拥有七十年代人的精神特质,喜欢特立独行,但不标新立异,不乏独创精神,谦和但不卑微,追求公平、正义、自由与平等,崇尚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福娃创意绘本融入教育戏剧方法和手段


如今,探索儿童绘本阅读教学的理念、方法和路线图很多,也有许多不同的流派和主张。福娃创意绘本,是由儿童阅读推广人、新家庭亲子教育倡导者、全国游戏设计优秀辅导奖获得者、辅导员工作纲要授课老师时金林提出的一个概念。

福娃,顾名思议,即让儿童幸福、成长。其理论背景来源于“福流”(FLOW)理论。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米哈伊•西卡森特米哈伊(Mihalyi Csikszentmihalyi)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提出了FLOW这个概念。FLOW有很多种中文译法,比如福乐、沉浸、心流、流畅、神迷、流动、意识流、行云流水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清华大学心理系主...

Read more

享受读书的乐趣


 享受读书的乐趣

  文/时金林

  我很荣幸在这里和大家分享读书的体验和感受。我和大家分享的主题:“享受读书的乐趣”。

  谈到读书,我们一定会产生两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要读书?二是怎么读书?我们就来聊聊这两个话题。

  为什么要读书呢?实际上就是谈读书的好处是什么?过去,我的小学老师常这样对我说,“读读读,书中自有千钟粟;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是援引北宋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的一首诗,勉劢古时候的读书人,要勤勉读书。意思是说,读书可以做大官,有很好的俸禄,读书可以住上豪宅,还可以拥有美...

Read more

年华并不逝水——读《追忆逝水年华》


年华并不逝水

——读《追忆逝水年华》

    偶然从同事那里得到一本小册子书,书面有些泛黄,正如书名《追忆逝水年华》一样,透着几许历史的感伤。油墨清香早已荡然无存,却增加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

    此书的作者是著名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他是把唐诗翻译成英语的名家,是首屈一指的唐诗翻译者。与其说,这是一本自传,是渊冲先生追思从西南联大到巴黎大学这一段岁月历程,不如说,这是别传或他传,追述了许多那个时代人的青葱岁月,有名家,有老师,还有恋人。文笔朴实、淡雅,以写实居多,回忆往事,正值情酣之时,还附上...

Read more

不会说话,是我的弱点


又是好长时间没有记下东东了!只是觉得最近一段时间在调整着自己!在好多人眼里,总觉得你很优秀,其实,心知肚明,自己身上有许多的弱点——不会说话,就是其中一个。

    别人眼里的我,总以为我很强悍,尤其是写作方面。今天,还有一个多年相熟悉的网友悄悄对我说,其实她一直很敬佩我,尤其是专业知识与写作能力方面,说得我有些悍然。另外还有一拨人,特别地仰视你,总以为你在单位,是个中层,还没聊天两三句,便来了句,当官的到底是当官的。冷不丁的语言,听了,让你心凉半截。当时,我也不会对答和敷衍。

    事后,静思。原...

Read more

学生可以将手机带入校园吗?


学生可以将手机带入校园吗?
 
由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新生事物的不断涌现,手机曾几何时一下子风迷了校园。大学生拥有手机已是个不争的事实。据报道,中小学生拥有手机的趋势正逐渐蔓延。学生拥有手机的现象正不断地向低级段、低龄化发展。学校不是“真空地带”必然要涉及此类问题,尤其像我们学校,是全寄宿制学校,孩子们全托在学校,似乎为拥有手机找到了一个正确的理由。新鲜事物、新生事物存在不是偶然现象,靠“堵、压”的方法显然是不符合现代教育观念的。为此,我们邀请了一部分学生、老师及家长对此现象展开了讨论、座谈。
 
调查对象:12...

Read more

石头激起了涟漪


石头激起了涟漪

——丹阳蹲点式培训反思与感受

我在想,这次丹阳三个半天的培训,跟北京、成都、合肥的三次培训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细想,相同的部分并不引起我的感受,而是在于它们的不同。同样的阿福童培训内容,却收获了不一样的各具独特的感受。这些感受的独特性,刺激着我的神经。合肥培训,让我感受到大都市教师身上充满活力与朝气;北京之行,老师们渴盼被尊重、被认同、被重视的眼神深深地感染着我,使我对被社会边缘化了的打工子弟学校、薄弱学校的老师们有了感性的认识;成都之行,培训对象是藏区的孩子,本以为会存在沟通上问题,随知孩子们的表现却出乎意料,他们迫切地希望能够直接教...

Read more

触摸彼此的心灵


这次成都景里小学西藏孩子在一起的经历是我一辈子都难以忘记的。我真切地了解并走近了他们。如果没有走近,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一种徒劳。培训前,当我们了解他们有些羞口,不善于表达时,我们感到这次培训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在前一天的晚上,我们进了一家藏人开的茶吧。通过耳濡目染,感受到了藏人的热情。通过,交流、攀谈,我们越来越走近了他们。我们还悄悄地打探相关藏人的风俗习惯,为上课积累了一些经验。

上课前的每个晚上,我们总是要认真的讨论与计划,将每个环节考虑得十分细实才罢休。小杰用甜美的声音以及亲切的感染力,在第一个半天,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与尊重。为了上好第二个半天的课,她又干脆放弃了跟大家逛杜甫草堂的...

Read more

体验教育并不是教育的真正终极


     
    体验教育,最大的好处就是实现了“知”与“行”的“链接”,中国孩子在“知”与“行”上的“脱节”是有目共睹的,他们会说大话、空话与套话,但却是行动的“矮子”。在道德认识上,并不欠缺多少,但在行为养成上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人格的“分裂”与“异化”相当严重,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学校...

Read more

真正丧失的是什么


当我们在讨论“勤奋是如何丧失的”这一话题的时候,对于“勤奋”的理解,有必要作一些价值澄清。勤奋是什么?勤奋,往往与懒惰、懒散互为反义词。勤奋是学习的重要品质,更是情绪状态的综合表现。一个学生的勤奋往往表现为惊人的毅力,饱满的激情以及至始至终的行为。勤奋的动力源,往往取决于两方面:一是对学习目的性的充分认识而形成的勤奋、刻苦的学习动力。自古以来,就有“书中自有黄金屋”,“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之说,这种勤奋,是以现实的功利为其目的的。二是,学习者对知识本身的追求,具有强烈的求知欲,由此形成的勤...

Read more

回归教育的本源状态


  2010年,本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跨时代的时期,意味着一个教育现代化全盛时代的到来。

  从04年新课标的颁布,新课程改革就与老师们牵手、结伴,人们从守望、困惑到“摸着石头过河”,继而坚定、执着的践行、反思、提高,一路走来,时至今日课改已历经七、八年时间。这是否昭示着老师们在新课改征程的历炼中不断走向成熟,从“热热闹闹”、“轰轰烈烈”,转向“冷静的反思”、“深入的思辩”、不断“提升与总结”的过程?事实上,新课程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我们对课...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