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杉

经济学博士,教授,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辑。主要工作是写字说事儿,就是经济金融那点事儿。

通货膨胀一时半时来不了


我的同事环宇春节后买了一套房子,当时也还有些犹豫,由于是自住,所以他在市场最恐惧的时候还是出了手。几个月过后,竟然浮赢了十几万元。而现在,北京的房价已经连续两三个月小幅上涨。

同样,另一个朋友投资港股,在过去的一个月里,股价翻了一番。不过,这位朋友现在有些犹豫,对于市场的未来走向,有些看不明白。

除了股市、楼市,国际原油和大宗商品价格也大幅上涨。5月,衡量19种重要商品综合价格的路透/杰弗里斯CRB指数大幅上涨14%,创下1974年7月以来单月涨幅的新高。6月1日该指数一天上涨3.1%,创两个月来单日最大涨幅。市场预计,该指数到8月底或还将上涨19%。而国际原油价格5月涨幅更是达到近30...

Read more

把金融机构圈到笼子里


两年前在三亚,香港东骥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庞宝林先生向我谈起香港股市的金融衍生品KODA,当时听得挺新鲜,但也没往心里去。没想到,现在很多内地人都在议论这个产品。

KODA全称为累计股票期权,英文名字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是香港近年流行的金融衍生工具。客户可以折扣价买入股票,一般行使价是市价八折,在股价上涨到一定幅度(一般是3%-5%),合同就失效。买入后,在一年时间内,股价只要跌破行使价,客户就得在固定时间段内购买双倍数量股票,直至合同期满。投资者只要有合约金额40%的现金或股票抵押即可成交。

KODA杠杆性很高,因而被香港金融界人士以accumu...

Read more

“买国货”的政治经济学


中国九部委日前出台了政府投资项目要“买国货”的规定,在舆论界掀起轩然大波。在经济学家看来,这与美国的“Buy American”条款毫无二致。

美国的“Buy American”条款,已经遭到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们的批评,更有国家提出“拒买美国货”的主张。有分析认为,“Buy American”可以为美国提供9000个工作岗位,而美国出口则为美国提供了60万个工作岗位。如果各国联合抵制美国货,那么对美国就业的影响可想而知。可见,保护主义并不是一招好棋。

美国已遭人诟病,而&...

Read more

钱多,物价为何不涨


10年前,有一个著名的段子,说的是一个在北京打工的女孩,给家乡伙伴发电报,言:“钱多,人傻,快来!”

看看现在的世界,也是钱多,人傻,快来!

钱比以前多多了。光看中国的广义货币增速,就知道世界钱有多多。这么多的钱,得益于宽松的货币政策。

人傻,则是没有了方向感,不知危机到底有多可怕,不知复苏会不会悄悄地进行。现在是该储蓄,还是该消费,或亦是该投资,搞不清楚,就连经济学家也争个不停。

快来,不是人来,是狼快来了,是市场预期通货膨胀要来啦。从某种意义上看,市场期盼着通货膨胀“快来!”。有了通胀预期,资产价格才能涨得更快,炒家们才有市场。

不过,...

Read more

中国经济泡沫化生存


不久前参加一个新书研讨会,在会后饭桌上,一位金融管理当局的研究员对我说,年初十名教授联名要求政府启动股票市场的做法是有远见的,现在看到了效果。

闻听此言,我颇为诧异。那十位教授的学术水准和观点,我不敢恭维。官方学者也对其观点表示赞同,则让我对管理当局的调控能力感到担心。

现在国内的股市和楼市又进入癫狂状态。上证指数已经突破3000点,今年以来上涨近70%。股民开户数和市场成交量还在大幅增加,而上市公司业绩并不见好转,股市显然透支了实体经济未来两年的收益。而在本周二,北京也诞生了新的“地王”。位于北京广渠路15号的一块地,拍卖出了40.6亿元的天价。据测算,可售面...

Read more

宏观政策短期不会“变天”


 

北京大学教授宋国青近日遇到了尴尬。

宋教授是大陆著名的宏观经济学者,其有关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的分析颇受关注。不过,宋教授近日发布的一篇专栏文章,遭到了“板砖”。

宋教授在《财经》杂志的“朗润评论”专栏中,写了一篇题为《贷款是否进了股市?》的评论,其主要观点是,不认为有银行贷款进入了股市,理由是从中央银行月度货币统计看,股票账户保证金并没有大幅增加。

有专业人士和网友抓住宋教授的这一论点和论据,对其进行了批评,更有不客气的市场人士在宋文上网的第二天即撰写了题为《傻瓜才相信贷款没有进股市》。该文尽管没有直接称宋教授为&ldquo...

Read more

1974年的中苏“间谍战”(下)


中国在北京西坝河抓捕苏联使馆潜伏的克格勃间谍后,事情并没有结束。4天后,克格勃设圈套,以从事间谍活动为名,抓获了一名中国的职业外交官。

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国内媒体并没有报道克格勃是如何折腾中国外交官的。我在1990年代初期,经常采访国内的外交官,也采访过一些反间谍人员,他们把这件事当作故事讲给我听。

中苏交恶时,两国关系紧张,几乎中断了双边的文化经济交流,主要交流渠道就是外交和新闻。除了使馆,双方还有一些记者派驻在对方首都。

当时,双方的反间谍机构都很紧张,对对方人员密切监视。当时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均派有记者常驻莫斯科,克格勃对中国记者也是严密防范。克格勃当时的监控方式也是多种多样,...

Read more

1974年的中苏“间谍战”(上)


 

近来国内电视剧掀起一股“谍报热”,无论是此前的《暗算》,还是近播的《潜伏》,都成为观众热议的话题。

这些电视剧都是写国共两党较量时的情报斗争,属于“内战”系列,而对于国际上的情报较量,中国人的记忆大多比较遥远,除了电影007里的詹姆士·邦德,大家记得的估计都是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著名间谍,如左尔格、川岛芳子等。在现实生活中,国际间的情报工作也很活跃,著名的机构包括美国的中央情报局(CIA),前苏联的克格勃(KGB),以色列的摩萨德、英国的军情六处等等。

中国和前苏联作为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过去的半个多世...

Read more